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瑩
(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387)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中華民族的奮斗精神,“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奮斗精神已深深地滲透到中華民族的血脈當中。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的努力使然。奮斗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民族傳統,更是我們黨和國家最閃亮的精神標識。在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起點上,學習、運用和弘揚奮斗精神,對于教育當代大學生有著重要意義。
追求簡樸的勤儉節約精神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一個優秀傳統,自《尚書》指出“克勤于邦,克儉于家”,到諸葛亮提倡“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再到《朱子家訓》叮囑“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些優秀文化和傳統的古訓格言均體現了崇儉抑奢的中華優良傳統勤儉精神。對于中華民族的這一偉大傳統精神,我們黨努力承繼并發揚光大,造就了艱辛斗爭、勤儉立業的偉大中國傳統。節儉樸素、力戒奢靡是我們黨的傳家寶。建黨初期,有一句歌唱得好:“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不管是一寸鋼哎嗨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錢,咱們都要用得巧,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燒,一日燒不能一日燒。”當時,中國人民大多將勤儉節約當成個人處事與事業發展的基本行為。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雖然提高了,但是奮斗的精神卻不能少,應該繼續以儉修身,以儉興業,繼續嚴格執行節約、勤儉的風格來辦事。百年來,一批又一批共產黨人發揮了勤奮儉樸的精神,以砥礪奮進的毅力,領導我國人民共同書寫我國革命和中華民族發展的偉大歷史。
擔當是在面臨大事和問題時的使命感,是一種戰勝障礙的精神,是一種艱苦奮斗的精神,是一種“鐵肩、道義、正義”“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也是一種魄力與膽識。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國各族人民推動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進程的最主要因素是其對于民族、國家、人民有擔當精神。中國共產黨的輝煌歷史已經證明,擔當精神是共產黨員的靈魂,更是共產黨員的脊梁。在大革命時期,擔當精神是為了中華民族獨立與全國人民解放而流血犧牲的精神,是勇往直前、不惜一切代價的膽量。今天,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奮斗目標,對黨和人民負責就是擔當精神。
在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造的每一個重大歷史時期,都孕育出了新的奮斗精神。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了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由此帶領大家踏上了獨立自主,建設社會主義的新發展征途,形成了全新的工業體系,并研制成功了“兩彈一星”,使中國以全新的形象矗立于全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黨中央毅然做出了將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并做出了全面推進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定。由此,我國波濤壯闊的改革開放時代拉開了帷幕。這種成績的取得靠的是什么?當然是中華民族的拼搏精神。黨的十八大至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祖國的各項事業蒸蒸日上,獲得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成果,推進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改革,我們的國際地位和全球影響力也明顯提高。在當下,盡管仍然面臨著國際國內的新挑戰,但我們堅信,只要保持勇敢進取的拼搏精神,中國完全有條件、有實力、有勇氣對抗各類風險挑戰,對抗各類障礙,披荊斬棘,完成一個個發展目標。
實干是我黨的優良傳統。每一項事業,無論大小,都是踏踏實實、一點一滴干起來的。“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人在處事時,最怕的是只說不做、眼高手低。“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這是人類在千百年文明史中總結歸納得出的國家理政的經驗教訓,更是我們黨在治國理政中反復強調的一個重要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要實現這個宏偉目標,唯有實干,只有實干。
新時代的奮斗精神還包括自主創造精神、嚴格科學管理精神和工匠精神。新時期是技術競爭的時期,越是技術發展,越是困難重重。我們要實現偉大理想,就必須走一條追趕與突破之路,在關鍵時刻必須創新,在向前探索的過程中要堅持科學的研究方法。今天,我們已經史無前例地走近了世界舞臺的中心。由于社會上主要矛盾的變化,我們黨的斗爭策略、斗爭方式也在不斷改變,而奮斗精神的內容也在豐富與發展。我們深知,破解社會矛盾、防范重大風險、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實現國民經濟更高質量地發展必須弘揚變革創新精神,以壯士斷腕的信心和毅力做好黨的現代化建設,勇于求變創新,在守正創新中完成自我超越。
1.缺乏節約意識
新時期的大學生主要是“95后”“00后”,他們從出生起就一直處在生活物資比較豐富的年代,在他們的認知里,許多日常生活用具、工業生產用具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和消費方式也在發生改變,奢侈和鋪張浪費的觀念逐漸盛行,這些都在進一步影響大學生的觀念,甚至會使他們養成浪費的壞習慣,難以做到勤儉節約。
2.缺少承擔意識
首先,新時代的大學生處在和平年代,國家富強,社會穩定,家庭和諧,他們的成長順風順水,缺少承擔責任的機會,缺少內在動力,很難樹立承擔意識。
其次,家庭的教育理念對于大學生承擔意識所產生的影響是相當重要的。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父母溺愛兒女,導致兒女逐漸形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好的習慣,部分大學生對于父母有極大的依賴性,無論是在學業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缺乏社會責任意識,對家庭只是一味地索取,卻不知奉獻與承擔。
最后,高校在培育大學生擔當意識的工作上也有所不足。在傳統大學教學模式的影響下,不少院校都忽視了大學生的實際能力,使大學生對擔當意識的理解還停留在理論概念上,大學生很少能在實踐中深入體會和形成承擔意識。
3.缺乏進取意識
