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璋蓮,薛 亮,龐根生
(南京市秦淮區中醫醫院,江蘇南京 210000)
基本信息:患者張**,女,45 歲,2020-08-09 初診,主訴:腹股溝伴雙側大腿疼痛20余天;現病史:患者20 余天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雙下肢酸痛,癥狀逐漸加重并出現腹股溝痛,腰部酸痛時作,活動尚可,當時至南京市某醫院風濕病科住院就診,期間查腰椎+骶關節MR,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予以脫水消腫,消炎鎮痛等治療后疼痛癥狀可緩解數小時,但過后疼痛如前,遂轉至骨傷科就診,予以活血化瘀、脫水消腫及肌松劑等治療疼痛癥狀未見緩解,因療效欠佳遂要求出院至我科治療,刻下:患者雙側腹股溝酸痛明顯,嚴重時疼痛牽連臀部及大腿前后側,以夜間十一時左右疼痛為甚,數小時后疼痛減輕,腰部酸痛,活動欠利,不耐久坐久站,無惡心嘔吐,無潮熱、盜汗,無鞍區麻木等癥狀,納可,夜寐不安,二便調。查體:雙側腹股溝壓痛(++),無反跳痛,腰椎生理曲度變直,無側彎畸形,L4、L5 棘突兩側壓痛(+),叩擊痛(-)、放射痛(+),放射至大腿后側,雙側腰3 橫突壓痛(+),雙側臀上皮神經出口處壓痛(++),雙側梨狀肌牽拉試驗(-),直腿抬高實驗左側70°(-),右側70°(-),挺腹實驗(-),股神經牽拉實驗(-),雙側下肢肌力為5 級,雙側膝腱、跟腱反射無亢進,踝陣攣未引出,雙足背動脈搏動存在,下肢皮膚深淺感覺未見減退。診斷:中醫:痹病(氣滯血瘀),西醫:腰源性腹痛;治則:行氣活血,化瘀通絡。針刺取穴:阿是穴(L3 橫突等)、腰夾脊穴(L4、5)、大腸俞雙、關元俞雙、環跳雙、承扶雙、風市雙、委中雙,采用0.25mm×40mm 毫針常規直刺,行提插瀉法1 min,留針30 min 后行動力灸操作;動力灸操作方法:患者采取俯臥位,點燃5-6 支艾條備用,將經中藥藥液(以桃仁、紅花、地龍、絲瓜絡、葛根、片姜黃等熬成)浸泡過的紅布平鋪于操作臺上,依次在紅布上放置皺紋紙(或棉紙)及燃燒的艾條,而后將紅布、皺紋紙、艾條一并卷起、包裹,趁熱在雙側腰部及臀部行按、揉、點、抖、震等推拿手法施灸,力度適中,熱力向深層滲透,以患者感覺舒適為度,治療15min;動力灸結束后局部行拔罐療法5min;針刺治療當天夜間疼痛程度較前稍有好轉,后連續針刺半月后患者疼痛癥狀明顯緩解,后針刺頻率減為隔日一次,治療1周后疼痛未再作。
腰源性腹痛是[1]指腰部軟組織勞損性病變引起以腹痛為主的臨床癥狀,且腹痛掩蓋了腰痛癥狀,臨床診治過程中首先考慮慢性胃腸炎、慢性盆腔炎等內科、婦科疾病,從而導致失治誤治。此案中患者在外院診治過程中首先考慮腰椎間盤突出導致疼痛,但經過消炎、脫水、松解肌肉等治療后癥狀未見明顯緩解,考慮內科、婦科等疾病,建議其轉科繼續診治;患者初至我科就診時對患者進行了詳細的體格檢查,并在查體過程中發現除雙側腹股溝壓痛以外,雙側腰三橫突尖處壓痛明顯,初步考慮腰三橫突綜合征引起的腹痛,選用針刺結合動力灸的治療方案,與此同時,囑其行全腹CT 平掃、婦科B 超等檢查,請內科、婦科會診排除其他疾病。
腰源性腹痛[2]又稱“骨科感應性腹痛”、“骨科神經節段性腹痛”等,該病本在腰、標在腹,腰部病變引起腹痛的原因有很多,一、腰三橫突與腹痛:臨床中大部分腰源性腹痛多因腰三橫突綜合征導致腹痛[3],腰椎橫突有腰方肌、腰大肌、多裂肌等肌肉及胸腰筋膜的附著點,其中L3 橫突在腰椎橫突中長度最長,所受牽拉應力最大,故相較于其余橫突,L3橫突尖部的肌肉或肌筋膜更易受損;從解剖學上來看,腰椎橫突前方有腰神經向外下方走行,每對腰神經均分為竇椎神經、前支和后支,其中L2-4 前支的前股形成閉孔神經,支配大腿內側肌群及皮膚;后股形成腰叢的主要部分,而股神經為腰叢的最大分支,支配髂肌、腰大肌、恥骨肌、股前部肌群及皮膚;L1-4 后支分為后內側支、后外側支,后內側之分布于椎間關節連線內側的關節囊、韌帶、肌肉,后外側支向下走行,移行為臀上皮神經;根據同根反射學說,脊神經的某一分支受到橫突周圍組織病理變化影響時,則會引起同根脊神經的其他分支出現反射性疼痛,在臨床治療可通過治療L3 橫突周圍組織的無菌性炎癥來改善各神經分支支配區域的疼痛。