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林
(中共重慶市渝北區委黨校,重慶 401120)
兩千多年來,中華民族對于小康之家孜孜以求。終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歷經基本小康,到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人民創造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的又一座豐碑。廣大人民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既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獲得了滿滿的幸福感。筆者從2006年以來,連續16年對重慶市渝北區城鄉群眾生活的幸福情況進行跟蹤調研,分析發現渝北區出現了“幸福悖論”情況。
從2006年到2012年,筆者對重慶市渝北區城鄉群眾生活幸福情況進行了連續四次的跟蹤調研,沒有發現“幸福悖論”問題。隨著渝北區成長為重慶工業第一區,再到重慶經濟第一區,城鄉群眾生活的幸福感呈現正向提升狀態。對比調研數據可以看到:在家庭和睦、人際融洽、城鄉和諧、未來希望方面總體幸福,不斷提高;在自家與鄰居、農村與城鎮、城郊與山區、目前與將來的對比中具有正向性:城鄉基層干部普遍比身邊居民感到生活幸福,城鎮居民普遍比農村居民感到生活幸福,城郊居民普遍比山區居民感到生活幸福,普遍感到將來的生活將比目前的生活幸福。
發現渝北區出現“幸福悖論”問題,是在2021年的“全面小康 幸福渝北”調研中。2021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開啟“十四五”發展的起步之年。2020年,渝北區的GDP達到2 009.5億元,成為重慶市第一個GDP邁上2 000億元的區縣;常住人口達到219萬人,是重慶市第一個常住人口超過200萬人的“人口第一區”;城區面積達到202 km,是重慶最大的中心城區。此時,筆者開展了“全面小康 幸福渝北”調研。
“全面小康 幸福渝北”調研以無記名問卷的方式進行,調研對象有全區的社區書記主任、農村村書記主任、部分機關干部和國企人員、具有代表性的城鄉學校初二年級學生家長。收回問卷780份,其中南部城區有468份,北部農村地區有312份。具體的職業身份構成為:機關部門、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公職人員占18.5 %,城市社區和農村村干部占42.3 %,非公經濟和社會組織人員占11.1 %,農村和城市社會群眾占28.1 %。在年齡結構上,小于35歲的年輕人占23.9 %,35~50歲的中年人占61.4 %,51~60歲的人員占14.2 %,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0.5 %。本次調研點面結合,代表性強,涉及面廣,獨立開展,嚴謹統計,能夠比較全面、如實地反映渝北區城鄉居民在全面小康社會建成時的幸福狀況。
分析72 000多個統計數據顯示,渝北區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群眾幸福感普遍提升,總體上繼續呈正向提升狀態的同時,出現了農村居民幸福感比城市居民高的“幸福悖論”,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是總體指標,農村居民幸福感明顯高出城市居民。對比數據發現,認為近年來在渝北區工作生活收獲大的農村居民占比為50.3 %,城鎮居民為38.5 %,農村居民高出城鎮居民12個百分點;工作生活覺得很幸福的農村居民占比為54.5 %,城鎮居民為38.7 %,農村居民高出城鎮居民16個百分點;覺得社會安全和社會秩序很好的農村居民占比為69.9 %,城鎮居民為63.2 %,農村居民高出城鎮居民6個百分點。與身邊的鄰居相比較,認為自己家的幸福感明顯增強的,農村居民占比為51.3 %,而城市居民僅占29.0 %,農村居民高出城市居民22個百分點。從以上的綜合性評價可以看出,近年來渝北區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取得了扎實的成效,縮小了一度比較突出的城鄉差別,新時代探索具有山地特色的“三農”問題獲得了農民認可。
二是在物質條件上,城市居民擁有的家庭財產要普遍多于農村居民。吃、穿、用等日常生活方面,城鄉居民差異不大;在住房方面,近十年來購買了新房的,城市居民占比為59.6 %,農村居民只有42.6 %,城市居民高出農村居民17個百分點;在擁有家庭私家車上,城市居民占比為72.8 %,農村居民只有60.6 %,城市居民高出農村居民12個百分點。
三是人際關系上,農村居民與周邊人員的聯系比城市居民更為密切。家人與鄰居之間相互認識、友好往來的,農村居民占比達到71.1 %,城市居民只有36.1 %,農村居民高出城市居民近一倍;而與鄰居之間不了解、沒有來往,完全是陌生人的,城市居民占比為10.2 %,農村居民只占3.1 %,城市居民高出農村居民三倍以上。家人與社區居委會或者農村村委會干部、網格員之間相互認識,比較熟悉的,農村居民占比達到63.1 %,城市居民只有27.1 %,農村居民高出城市居民一倍多,達36個百分點;而沒有注意,完全是陌生人的,城市居民占比高達13.6 %,農村居民只有3.5 %,城市居民高出農村居民近四倍。
四是對未來幸福的希望,農村居民高于城鎮居民。未來是希望所在,對幸福感具有直接影響。展望渝北區未來的新發展,覺得幸福生活有明顯增加,會越來越好的農村居民占比達到83.3 %,城市居民為76.7 %,農村居民高出城市居民近7個百分點。伴隨著渝北區的新發展,覺得自己以后的老年生活有充分保障,會越來越幸福的農村居民占比達到46.8 %,城市居民為33.3 %,農村居民高出城市居民13個百分點。農村居民對渝北未來發展充滿希望,反映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破解新時代“三農”問題的實踐探索,促進了城鄉統籌發展,激發出發展的新動力。
在橫向分析調研數據中,筆者發現了“幸福悖論”狀況,在縱向分析調研數據時也發現了“幸福悖論”的身影。對比2006年到2021年連續16年的調研數據,如果只看幸福項,不看比較幸福項,會發現有三點情況:①渝北區城鄉居民的幸福認知總體上不斷提高,增加近19個百分點,其中城市居民增加近10個百分點,農村居民增加近30個百分點;②城鄉居民的幸福認知總體不高,2021年調研時也只有45.0 %,沒有過半;③城市居民的幸福認知不僅偏低,還從2008年以來處于不斷下滑狀態,降低近9個百分點,呈現出明顯的“幸福悖論”狀況。(表1)
表1 渝北區城鄉居民幸福認知對比表
調研時間/年 城市居民/% 農村居民/% 城鄉總體/%2006 27.9 24.9 26.1 2008 47.4 36.1 41.7 2012 44.3 26.5 41.0 2021 38.7 54.5 45.0
