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筱曉
敘事學是一門新興的、研究表達形式的一門學科。新聞敘事學是這門學科的一個分支。特稿作為新聞體裁的一種,最早被業界認可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的美國。在中國,特稿的源頭是紀實文學。以敘事學的理論對特稿文本進行研究,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一定意義。一方面,這是對新聞研究范圍的擴大,對新聞分析視角的拓展,有助于傳統新聞寫作學的更新;另一方面,在移動互聯時代,這對特稿的寫作、評析有指導作用。此前,學術界和業界對此均有分析探討。
2020年,《工人日報》進行改版,將“公民·道德”版改為“特稿”版,每兩周出版一期。截至2022年3月,“特稿”版共推出特稿54篇。本文擬以此為樣本,運用新聞敘事學的理論進行特稿敘事研究。
敘事學于20世紀60年代誕生于法國。它的產生,受到了俄國形式主義影響。敘事學又稱敘述學,目前尚無統一定義。
1969年,法國文藝理論家茨維坦·托多洛夫在《〈十日談〉語法》一書中第一次提到了“敘述學”。他認為,這是“關于敘事作品的科學”。
總的來說,國外的敘事學研究有兩種傳統范式:一是以語言學的研究方法為基礎,關注敘事的結構,研究作品的功能、語法、序列、結構等;二是以作品的表述方式為研究對象,包括時間、語態、人物話語、空間等。
“新聞敘事學”這一概念出現于21世紀初。2000年,范步淹在其論文《新聞敘事學芻議》中倡導用敘事學理論研究新聞學,認為這樣可以豐富新聞學的研究方法。
關于特稿(feature)的定義,國內外學者莫衷一是。1979年,普利策新聞獎頒發了首個特稿寫作獎——《凱莉太太的妖怪》。那是美國記者喬恩·富蘭克林用小說手法描述的一場腦外科手術,并將其發表在報紙上。時至今日,很多學者仍將其視為特稿這種新聞體裁被業界認可的標志。
在西方對新聞體裁的劃分中,“feature”一詞對記者有多種可能??偟膩碚f,凡是以人情味為基礎的新聞報道或不適合硬新聞的嚴格標準的新聞報道,都可以稱為“特稿”。
在中國,業界普遍認為特稿的源頭是紀實文學。在《新聞學大辭典》中,給特稿下的定義是:“特稿就是運用解釋分析、預測等方法,從歷史淵源、因果關系、矛盾演變、影響作用、發展趨勢等方面報道新聞的形式?!?/p>
1995年,《中國青年報》推出《冰點》專欄,這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特稿版面。隨后近30年間,《南方周末》《新京報》《人物》等報刊相繼推出特稿版面或欄目。業內對特稿的認識也逐漸趨于統一,即主要用講述故事的形式,對新近發生的、有較大意義和價值的事實進行陳述,對事件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發展趨勢進行深層次報道的新聞形式。
新聞敘事,一般可以從三個層面入手:新聞素材、新聞故事、新聞文本。這也是特稿敘事的三種屬性。
所謂新聞素材,是指真實發生、客觀存在的事實。這是新聞敘事得以進行的最根本基礎,也是新聞敘事與諸多別的敘事最顯著的不同,即新聞敘事必須以非虛構為底線原則。
新聞故事是記錄新聞素材的人即記者頭腦中的新聞事實。在充分掌握了原始素材后,記者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改變新聞事實的物質狀態,比如調整敘事的順序,改變敘事的節奏和頻率。
在特稿寫作中,記者的綜合能力直接體現在敘事安排上。這一方面因為特稿在核心事件和核心人物之外,往往涉及諸多支線人物和事件,要展現新聞事件發生發展的一系列過程,要求記者有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另一方面,特稿篇幅長、信息量大,要吸引人讀下去,就需要記者在敘事上有時間變化、視角變化等豐富的呈現形式。
