王孝科
(鶴壁職業技術學院,鶴壁 458030)
紅色教育基地的內涵,主要是指以紅色文化為背景,以宣傳和傳承紅色基因為基礎,在社會上起到教育和引導作用的象征性場所。從廣義上來講,具有愛國主義教育功能的基地場所都可以被納入紅色教育基地;從狹義上來講,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所形成的承載革命精神和革命道德的基地都可以被納入紅色教育基地。主要特點如下。第一,廣泛性。自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各種實踐,分布于革命時期、建設時期和改革時期,每個時期都有著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面貌。第二,發展性。中國共產黨不僅利用多種形式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且在實踐中不斷挖掘具有教育意義的實踐基地。第三,普及性。紅色教育基地是人民群眾,特別是學生群體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另外,很多紅色教育基地已經過開發并融入群眾的旅游活動中,形成了主題鮮明的紅色旅游。
紅色教育基地不僅得到黨和國家的規范建設支持,也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主要作用如下。第一,思想教育功能。很多紅色教育基地遵循的是服務地方原則,基本被列入當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第二,政治引導功能。無論是以英雄人物還是以宏偉事跡為主題的紅色教育基地,鮮明的主題是與時代同頻共振,堅持“與祖國同行,與人民同在”的價值導向。第三,文化傳承功能。文以化人,紅色教育基地是育人的重要載體,傳承紅色基因,有利于鞏固理想信念和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形成好的社會風尚。第四,經濟聯動功能。深層次挖掘紅色文化可以豐富紅色旅游的內涵,增加人民群眾對文化產業的消費,促進紅色旅游的發展,進而也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截至2021年12月,在中國知網平臺以“紅色教育基地”為主題搜索共有155條結果。從學科方面來看,有53條結果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從發表年度來看,2017年之前基本都是在10篇以內,2021年最多,有42篇,可能與建黨百年的主題有關。總體來講,對紅色教育基地的很多方面還值得進一步研究,特別是紅色教育基地作為學生教學實踐場所的意義和作用方面。
中國,歷史悠久且地大物博,文明成果豐富多彩。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在每個時期都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有著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歷史事跡,以及基于此闡釋出的精神和理想,這些都值得后來人學習和傳播,這也正是本文主要論述的重點。
歷史事件在社會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或者特殊意義,典型紅色教育基地如下。一是中共一大會址。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1年7月在上海市興業路76號(原望志路106號)舉行,在嘉興南湖的紅船上通過了黨的各項決議。現如今,南湖革命紀念館作為后期建設的紅色教育基地也是為了紀念黨的誕生,表明黨的成立是一件開天辟地的大事,由此也凝練出了紅船精神。二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此館位于北京市,是全面反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的大型綜合性專題紀念館。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與此類似的還有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同樣,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這有利于加強我們對同胞的緬懷,也有利于培養中國人應有歷史價值觀。三是以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等地作為革命根據地的陳列館或紀念館。這里凝練出了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另外還包括大別山精神和沂蒙精神等,展現出革命歷程的發展脈絡。四是改造自然和社會事跡的基地。例如,位于河南省林州市的紅旗渠凝練出了紅旗渠精神,塞罕壩植樹造林事跡凝練出的塞罕壩精神……都體現了自強不息的中國精神。以上所列舉的僅是一部分以歷史事件為主題的紅色教育基地,還有很多分布于全國各地。隨著黨和國家的支持和社會的發展,紅色教育基地的利用方式和傳播方式也逐漸成熟,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有著突出的作用。
英雄人物,包括在革命時期、建設時期和改革時期做出貢獻的領導者和涌現出的可歌可泣的人物。據權威部門統計,在28年的革命時期犧牲的有名可查的烈士就有370多萬人。典型紅色教育基地如下。一是毛主席紀念堂、毛澤東同志故居、劉少奇同志故居、彭德懷同志故居等,主要作用是緬懷黨和國家領導人為國家和民族所做出的突出貢獻。二是焦裕祿同志紀念館、雷鋒紀念館、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孔繁森同志紀念館等,講述的是焦裕祿同志、雷鋒同志、王進喜同志、孔繁森同志一生為公、任勞任怨,踐行為人民奉獻的信念。三是方志敏紀念館、黃繼光紀念館、邱少云烈士紀念館等,這僅是犧牲烈士的代表,他們的英雄事跡鼓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士氣,“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四是相對較為特殊但分布廣泛的烈士陵園,其時間跨度較長,分布較廣,涵蓋革命的各個階段。烈士陵園中也長眠著很多無名烈士,他們的英雄事跡也已經融入中國人傳承的紅色基因中。
以成就展示為主題的紅色教育基地多在重要節點時刻展現,比如為慶祝建黨或者建國的重要時刻。典型紅色教育基地如下。一是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該館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是一座以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黨史為主線,全方位、全過程、全景式、史詩般展示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奮斗之路的永久性展館。2021年6月19日,該館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二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該館從序廳、屹立東方、改革開放、走向復興、人間正道等五個部分全方位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成就,凸顯黨的領導的優越性。三是《復興之路》展覽。該展覽位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內部,主要講述的是近代歷經磨難的中國為擺脫苦難而探索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抗爭史。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該展覽時提出了“中國夢”,給中國的發展指明了目標和方向。除了上述展覽館之外,類似的紅色教育基地還有較多,成就展覽可以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