二、胸腰筋膜與腹痛:胸腰筋膜[4]在腰部附著于腰椎棘突、橫突等處,外側移行為腹橫肌、腹內斜肌的腱膜起始處;腰部無菌性炎癥導致腹壁肌群緊張,從而出現腹痛。三、腰部交感神經與腹痛:腹部交感干[5]位于腰椎橫突前方,交感干神經節通過灰交通支與脊神經相連,節后纖維加入腹主動脈叢,支配盆腔臟器,故而腰部無菌性炎癥可通過交感神經引起痛經等盆腔臟器疼痛;除盆腔臟器的疼痛以外,我們在臨床中還發現一例患者以胃脘部不適為主要癥狀,腰部酸痛時作,胃鏡等各項檢查僅提示慢性淺表性胃炎,針灸治療腰部病變時胃脘部不適癥狀消失,此現象可提示交感神經與腹痛的聯系。
本案例中患者以腹股溝、大腿前后側疼痛為主,屬脊神經前支支配區域,在針刺選穴時除膀胱經穴以外,還選用阿是穴[6]圍刺,即腰三橫突處、臀部臀上皮神經出口處壓痛點,針之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局部炎癥反應,減輕疼痛;腰夾脊穴屬經外奇穴,從解剖學上來看[7],腰夾脊穴深層有脊神經后支的內側支再次匯聚,故而針刺夾脊穴可刺激脊神經后支,從而引起內臟傳入纖維發出的沖動對臟腑的調整功能,緩解臟腑功能異常等癥狀[8];大腸俞雙、關元俞、委中等穴屬膀胱經穴,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夾脊抵腰中,入循膂……從腰中,下夾脊,貫臀,入腘中”,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取穴特點,腰部病變取膀胱經穴。
動力灸療法是我院的特色療法,已使用數十余年,在臨床中主要應用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肩周炎等運動關節類疾病[9-10],近年來也發現其在治療體虛易感、痛經等婦科疾病、咳嗽等呼吸系統疾病有所獲益[11]。動力灸療法是在傳統實按灸——太乙神針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加入中藥熱敷、推拿等治法,具有活血化瘀,溫經通絡等作用;動力灸治療該患者時主要施術部位以腰三橫突周圍及腰髂肋肌、腰方肌等腰部肌肉為主,操作過程中強調手法柔和、有力、均勻,根據肌肉走行緩慢移動,將艾灸的溫熱力量滲透至深層肌肉,達到松解緊張痙攣的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松解粘連,以解除對周圍神經的刺激;浸泡過中藥藥液的紅布直接接觸皮膚,借助艾灸的溫熱之力起到濕敷的作用,方中桃仁、紅花有活血化瘀止痛之效,地龍、絲瓜絡有祛風通絡之功,葛根、片姜黃通經止痛之功,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功,中藥經皮滲透至皮下肌肉等軟組織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受損組織修復。
腰源性腹痛在臨床中并不少見,在臨床診療過程中除考慮內外科、婦科等疾病外,還應注重腰部的體格檢查,避免失治、誤治。本案中使用針灸結合動力灸療法治療腰源性腹痛之本“腰”,“腹痛”之標則會迎刃而解,患者治療后隨訪至今仍未再發,提示此法治療腰源性腹痛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