幸福感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過程中獲得的主觀感受,與之對應的是痛苦感,其背后發揮硬支撐作用的是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社會生活,以及預期的未來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自古以來,物質資料的嚴重不足,制約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和幸福生活。期盼擺脫貧窮、走向富裕、過上幸福生活,是千萬年來人類孜孜以求的偉大夢想。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進步,少部分發展得快一些的國家與地區,物質財富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人們的幸福感得到不斷的增強。當幸福感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就出現了幸福感的提升慢于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情況,不少人甚至感覺幸福感下降,痛苦感增加,從而產生了“幸福悖論”問題。
歐美國家的“幸福悖論”問題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進入21世紀后,我國一些地方也逐漸出現了“幸福悖論”問題。中國在2011年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實力的提升舉世矚目。美國蓋洛普咨詢公司公布的2010年全球幸福調查顯示,只有12 %的中國人認為自己“生活美滿”,多達71 %的人稱自己生活艱難,17 %的人則說自己的生活苦不堪言。這個數據讓美國人感到驚訝。
對于渝北區出現的兩個“幸福悖論”現象,如果說“農村居民幸福感比城鎮居民高的幸福悖論”還好理解,因為農村居民的幸福感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屬于不同發展階段,具有不同質地,可能不宜做簡單的數量對比;那么“城市居民幸福感下滑的幸福悖論”,理解起來就有一些費力了。其實,“城市居民幸福感下滑的幸福悖論”也是幸福生活提升后,追求高品質生活為參照而產生的新問題,未富先痛,只是來得比較早,超出了人們的普遍認知。
回顧國內外出現的“幸福悖論”情況能夠看出,“幸福悖論”問題實質上是發展不科學的問題,是發展不協調的產物。之所以會出現“幸福悖論”情況:從根本上看,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屬于“眼中物太多,目中人太少”;從方法上看,是在協調發展上出現了問題,沒有處理好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之間的關系,沒有處理好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之間的關系,沒有處理好城鄉地區發展之間的關系。
如今,中國邁入了新時代和發展的新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建設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范例,破解“幸福悖論”問題,提升城鄉居民幸福感,筆者認為可做如下探索。
發展是提升幸福感的根本基礎,科學發展更是提高幸福感質量的根本保障。“幸福悖論”問題無疑是發展中的問題之一,更是對科學發展提出了高質量的新要求。因此,無論是發展空間的城市與農村,還是發展時間的當下與未來,都必須以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努力把高質量發展與高品質生活結合起來,不斷在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的全面發展中,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幸福感提升的正向走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成為發展的新目標,并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兩步走”的安排之中,要求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并到建國百年時基本實現。正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是脫貧一樣,全體人民基本實現共同富裕的短板仍然在廣大農村。在“十四五”及其以后相當長一個時期的發展中,必須繼續堅持“三農”優先不動搖。不僅要加大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力度,而且要注重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在追求共同富裕的征程中不斷提升農村居民的幸福感,努力避免“幸福悖論”問題的產生。
民生短板反映的是幸福短板,實際上就是民生痛點,是“幸福悖論”問題產生的具體表現。導致“幸福悖論”問題出現的根源,就是普遍又較為突出的民生短板,尤其是涉及困難弱勢群體的民生兜底。因此,提高城鄉群眾的幸福認知,預防農村居民幸福認知出現下降,破解“幸福悖論”的切口就是要持續改善民生,圍繞生育、教育、養老、就醫、出行、工作、住房、娛樂、健身、生活環境、人際關系、社會安全等方方面面的“城市新毛病”“農村老毛病”,扎實抓好民生大事和社會治理,讓社會治理的成效實實在在體現在民生改善上,使高質量生活的點滴新變化不斷增進對于幸福的新認知。
新時代追求美好生活的高質量,不僅體現在物質方面,而且體現在精神方面。渝北區從2009年獲得中西部第一個“全國文明城區”稱號以來,在迎檢復查中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公共文化和文化產業獲得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新發展,但仍然存在數量偏少、質量偏低、規模偏小、利用不夠等情況,加之普遍存在的互聯網污染、文化娛樂“飯圈”亂象等問題,正能量的傳播與作用發揮明顯不夠,也制約了城鄉群眾幸福認知的提高,甚至產生了城市居民幸福認知下降的情形。為此,必須從增強國家軟實力的高度,以深化“全國文明城區”建設為抓手,加強精神文化建設,把主旋律高揚起來,把正能量發揚出來,有效管控消極因素,不斷豐富城鄉居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幸福認知。
黨員干部是增進群眾幸福的領路人。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黨員干部工作努力的目標與出發點,也是贏得人民群眾信任、支持的基礎。與基層干部聯系不夠,甚至出現“難打交道”的現象,也是制約群眾幸福認知的一個社會因素之一。為此,黨員干部必須心中有人民,務必為增進群眾幸福著想,盡職履責、積極作為,不折不扣地踐行群眾路線,帶領群眾共同創造幸福新生活,千萬不能做抵消群眾幸福感的無效之事,特別是不能做有違常識的“低級紅、高級黑”之類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