新聞文本是受眾最終看到的由文本符號和其他語言符號組成的結構媒體。大多數情況下,對新聞敘事的討論都發生在這一層面。其中涉及的核心概念有敘事者、敘事視角、敘事策略等。本文對《工人日報》特稿版面的敘事學分析也是從這一層面入手進行。
記者作為敘事者在任何體裁中都很常見,特稿也不例外。憑借深入、全面的采訪,記者能夠對新聞事件中的人和事有充分的了解,可以只依靠自己就完成故事的講述。
美國敘事學家查特曼把敘事者分為三類:公開的敘事者(在文本中能找到聲音的明確發出者),隱蔽的敘事者(文本中沒有提到明確的講述者,但能感覺到在文本中有聲音在介紹人物、背景或講述故事),缺席的敘事者(文本中沒有聲音對正在發生的事進行講解)。敘事者越容易被找到,敘述的聲音就越強,文本的主觀色彩也越濃。
第一,公開的敘事者。在特稿中,以公開的敘事者來敘述不罕見。記者作為“作者”,用“我”“記者”或“筆者”這樣的人稱介入文本。這種情況下,敘事者就和文本中的其他人物一樣,參與到了一個新聞事件中去,他所講述的,是自己的所見所聞、體驗和感受。比如在特稿《無聲的炸裂》中,記者以敘事者身份參與到新聞事件的過程中。一位聾人采訪對象在第二次接受采訪時突然問記者:“在你眼中,打手語丟人嗎?”這個問題很突然,也很關鍵,它反映的是健全人對手語的態度。因此在文本中有了這樣一句話:
……“突襲”的形式讓和她面對面的記者很難掩飾臉上閃過的詫異和猶豫。
事實上,以“記者”或“筆者”的自稱方式成為文本中的一個行動者,在消息、通訊體裁中出現的頻率比特稿更多。對消息和通訊報道來說,這樣一方面能夠方便地傳遞信息,另一方面能夠強化新聞的現場感和真實感。但對于以講故事為主要表現手法的特稿來說,由于“記者”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文章的故事性,因此除非敘述必要,一般會避免讓敘事者以此形式現身。
第二,隱蔽的敘事者。隱蔽的敘事者是指雖然記者完整地敘述了整個新聞事件,但其本身卻沒有出現在文本之中。在特稿中,為了保持文本的故事性,這是最常用的一種敘述方式。比如,在特稿《北大荒人的歌》的開頭,寫到北京北大荒合唱團成員劉靜晶在2021年12月15日這天從起床、吃飯、檢查演出物品到拉著行李箱出門的全過程。這段文字從文本中看不出是誰在說、誰在看,但事實上,是記者通過采訪和觀察,隱藏在幕后將一系列動作呈現出來,敘事者依然是記者。
第三,缺席的敘事者。缺席的敘事者是指文本像一臺攝影機一樣客觀呈現“拍攝”到的一切。在這一過程中,文本中只有人物的動作、語言或是相關已真實存在的歷史背景,讓人物以自己的行為表達自我、表達故事。缺席的敘事者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主觀色彩介入,而是用采訪對象的表現、言語來最大限度地還原新聞事實,既簡潔又客觀中立地完成敘述。
有的特稿中,記者讓新聞事件中的當事人或知情者直接出面講述,此時記者變成了純粹的記錄者,采訪對象則成了文本的敘事者。
在特稿《鴉雀有聲》中,一位觀鳥愛好者“老兵”說起了蒼鷺的別稱的來歷——因為總是長時間一動不動站在水里,等待捕獲魚蝦,所以它也被人們叫做“老等”。
這是一篇以“觀鳥”為主題的特稿,涉及許多與鳥相關的專業知識。這些內容,無論對記者還是大多數讀者來說,都是新事物,因此由長期從事觀鳥活動的采訪對象作為敘事者直接講述,最為合適。
學界對敘事視角的分類有多種方法,本文借鑒多方觀點,將敘事視角分為四類:全知全能視角、人物有限視角、純客觀視角、復合視角。
所謂全知全能視角,是指敘事者既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又可以對事件加以評論,敘事者比任何人知道的都多,即“敘事者>人物”。
