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小英
(東莞城市學院,東莞 523419)
近年來,東莞城市學院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蓬勃發展,志愿服務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涌現出一大批大學生志愿服務者,成為開展志愿服務的排頭兵。紅色基因融入志愿服務模式,對于促進學校志愿服務育人功能和高校多位一體的思政教育,以及助力青年學生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實踐研究有現實作用。
近年來,“紅色基因”成為黨建工作領域的研究熱點。“紅色基因”的提出最早見于2013 年,當時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蘭州軍區時指出,要“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很多學者認為,紅色基因是我黨在長期奮斗中積淀而成的,是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也有學者認為,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的靈魂,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艱苦創業歷程中的意識形態,是具有中國優秀革命傳統與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紅色文化因子,是一種英雄精神,是黨和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民族的生命精神紐帶,是中國共產黨特有的革命氣質與革命精神。由此可見,紅色基因內涵豐富。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紅色基因具有不同的時代體現。在革命時期,體現為紅船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等。新中國成立以后,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洪搶險精神、見義勇為精神、抗疫精神等都是新時代的紅色精神。
當前學術界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定義有很多,但并未形成統一的界定。學者們普遍認為“志愿服務”是指個人或志愿組織,自愿奉獻個人的時間和精力,在不以獲得物質報酬的前提下,無私為他人及社會提供服務的行為。基于學術界對“志愿服務”的界定,結合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特點,筆者認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是指在完全自愿的情況下,大學生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無償為他人提供服務的行為。
學校黨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過程中,以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為傳承紅色基因的有效載體和踐行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手段,將紅色基因融入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層面,著力推進“黨史學習教育”,發揮專業優勢,助力地方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和學校黨建品牌文化發展,深入挖掘紅色志愿服務形式與內涵,將育人模式融入志愿服務,提升志愿服務社會影響力和輻射力,形成“紅色基因+志愿服務”新模式,建立紅色育人志愿服務體系,深化大學生文化自信,實踐愛國之行。目前,學校志愿服務項目已形成自身的文化特點與品牌活動,已構成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對大學生志愿者和在校大學生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發揮著積極作用。
隨著學校對志愿服務工作的越加重視,以及志愿服務工作的深入開展,“校地共建、資源共享”的志愿服務新模式也被探索出來,與學校所在地的志愿者協會簽署了結對共建協議。
2021 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 周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 周年,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提升黨員同志的光榮感、使命感。學校成立“紅色志愿服務隊”,開展以“百人志愿擔使命,為民服務踐初心”為主題的大型志愿服務活動。目前,這支隊伍的主要成員為大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未來成員將不斷擴大到全校師生。
項目緊扣“黨建引領,實踐育人”這一中心,成立紅色志愿服務隊,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黨員志愿者以身作則,弘揚志愿者精神,傳承紅色基因,以點到線,連線成面,形成輻射范圍廣、社會影響力大的志愿服務工作品牌,引領更多學生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成立紅色志愿服務隊,依托專業打造志愿服務特色
學校紅色志愿服務隊,上設1 支志愿服務總隊,下設10 支二級學院分隊。建隊時每支分隊10 人,共100 名隊員,成員全部為黨員或入黨積極分子,目前這支隊伍在逐漸壯大。各二級學院分隊在總隊的統一布署下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他們結合學院實際,依托專業,重點圍繞建黨100 周年、為群眾辦實事、服務地方、服務師生等方向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形成“紅色基因+志愿服務”模式。他們立足專業,凸顯自身的優勢,學以致用,充分體現“互助”的志愿者精神,同時將紅色基因融入志愿服務,使志愿活動更富有吸引力和精神內涵。
2.打造志愿服務品牌,提升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
紅色志愿服務隊的成立,有效保障了志愿服務工作有組織、有專業、有秩序地開展,提升了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質量,有利于打造成精品特色志愿項目,形成志愿服務文化品牌。在紅色志愿服務隊總隊的組織帶領下,各二級學院志愿服務隊結合專業課程,以“紅色基因+志愿服務”的模式,建立了“黨建引領,與法同行”“探尋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我為群眾辦實事”“初心回望,精神永存”“齊心抗疫,春暖花開”“憶往昔,重溫紅色記憶”“探訪老黨員,憶崢嶸歲月”“守望者?與河流長相守”等品牌志愿服務項目。
3.實施內容多樣化,不斷創新志愿服務形式
學校積極搭建平臺,組織學生黨員和積極分子走出學校、走進社會開展紅色志愿服務活動。實施內容主要有四類:①我為群眾辦實事,堅守初心擔使命;②幫扶孤寡老人,關愛留守兒童;③扶貧助困送溫暖,真情關愛暖人心;④探訪老黨員與退役軍人,感悟“四史故事”。