新時代的大學生一般以班級、宿舍為集體,在小集體的學習環境中,其思想、行為方式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當集體中存在一些不思進取的學生時,其他學生就可能會受其影響,最終導致整個集體都缺乏進取意識。現在,網絡游戲興起,不少大學生也都沉迷于此,不僅將休息時間都用在玩游戲上,更有甚者連上課時間也在玩游戲。長此以往,他們的進取意識也就隨之減弱。另外,受網絡影響,現在很多大學生認為“做主播”是很輕松的事,在短時間內就能賺取大量錢財,這導致他們無心學習,認為“學習無用”,很難再做到積極向上,努力進步。
4.缺少實踐能力
一方面,新時代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其的照顧無微不至,孩子沒有實踐的機會。例如,很多家長會幫助孩子完成實踐作業,更不用說學習、生活的其他方面,在家長親力親為的影響下,許多學生逐漸失去了動手實踐的愿望和能力。
另一方面,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學校的教育大多只注重理論教學,忽略了實踐能力的教學,從小學至中學,乃至大學都是這樣的情況。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大學生普遍缺少實踐能力。
5.缺少創新意識
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是尊師重道,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大學生不敢提出與老師不同的意見,擔心受到老師的責備。而且,唯書本論的觀念根深蒂固,新時代的大學生并沒有沖破這一觀念的桎梏,在思想上不敢創新。同時,在家庭、學校教育中也很少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傳統的家庭關系中都是父母占主導地位,孩子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高校教育也很少開設相關課程,介紹相關理論,很少引導學生創新。由于大學生早已習慣了機械地解決問題,不愿或根本無法動腦思考,所以大學生也普遍缺乏創新意識。
1.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節約意識
學習奮斗精神能使新時期的大學生感受老一輩革命家的艱辛,使大學生知道現在的美好生活都是靠奮斗獲得的,而未來的幸福生活需要自己奮斗。從憶苦思甜的過程中體會到勤儉節約的重要意義,進而逐漸養成節儉意識,并逐漸將其外化為社會實踐,在生活中的每件小事中都能注重節儉,從而達到知行合一。
2.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進取意識
大學生在學習奮斗精神的過程中能夠了解我國的國際地位是不斷爭取才得來的,是我國不斷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的結果。由此來看,大學生應該明白無論是個人學習、家庭生活還是社會進步,都需要有不斷進取的意識。增強進取意識,才能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3.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
新時代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普遍不強,學習奮斗精神能夠讓他們知道“幸福是干出來的”,提升他們的動手意識,在日常生活中勇于實踐、敢于實踐,在實踐中體會“唯有實干才能成功”,進而明白實干興邦的真正含義
4.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創新意識
新時代的奮斗精神讓大學生明白我國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要想破舊立新、防范時代風險就要增強創新意識。只有創新才能在時代的浪潮中立穩腳跟,才能向更遠的未來發展。
課堂是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教育的主渠道,要讓大學生深刻領會奮斗精神,必須搶占課堂教育這個主渠道。首先,在課堂教學方法上,要充分發揮新媒體圖文并茂的優點,開發教育資源,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并按照學生的接受習慣進行奮斗精神的教學。其次,課堂教學是學習奮斗精神的主要場所,教師可以依托“第一課堂”,讓奮斗精神走進大學生的視野。例如,在課堂上,以講解建黨時期相關人物的具體事例、觀看相關視頻、進行課堂討論等方式,將奮斗精神滲透到課堂教學中,讓大學生了解奮斗精神。同時,通過列舉時代楷模,以及在大學生身邊的模范人物,使奮斗精神生動地走進課堂,依托真實人物,為奮斗精神注入新時代的生命力,幫助大學生克服在大學生活中出現的困難與問題。另外,還要把奮斗精神和其他課程相結合,并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例如:把奮斗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引領學生建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奮斗精神和中國夢相結合,引導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隨著網絡的不斷豐富與完善,由移動網絡所塑造的社交生活方式也更加完善,青年大學生開始變成“網絡常駐者”。網絡社交、購物、教學、娛樂等便捷功能,使得當代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所以,網絡也將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與價值觀。教育工作者要積極搶占互聯網陣地,并主動運用網絡知識進行奮斗精神的教學。
首先,依托現代科技,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平臺,積極弘揚奮斗精神。例如,高校可以通過官網、公眾號、微博等平臺,將線上宣傳與線下學習緊密結合,擴大奮斗精神的教育影響力。
其次,在學校門戶網站上設置奮斗精神的專欄模塊,并建設學校微信公眾號、微博,以及其他新媒體網絡平臺,充分利用校園公告欄,介紹奮斗精神相關事例和人物,提高大學生對奮斗精神的認識。
最后,積極引導學生制作與奮斗精神有關的微電影、微視頻,創新傳播方式,有針對性地宣傳奮斗精神,引導高校大學生在新時代學習奮斗精神。
實踐是人們理解和認識現實社會世界的所有社會活動的總和。大學生進行實踐鍛煉活動,可以認知社會,熟悉國情,磨煉個人意志,養成良好的品德。奮斗精神的培養,更要重視理論教學和實際教育的結合。奮斗精神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實踐和理論的結合,在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把奮斗精神教育融入實踐教學活動中,使奮斗精神的重要教育價值得以最大化地挖掘。
首先,學校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教學活動,宣傳奮斗精神,增強新時代大學生奮斗精神的集體意識與認同感。例如,可以開展一系列與奮斗精神相關的征文比賽、講座、演講、黨組活動和班會,營造學習奮斗精神的整體氛圍,巧妙優化校園文化環境。
其次,可以積極鼓勵大學生進行現場培訓,定期組織師生參觀中國共產黨的成果。
最后,可適當引導青年大學生參加各類健康向上的實踐性教學活動,如創業創新比賽、自強明星大賽、“三下鄉”、教學活動、志愿活動和志愿服務等,讓大學生在實踐中認識奮斗精神,加深對奮斗精神的體悟,從而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奮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