在特稿《腳部主播無暇沉默》的開頭,電商主播張靜文打了一個哈欠,敘事者(記者)隨即做了這樣一段描述:
……經歷了連續5天每天8小時的直播后,張靜文的身體只能用這種反應提醒主人——你需要休息。
張靜文的身體是怎么“想”的,不僅是記者,連張靜文本人也不一定說得明白。但從“打哈欠”和“連續直播”兩件事情上,記者對張靜文的身體狀態做出了推斷,并且是合理推斷。
大多數特稿由于線索復雜、人物眾多,常常采用全知全能視角進行敘述。這種敘事視角的利弊都很明顯:優點是能以文學性的筆觸,將人物狀態、事件經過和畫面生動地展示在讀者面前。缺點是由于對人物的剖析往往帶有主觀推測成分,稍有不慎就可能違背新聞的真實性原則。
文本敘事始終從特定人物的視角出發,敘述者和人物知道的一樣多,人物不知道的信息就無權敘述,即“敘事者=人物”。
在特稿《追星,瘋狂的“小事”》中,當職業代拍阿明第一次出場時,記者選擇了用粉絲李京的視角來描述阿明的外貌、穿著和可能的年紀。從李京的視角,記者讓讀者看到追星粉絲群中一個特別的存在。這樣除了讓新聞報道更真實,也能讓讀者感受到立體化、形象化、有細節的畫面。另一方面,由于“敘事者=人物”,人物不知道的,讀者也就不知道,這樣也讓文本有了懸念,能吸引人繼續讀下去。
與缺席的敘事者類似,純客觀視角也更像是一臺“攝像機”,是從非人格化的視角進行敘述,除了反映人物的外在表現,無論是視角所有者還是被觀察者的內心,都無法從文本中得到展示。即“敘事者<人物”。
在特稿《“無G”遭遇戰》中,有一段大學生教老人通過手機預約掛號的描述。除了大學生和老人的語言、動作和教學發生的時間、地點,文本中再無更多信息。讀者無從知道大學生、老人以及看到這一幕的記者當時的心理狀態。純客觀視角最大的特點是排除了一切主觀因素,仿佛把新聞現場的畫面直接擺在讀者眼前,因此也是最具新聞真實性的一種敘事視角。
所謂復合視角,即在一個文本中使用到了上述三種視角中的兩者或以上來進行敘述。實際上,在特稿寫作中,由于篇幅長、人物多,很少會通篇采用單一視角敘事。不同敘事視角間的合理轉換既可以為文本提供更多信息,也能增加讀者閱讀的樂趣。有的時候,不同視角對同一事件的反復敘述還是某些特稿敘事最主要的特點。
與有較大發揮空間的文學敘事相比,新聞敘事的策略相對簡單。但受到新媒體的沖擊,再加之特稿本身強烈的故事性特點,近年來傳統媒體紛紛在寫作路徑上嘗試創新。根據《工人日報》“特稿”版已有的文本,本文總結出以下三種常用的敘事策略。
懸念是指在文本敘述中暫時遮蔽部分內容,讓讀者無從知道人物命運走向或關鍵情節的發展,從而產生出好奇、期待的心理。一般來說,懸念的設置分為總懸念和小懸念。前者是指關乎整個文本內容的懸念,后者則指只有部分文本內容相關的懸念。
像所有精彩的故事一樣,特稿強調矛盾和沖突。有矛盾,就有對立的雙方。在文本敘述中,讓對立雙方同時出場,既可以提高故事的張力,也能推動情節的進一步發展。
延宕策略是指在敘述中設法延后或者抑制故事中的關鍵情節與激烈沖突,將它們分散在整個文本的各個部分。一般來說,延宕策略的具體方法有:在報道中設置小標題,既可以對文本內容起到分類作用,又能讓讀者心理上獲得休息和停頓的感覺;改變敘事視角,通過不同視角的轉換,可以將事件涉及人物的命運發展穿插在文本的不同部分,讓事件發展的過程不斷出現轉折,從而增加文本的戲劇性。
本文以《工人日報》“特稿”版為樣本,以敘事學、新聞敘事學理論為基礎,從敘事者、敘事視角和敘事策略三方面對特稿這一新聞體裁進行分析研究。同樣的方法,也可以運用到其他新聞文本的分析之中。這樣既可以更新和豐富傳統的新聞研究理論和寫作方法,也可以在實踐中指導新聞從業者更好地選擇講故事的人、視角和方法,從而進一步提高新聞作品的吸引力和傳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