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藤,趙曉峰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國家中醫針灸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天津 300193)
正中、尺神經損傷為周圍神經損傷病,為臨床常見病,多因切割、牽拉、壓迫等所致,伴不同程度的運動、感覺障礙,致殘率高。且周圍神經損傷病大多恢復欠佳,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增加家庭經濟負擔[1]。西醫治療該病多以手術為主,配合甲鈷胺等營養神經藥物,雖可恢復部分功能,但病程長且最終療效不佳。中醫治療以針灸為主,筆者臨床跟師中發現針刺聯合電針、溫針灸、拔罐治療周圍神經損傷疾病療效較好,現分享針刺治療正中、尺神經損傷驗案1則如下。
患者X 某,女,20 歲,2019 年10 月9 日初診。患者5月前不慎劃傷右手,流血不止,遂立即前往天津醫院就診,經查右腕掌側傷口長約10-12 厘米,尺神經斷裂,正中神經于分支部斷裂,小指淺屈肌腱斷裂,掌淺弓尺側動脈斷裂,診為“正中神經、尺神經斷裂”,予依次修復肌腱、神經血管,全層縫合傷口,行右正中神經分支部及尺神經淺支近端損傷吻合術及右腕石膏外固定,過程中失血約200毫升。后給予防感染、消腫等對癥治療,拆除石膏后,患者自覺拇指、示指、中指、小指麻木、感覺減退,右手示指發涼,于天津醫院復診,予神經妥樂平、甲鈷銨,經治癥狀無明顯改善。后又前往天津某醫院中醫科就診,予中藥熱敷治療,經熱敷治療1 月后,癥狀仍未見明顯改善。故前來我院門診就診。刻診:患者右手示指冰涼,脹感明顯。拇指、示指、中指、小指麻木,時有放電感。拇指、示指、中指、小指淺、深感覺及復合感覺障礙,尤以淺觸覺及實體覺明顯,感覺異常程度:示指>拇指>中指>小指,未發現明顯肌萎縮。肌力正常,活動不受限。納可,寐安,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滑。患者既往體健。中醫診斷:痹癥(氣滯血瘀證),西醫診斷:右正中神經、尺神經損傷。中醫治法:通經活絡、行氣止痛。針刺取穴:頸臂穴、極泉、尺澤、曲澤、后溪、腕骨、支正、內關、臂中、勞宮、大陵、神門,均于患側取穴。具體操作:患者仰臥位,掌心朝上,穴位局部采用75%酒精常規消毒后,使用蘇州醫療用品廠華佗牌針灸針0.25mm×40mm 進行針刺,先取患側頸臂穴,以椎體前緣方向刺0.5~0.8寸,雀啄瀉法,患者有觸電樣感覺至手部1~2 次即可[2]。極泉取穴沿心經下移1 寸,直刺1~1.5 寸,提插瀉法,不留針,針感傳至上肢及手指。尺澤、曲澤直刺0.8~1寸,提插瀉法,針感從肘傳至手指即可,留針。后溪、腕骨、支正、內關、臂中、勞宮、大陵、神門,直刺,行平補平瀉法,留針30min。曲澤、支正使用華佗牌SDZ-Ⅱ型電子針療儀,輸出模式為連續波,頻率、強度調節以患者舒適為宜。內關行溫針灸,于針柄上放置艾絨(棗核大小,每次灸3壯)。起針后于前臂掌側、背側走罐治療,方向由肘到腕部,手法輕柔,以皮膚潮紅為度。
治療5 次后,自訴示指腫脹緩解35%,皮溫升高,整體手指感覺恢復30%,手指放電感較前減少30%。治療10 次后,自訴示指腫脹緩解60%,皮溫基本正常,整體手指感覺恢復60%,手指放電感較前減少60%。治療15 次后,自訴示指腫脹緩解90%,皮溫基本正常,整體手指感覺恢復90%,手指放電感較前減少90%。
按語:《雜兵源流犀燭·諸痹源流》中有言:“痹者,閉也,三氣雜至,壅蔽經絡,血氣不行,不能隨時祛散,故久而為痹。”故該病多因外傷損經絡經筋,導致氣滯血瘀,經脈、經筋不通。該患者患病累及手厥陰心包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陰心經經脈及經筋,治療選以局部取穴為主。極泉為手少陰心經首穴,尺澤為手太陰肺經合穴,曲澤為手厥陰心包經合穴,頸臂穴為經外奇穴,共奏疏經活絡,理氣通滯之功。《難經·六十八難》曰:“俞主體重節痛。”后溪、大陵、神門分別為手太陽小腸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輸穴,治以濡潤筋脈、舒筋活絡。支正為手太陽小腸經絡穴,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絡穴,針之可加強陰陽兩經聯系,促進經氣溝通與恢復。勞宮為手厥陰心包經滎穴,《針灸大成》言勞宮“主中風,善怒,悲笑不休,手痹……”。臂中穴為上肢部經外奇穴。此外頸臂穴分布有胸鎖乳突肌、臂叢神經及頸外動靜脈,針刺時可對臂叢神經產生強烈刺激[3]。根據神經走行,極泉穴分布有尺神經、正中神經,正中神經在前臂的走行分布與手厥陰心包經體表循行相一致,腕骨、后溪、神門均布有尺神經分支。同時,在患側前臂掌側、背側走罐治療,可以使周圍肌肉、筋脈氣血通行。曲澤、支正行電針刺激,可降炎、調節血流,增強雪旺細胞功能,促進神經恢復及再生[4]。內關行溫針灸治療,增加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神經的恢復及再生[5]。
在周圍神經損傷的治療方面,中醫針灸作為一種簡便廉效、綠色安全的治療手段,在臨床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其治療作用也不斷被證實。此外,將針灸、拔罐、艾灸等療法結合,雜合以治,可取得更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