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寧
互聯網技術和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助推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變成“新農活”。“直播帶貨”成為一種新型線上消費方式,線下消費不足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彌補,為農村經濟發展增添了活力。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線下消費受限,不少地區農產品滯銷,價格暴跌,很多農產品不僅賣不出去,還爛在了地里。為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地市級黨報新媒體在媒體融合中開始將目光聚焦到公益助農中,試水公益“直播帶貨”,為滯銷農產品打開銷路,找到市場。公益助農“直播帶貨”開創了新的農產品銷售模式,促進了鄉村振興,也為地市級黨報融合轉型突圍找到了突破口。
作為地市級黨媒的鐵嶺日報社在公益“直播帶貨”方面進行了有效探索,“鐵嶺農家院”和鐵嶺優質農產品一起“出圈”,助力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2021年年初,“鐵嶺農家院”公益網絡助農直播每周六下午兩點準時在“鐵嶺發布”快手號開播。鐵嶺市作為農業大市,有很多農民、家庭農場、合作社、農事企業需要擴大宣傳,尤其是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情況下,希望開拓網絡銷售渠道。在鐵嶺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的大力推動下,由市直機關工委等6家聯辦、鐵嶺日報社承辦的“鐵嶺農家院”公益網絡助農直播試水,2021年全年共直播61場,視頻作品累計播放超過300萬次,無償幫助銷售鐵嶺地區各類農產品價值40余萬元。目前,鐵嶺日報新媒體全網粉絲數量增加至27萬,遠超紙媒發行量。鐵嶺日報社微信視頻號和快手號同步直播,使鐵嶺的鄉村“土貨”成為“網紅好貨”,“鐵嶺農家院”的影響力現已遍布全國。
鐵嶺日報社以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為目標,充分展現主流媒體的責任與擔當。“鐵嶺農家院”用“新聞采訪+直播帶貨”的特色模式,以“鐵嶺發布”快手號、“鐵嶺發布”視頻號為直播平臺,以鐵嶺日報、鐵嶺發布客戶端等全媒體平臺為輔助宣傳平臺,全景式呈現農產品從產出到銷售全過程。大到現代農業產業園,小到一家一戶田間地頭,都是“鐵嶺農家院”的直播報道對象,直播對象包括廣大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特色鄉村、農業產業強鎮、農事龍頭企業、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等,“鐵嶺農家院”努力面向全網宣傳推介鐵嶺好產品。記者編輯做到直播前預熱、直播后跟進、線上線下同步推廣。粉絲以鐵嶺地區為主,輻射沈陽、撫順、四平等周邊城市,講述致富好故事,傳遞鄉村好聲音,樹立起鐵嶺好形象。如今,“農家好賀多,想買看直播”的口號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粉絲熟悉。而這些全國各地喜愛鐵嶺農村好產品、好產業、好經驗、好故事的粉絲們,也成了鐵嶺的“鐵粉”。
在實體經濟受到嚴重沖擊、大量農產品線下銷售出現滯銷的問題時,“直播帶貨”以成本低、購物體驗直觀的優勢,迅速脫穎而出,成為人們喜愛的購物新方式。“直播帶貨”為農村產業帶來新活力,讓鄉村“潛銷”的優質農產品迅速“暢銷”起來。全國各大主流媒體“直播帶貨”模式將農產品的優點以更直觀的方式,第一時間展現給受眾,并用接地氣的語言、互動的方式提升用戶黏性,打造農產品專屬品牌,使產品具備變現的潛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直播帶貨”是主流媒體探索媒體融合、打造傳播矩陣的新嘗試。媒體融合是主流媒體“直播帶貨”的形成原因之一。在新技術的沖擊下,傳統媒體面臨著轉型的挑戰,媒體融合作為傳統媒體轉型升級的一種手段一直處在探索階段,而“媒體+直播”就是一次融合嘗試,是媒體領域和電商傳播領域的生態交互。對地市級黨報來說,媒體的專業隊伍和影響力可以幫助地域范圍內“直播帶貨”的產品銷售獲得更好的收益,而參與“直播帶貨”也是地市級黨報與新傳播平臺融合的新嘗試,是黨報順應時代發展的表現,也是黨報成功轉型的探索。