4.以“網絡新媒體”為宣傳載體,擴大紅色志愿服務的影響力
學校黨委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將紅色基因融入大學生志愿服務,通過挖掘志愿服務工作品牌的途徑,大力宣傳紅色志愿服務精神,擴大志愿服務在學生中的影響力。為了認真做好對紅色基因和志愿精神的宣傳和引導工作,學校黨委在微信公眾號上專題報道紅色志愿服務活動。同時,將活動新聞及時上傳學校官方網站,并推送到社會外界新聞媒體平臺上。通過打造網絡思政教育陣地,傳播志愿者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服務精神,擴大紅色志愿服務的影響力,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加入到紅色志愿服務中來。
5.有效利用社會資源,豐富志愿服務品牌內涵
為了將實踐育人與志愿服務形成合力,提升紅色志愿服務活動的質量,學校積極整合社會各界資源,為志愿服務活動注入“能量劑”,以打造紅色志愿服務工作品牌。目前,學校已與多個社會組織建立合作共建關系,力促校地共建、校校聯合,形成“增效融合”的志愿服務協作模式。大學生志愿服務可以利用這些平臺獲得豐富的社會資源,更好地開展志愿服務工作。
紅色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們通過活動的開展得到了專業實踐、服務社會等方面的體驗,提高了自身綜合素質,增強了學生黨員的奉獻意識、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同時,打造了高校“思政課第二課堂”,推進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創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培養了黨員和積極分子在志愿服務實踐中踐行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并努力創造條件,走出學校、走入社區、服務行業、服務社會,發揮高校黨員的人才和智力優勢,以優質服務,樹良好口碑,不斷擴大品牌影響力,使大學生志愿者能用知識和愛心,在服務他人的同時收獲成長和進步。
1.創新活動形式,豐富品牌理念
紅色志愿服務隊自成立以來,已陸續開展了多場志愿服務活動,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各二級學院結合專業特色,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的志愿服務品牌活動。通過紅色志愿服務隊開展的內容創新、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他們在志愿服務實踐中不斷豐富“紅色志愿服務隊”的品牌理念和品牌內涵,大力弘揚志愿服務精神,讓更多的大學生黨員,特別是入黨積極分子加入紅色志愿服務活動,接受紅色基因教育,育人效果明顯。
2.媒體宣傳報道,提升品牌影響力
我校成立紅色志愿服務隊,“百人志愿擔使命獻禮建黨百年”活動得到“今日頭條”和“中國網”的宣傳報道,進一步提升了活動的品牌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
3.鞏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踐行核心價值觀效果明顯
活動以建黨100 周年為契機,通過開展“百人志愿擔使命”系列志愿服務活動,在“我為群眾辦實事”中彰顯為民初心。學校黨委鼓勵和引導志愿隊為群眾服務,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服務他人的同時,彰顯榜樣力量,引領時代文明新風尚,使核心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深入群眾心底,融入日常生活。
因為學校紅色志愿服務隊的成立時間不長,尚屬于構建初期,所以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隨著志愿服務工作的逐步深入,存在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比如,結合專業特長的服務項目較少,能夠做出特色的志愿服務品牌屈指可數。因此,志愿服務內容重復,多集中在援助、服務兩大領域,且基本是淺層服務,專業性不強;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缺乏長效機制和經費支持,這一系列的問題嚴重制約著紅色志愿服務隊向縱深發展。
學校有10 個二級學院、42 個專業,各二級學院志愿服務隊都盡可能結合各自的專業優勢,開展內涵豐富、影響深遠的志愿服務活動。但是,在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的同時,如何將具有紅色精神、紅色文化的紅色基因融入志愿項目中,互相取長補短、資源共享,不斷創新和持續提供優秀的志愿服務項目,促進志愿服務活動的有效性和持續性發展,是目前需要探討的問題。
目前,學校的大學生紅色志愿服務育人機制還不完善。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組織管理、資金支持、考評機制。在組織管理上,雖然成立了紅色志愿服務隊總隊,正式形成了組織化管理和運作模式的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成為大學生志愿者自我管理、自我運作、自我提高的載體,但還缺乏一套自上而下的運行管理機制,組織結構松散,運作不規范。在資金支持上,學校給予的資金支持有限,難以負荷大量的志愿服務活動支出,資金存在嚴重不足,超出費用部分需學生自行承擔,大大降低了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在考評機制上,學校還未建立起完善的考評機制,很難起到激勵作用,部分學生認為無法體現自身在志愿服務中發揮的作用和價值。
在大學生志愿實踐中融入紅色基因的文化指引,能夠培育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強化價值引領,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建議利用當地紅色資源、紅色文化,在開展志愿服務的同時進行紅色教育,在實踐中加深紅色精神教育。
強化大學生志愿服務隊的建設應當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宣傳力度,利用網絡媒體,對志愿服務工作進行廣泛的宣傳和報道,擴大影響力。二是完善管理制度。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完善,必先優化育人機制,結合現有制度的不足,應對管理制度進行優化完善。建議在志愿服務實際工作中,加強志愿服務隊的組織管理、人員培育、資金管理和考評考核等機制。
資金投入是保障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育人機制全面完善的物質基礎。建議學校設立專項經費,各學院紅色志愿服務隊可根據活動規模、活動內容,向學校提出相應的資金申請。確保資金投入能夠被有效利用,為志愿服務提供物質保障。
高校是進行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大學生志愿服務正是踐行德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形式。志愿服務的品牌構建應以地方社會需求為導向,深入政府部門、社區、街道,準確定位服務對象和服務內容,具有重要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