學校可以加強與紅色教育基地的合作,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加強社會和學校協同育人。在制定課程標準時,應充分考慮實踐教學的環節,并根據相關文件要求把實踐教學列入課程學分,更好地利用當地的紅色教育基地資源。在思政課程中,有關于講述人生觀、理想信念、中國精神、核心價值觀和道德等內容,教師在設計課程學習時,可以依托紅色教育基地組織學生實地教學,讓學生進行“體驗式”和“沉浸式”的學習方式。另外,學校可以根據自身條件和教學特點等因素,加強思政課改革的頂層設計,比如針對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方面,可以建設契合理論教學內容的校內實踐教學基地。近年來,有的高校積極建設“理想信念館”“思想政治實踐教學基地”及“四史教育”等展覽館。加強并建設高素質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同樣也很重要,主要是針對把紅色教育基地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把紅色教育基地的語言形式轉化為教學語言,這樣有利于思政課的針對性和目的性。
在紅色教育基地的類型中,包含較多歷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主題,這也表明紅色教育基地可以轉化的形式也是多樣的。紅色歌曲、紅色影視劇及紅色家書等資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與紅色教育基地相得益彰。有很多歷史事件或者英雄人物都被改編成紅色影視劇,如《建黨偉業》《建國大業》《長津湖》等;有的則被改編成紅色歌曲,如《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唱祖國》等。由此可見,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可以借助紅色影視劇,在觀看過程中通過視覺、聽覺來感染學生。在2021年的黨史學習教育中,有高校通過剪輯紅色影視經典片段播放給學生觀看,或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展演,除了情景再現歷史事件,還有紅色歌曲演唱,這些活動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可以使學生全方面、全方位地參與。
校園文化是學校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校園文化勢在必行且久久為功,當前大學生群體以“00”后為主,思維新穎,必須結合他們的特點,用其更容易接受的形式達到育人的實效。一些學校積極運用紅色校本教材育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促進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應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深入開展。第一,將紅色文化資源與校園人文自然環境建設相結合,打造校園紅色雕塑、建筑、道路、文化走廊等物質載體;第二,結合國家和校園范圍內的重大儀式和重大節日慶祝活動,開展紅色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在建黨日、國慶日舉辦紅歌比賽、征文比賽等;第三,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將紅色基因滲透到社團活動中,如邀請革命前輩或英雄模范進行紅色文化宣講,舉辦理論研討會等,使學校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播氛圍更加濃厚。紅色文化資源教育需要相應的載體。無論是課堂理論教學、課外實踐教學,還是校園文化活動,都是重要的載體。同時,宣傳媒體也是傳播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載體。新媒體應與傳統媒體同步發展。多所學校在充分發揮校報、廣播電臺等傳統媒體作用的同時,積極開展紅色網站、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網絡教育平臺建設。
1996年11月到2021年底,經過20余年的發展,宣傳部、共青團中央等有關部門已針對全國中小學或社會公布了544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范圍涵蓋全國各省份,包括烈士陵園、紀念館、展覽館等基地,可見有關部門已經把公布愛國基地作為促進發展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之一,對公民起到教育和引導的作用。當前,互聯網的發展增加了紅色教育基地的使用途徑,有較多成熟的紅色教育基地已制作了數字資源,如中國國家博物館網上展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網上展覽館等。紅色教育基地轉化為數字資源融入思政課堂將更加便捷:一方面可以節約成本,特別是對距離較遠的紅色教育基地的了解;另一方面豐富了實踐教學,增強了課堂的針對性。現如今,虛擬仿真中心等項目也開始在各高校建設并投入使用,VR技術和3D眼鏡的應用更具感染力。除此之外,微信公眾號、學習強國平臺、中國大學慕課平臺等都是較為成熟的線上資源平臺,有利于開展線上和線下的混合式教學。
紅色教育基地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是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關鍵課程的有效路徑。在思政課改革過程中,要以紅色教育基地為載體,進而闡釋出中國共產黨的建黨精神和革命精神,這是精神文明建設必需的重要寶貴財富之一。紅色教育基地涵蓋革命時期、建設時期和改革時期,讓學生深知紅色革命政權、新中國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來之不易。另外,關于我國取得成就的展覽可以增強學生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使其在制定人生目標方面,能夠正確處理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提升紅色教育基地的使用價值,要求學校、家庭和社會協同發力,在專業課程上要注重挖掘適合的思政元素。著力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講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故事,實現知情意志行的統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能夠散發出耀眼的光芒。理論認識和實踐理解是保證教育有效性的基本途徑。這就要求紅色文化資源教育主體在摒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固有缺陷的基礎上積極整合兩種教育方法,以達到改造學生內心世界的目的。紅色文化資源主題教育是集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黨史教育、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重要載體。紅色文化資源主題教育應積極滲透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要素,使學生在參與主題活動時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升華他們的精神境界,提高他們對紅色文化資源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