隨著媒介技術的更新,受眾獲取信息的方式在逐漸改變,碎片化、視覺化、直觀化的信息呈現平臺逐漸占領流量高地。對黨報而言,順應時代特征、黏滯受眾是實現媒體價值的必然要求。因此,黨報要融合包括短視頻、直播、信息流內容呈現等在內的傳播方式,實現信息內容的多屏輸出,構建更加多元有力的傳播矩陣。這也是黨媒搶占流量高地的一條重要途徑。公益傳播是黨報肩負的必然使命。地市級黨報公益“直播帶貨”也是貫徹國家“直播助農”思想的行動主體之一。利用“直播帶貨”助推公益傳播,是新的媒介生態下主流媒體的傳播創新,也是其服務人民的專業體現。
地市級黨報作為黨的媒體,秉持公共利益至上的傳播理念,在“直播帶貨”過程中堅守真實性的傳播原則,其先天的媒體隊伍優勢和豐富的業界經驗也使得“直播帶貨”效果更佳。“直播帶貨”,提升了農民收入,重塑鄉村產業形態,已然成為提振鄉村經濟動能的新利器。“直播帶貨”不僅大大減輕了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造成的農產品滯銷問題,減輕了對農業造成的損失,而且還增加了農民群體的收入。直播內容承載力強大,反饋產品信息更真實、更直接,消費者通過直播可以直接看到農產品的原產地及養殖和采摘過程,對產品來源的信任感極大增強,縮短了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距離。“直播帶貨”的優勢在于其具有真實性、互動性、趣味性等特點,給人一種仿佛產品就在身邊、可以隨意查看的感覺,基于對人產生的信賴感而增加了對產品的信任度,尤其是黨媒編輯記者參與直播,主播采摘、試吃、下廚等接地氣的宣傳推介產品方式,能夠讓消費者產生“所見即所得”的真實感受,對產品更加信賴,樂于通過網絡進行購買。
“直播帶貨”傳播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是真實性。黨媒始終堅持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原則,因此信息傳播更權威、真實、可信賴。對黨報等主流媒體來說,“直播帶貨”過程中的畫面展示和商品售賣都是建立在真實性的原則之上的,給消費者更真實的觀感。從直播選品到售后服務的每一個環節,黨報堅守“真實性”,保證了商品信息售賣全過程的真實可靠,能夠發揮媒體作為信息內容“把關人”的作用,也有效避免了“直播帶貨”過程中出現的虛假宣傳、夸大商品作用的問題。第二是專業性。黨媒具有先天的主持人隊伍優勢。地市級黨報的編輯記者,臨場經驗豐富,語言專業,鏡頭感和駕馭現場的能力絕非未經訓練的草根網紅可比。同時,黨媒具備更完善的攝影、燈光、直播設備及專業的拍攝隊伍和后期制作隊伍,利用燈光、畫面、布局,對商品進行全方位展示,給消費者更舒適的觀感和更專業的體驗感。第三是針對性。黨媒編輯記者具備多年的新聞報道和傳播領域的專業經驗,懂得把握社會熱點,能夠針對消費者心理進行信息內容的發布,通過現場體驗、宣傳推介,來贏得消費者的關注青睞。
黨媒公益“直播帶貨”,提供給受眾更優質的公益服務,不僅利于增強受眾對媒體的忠誠度,更利于樹立帶貨行業范本,發揮榜樣作用。
一是提供公益服務。黨報“直播帶貨”以確保人民利益為準則,為人民提供公益服務。黨媒和新媒體平臺聯合進行公益帶貨直播,極大地提高了“直播帶貨”的影響力和產品的變現力。對農村地區而言,公益“直播帶貨”活動省去了農戶營銷推廣環節的費用,在農民脫貧和農副產品的流通方面都具有促進作用;對受眾而言,提供了一個便捷的“愛心助農”渠道,強化了受眾的社會責任感。黨媒通過公益“直播帶貨”的方式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傳播宗旨,為受眾提供公益服務,是媒體服務手段升級的體現。
二是黏滯忠實受眾。黨媒參與“直播帶貨”利于黏滯忠實受眾,縮短距離。主播在直播間內與粉絲接地氣式的互動,拉近了黨媒和受眾的距離。
三是樹立行業榜樣。黨媒“直播帶貨”一定程度上為“直播帶貨”電商行業起到榜樣示范作用。作為主流媒體,需要始終站在為人民服務的立場上,向群眾推薦值得信賴的商品,維護消費者權益。在“直播帶貨”過程中,黨媒力求更加精準、客觀、真實地對商品進行全方位的展示和講解,提供給消費者可靠的保障;在售賣和售后服務環節,也會選擇信任度高的物流公司和專業完善的售后服務團隊,保證整個直播銷售環節的合理規范。主流媒體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堅守為整個直播行業樹立了榜樣,一定程度上能促進帶貨行業的自我監督。
在融媒體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來源渠道廣泛多樣。地市級黨媒要想在融媒體背景下搶占輿論陣地,唯有主動轉換思維方式,將“融媒體”思維植入記者編輯頭腦中。這就要求無論是記者還是編輯,都必須是“多面手”,要做到“文武兼備”。黨媒要打造全媒體人才隊伍,使編輯記者從“單一兵種”向“多棲全能”轉變,適應新的媒體環境。
地市級黨媒公益“直播帶貨”流程通常為:生產農戶提供產品,媒體牽線搭橋,主播線上推銷,在媒體平臺上宣傳和出售,帶給消費者新鮮體驗。這個模式不但吸引了更多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也擴大了銷售市場,提高了產品知名度,加快了鄉村振興的步伐。
新媒體時代下,黨媒記者編輯的“華麗轉型”,實質就是角色的多重演繹,角色日益多樣化,承擔更多的責任和工作。黨媒要引導記者編輯主動適應新形勢,走向融合“新戰場”。全媒體人才必須軟硬件兼備,既要有深厚的采寫功底,也要懂技術,掌握多種宣傳技能。由“單一”向“多棲”轉變,即打開電腦就能寫、舉起手機就能拍、對著鏡頭就能講、拿起話筒就會說,由過去單一的“一支筆”向能寫稿、能拍攝、能剪輯、能直播的全媒體人才轉型。
在如今新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對于如何運用新媒體手段助力鄉村振興,黨報主流媒體進行了積極探索。編輯記者紛紛轉型為主播,線上直播精準帶貨。直播助農活動中,全媒體記者對現場情況,采用視頻、音頻等技術手段進行宣傳。“直播帶貨”將線下的場景移到了線上,提供更直觀、快捷、新鮮、供求對接緊密的服務,提高調動消費者購買欲望,將粉絲的喜愛直接轉化為購買力,黏性更強。“好酒也怕巷子深”,主流媒體利用新媒體手段公益“直播帶貨”,以一種風風火火的方式打開了鄉村特色產品的銷路。“直播帶貨”成為黨媒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實際行動,也成為釋放和激發消費潛力的重要推手。
主播是“直播帶貨”的樞紐,是推動完成買賣交易的核心人物。用好“直播帶貨”模式,必須建立健全主播人才的培養機制,充分挖掘、利用好現有地市級黨報人才,培養其成為主播能人,同時采用校媒合作方式,積極引進人才。
要充分挖掘、利用好傳統媒體人才,培養“本土能人”。地市級黨媒要重視主播人才的選拔,積極從內部挖潛,培養記者編輯型主持人。記者編輯型主持人主要從有經驗的記者、編輯中進行選擇和培養,記者編輯型主持人的加入能夠讓節目更貼近主題、貼近群眾。記者編輯出身的主持人新聞業務往往是扎實的,但是在播音技巧、語言規范性方面尚有欠缺,需要后天培訓提高。一名優秀的主持人既要有記者的采訪技巧,又要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直播帶貨”的每一個互動環節,非常考驗主持人的應變能力、互動能力,同時,主持人要對鄉村變化有所了解。地市級黨媒要激勵記者編輯自主學習,努力成長為具有鮮明特點的主播。鐵嶺日報社破冰起航打破崗位界限,“鐵嶺農家院”直播團隊10名成員都是“兼職”的編輯記者,他們以全媒體記者的形象扛起了“鐵嶺農家院”主播、策劃及宣傳重任。
邀請專業人士有針對性地對主播的話術、直播表現力、與觀眾的互動能力等進行常態化培訓,提升主播的專業技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挖掘主播的個性特長,變“交易”為“交往”,讓消費者在觀看直播、與主播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到主播的專業、親切和友善,最大化保證直播的營銷效果。
新媒體的發展運行離不開攝影、剪輯、文案等多方面的人才,地市級黨媒資金有限,可采取柔性引進人才機制,借力借智,采用“校媒(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這種培養模式既能培養“上手快、后勁足”的具有較高創新和實踐能力的高等技術應用型新媒體人才,還能使學生更快地向“新聞人”角色轉換,有效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
地市級黨媒利用公益“直播帶貨”促鄉村振興不斷發力,不僅開創了農產品銷售新模式,拉動了鄉村經濟發展,而且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極大提升,主流媒體的優勢進一步彰顯。黨報主流媒體未來仍需做鄉村振興的輿論先鋒,開展各種方式的探索,助農增收,推動地市級黨媒融合轉型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