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冬雪,劉達理
(1.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云浮市中醫院),廣東 云浮 527300;2.廣東藥科大學中醫學院,廣東 云浮 527300)
翼狀胬肉是多種外界因素刺激而引發結膜及結膜下組織異常增生甚則入侵角膜的慢性炎癥性病變,是影響美觀和用眼的常見眼科疾病[1-2]。翼狀胬肉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常見的有單純切除及鞏膜暴露法、自體結膜移植術、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羊膜移植術及手術切除結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等[3]。雖然手術治療日益完善,但術后恢復時間長,甚至復發仍是不可忽視的難題。中西醫結合防治新冠肺炎的成功經驗,再次使人們認識到中西醫結合治療疑難雜病的優勢。除風益損湯由熟地黃、當歸、白芍藥、川芎、藁本、前胡、防風等中藥組成,臨床上多用于眼外傷、白內障術后并發癥等各種眼科手術術后恢復和并發癥的治療,根據患眼病證特點,靈活加減方藥,療效顯著[4-6]。本研究為了提高手術(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的治療效果、降低復發率,擬考察除風益損湯對手術治療翼狀胬肉臨床療效的影響,探討中西醫結合在翼狀胬肉治療中的應用。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6 月~2020 年5 月到我院就診的翼狀胬肉患者48 例,為單側發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24 例。其中對照組男3 例、女21例,年齡42~77(61.2±16.1)歲;翼狀胬肉均不同程度侵入角膜緣內2mm 以上,平均3.9±1.1mm。研究組男3 例、女21 例,年齡42~78(61.5±16.8)歲;翼狀胬肉均不同程度侵入角膜緣內2mm 以上,平均4.1±1.5mm。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翼狀胬肉侵入角膜緣范圍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云浮市中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遵循患者知情同意原則。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符合翼狀胬肉診斷標準者;②翼狀胬肉頭部侵入角膜緣內2mm 以上;③患者依從性好,并能堅持服用中藥;④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①假性、復發性翼狀胬肉患者,瞼裂斑,嚴重外傷導致的眼內異物者;②合并有角膜、鞏膜、視網膜等其他眼部嚴重疾病者;③合并有心、腦血管等其他系統嚴重原發病者:④患有精神疾病,依從性差,不能配合治療和隨訪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有手術禁忌癥者。
1.3 方法
1.3.1 手術方法(1)翼狀胬肉切除術:術前3 天0.3%妥布霉素滴眼,每天4 次;手術在顯微鏡下進行,常規消毒、鋪巾,開瞼器撐開眼瞼;含氫氮霉素生理鹽水沖洗結膜囊,0.5%地卡因作結膜和角膜的表面麻醉,球結膜下注射含腎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作浸潤麻醉;胬肉組織采用鈍性分離并剪除,出血點電凝止血。(2)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患眼上方球結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液作局部麻醉;從顳上方取與胬肉缺損區大小一致的球結膜移植片,上皮面朝上平鋪于鞏膜暴露區,間斷縫合固定于淺層鞏膜面;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加壓包扎24h;術后施術部位常規藥物治療,并換藥包扎。(3)術后護理:術眼交替點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水和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滴眼液,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每日用1%熒光素鈉染色,裂隙燈檢查,直至角膜創面愈合后停用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滴眼液,繼續點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水至少1個月,一般術后10天拆線。
1.3.2 中藥治療 術后第2 天開始,研究組配合內服除風益損湯,處方如下:熟地黃10g、當歸10g、白芍藥20g、川芎10g、藁本10g、前胡10g、防風10g、木賊10g、蟬蛻10g。采用廣東一方制藥公司的M 方中藥顆粒,開水沖服,每日1 劑,分早晚兩次服用,連續1周。
1.4 觀察指標
1.4.1 臨床療效 比較兩組患者愈合情況及愈合時間,術后1 個月內創面愈合,無角膜充血,無新生血管及胬肉增生為治愈。
1.4.2 復發情況 治療后,隨訪6個月,如出現結膜充血、肥厚,創面有新生血管及胬肉生長為復發。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值加減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均值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t′檢驗。無序計數資料以頻數(f)、構成比(P)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患者經治療后1 個月內的恢復情況,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均全部痊愈,有效率均為1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愈合時間 術后兩組創面愈合時間比較,對照組平均愈合時間為10.4±1.6 天,研究組平均愈合時間為5.1±1.2 天,研究組創面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98,P=0.0001)。
2.3 復發情況 對所有患者隨訪6 個月,結果顯示對照組有2 例復發,復發率為8.3%,研究組無一例復發,兩組復發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08,P=0.149)。故繼續隨訪至12 個月,結果顯示對照組有6 例復發,復發率為25.00%,研究組有1 例復發,復發率為4.16%,兩組復發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8,P=0.041)。
翼狀胬肉的確切病因仍不明確,但研究表明年齡、性別、紫外線輻射、持續陽光直射、飲酒等為重要影響因素[7]。手術是目前最直接有效的治療手段,但術后患者常發生干眼癥、青光眼、移植結膜瓣脫落、角膜真菌感染等并發癥,并且有少部分人還會出現復發情況[8]。以往的臨床研究證實,單純翼狀胬肉切除過程中常存在胬肉清除不徹底、清除手法不當等問題,造成角膜、眼直肌損傷,若創面過大,愈合緩慢,且容易復發[9]。近幾年來,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被證明可以改善單純手術切除治療的缺點[10],使移植的球結膜發揮“屏障”作用,隔離病變組織對正常組織的侵襲[11],保護淚腺并改善其功能,促進愈合[12],術后患者散光、裸眼視力均得到改善[13]。因此,目前該病的手術治療多采用切除胬肉后結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本研究結果也顯示:手術治療后,患者在1 個月內治療有效率達到100%,但單純手術治療大概需要10 天左右的痊愈時間,并且有少數患者出現復發。本研究結果與過往的臨床文獻報道基本一致,胬肉切除結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術后痊愈時間過長和復發的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改善。
翼狀胬肉在祖國醫學中稱為“胬肉攀睛”,因心肺二經風熱壅盛、脾胃積熱誘發所致[14]。除風益損湯出自《原機啟微》,主治目為物傷,有養血祛風、活血通絡之功,因此臨床上常應用于多種目疾的治療[15]。方中熟地黃滋腎陰為君,當歸、白芍藥補氣血為臣,川芎活血行氣,四者相伍,取四物湯之意;目為血所養,中醫認為眼部疾患與血密切相關,治療應以理血為要;手術既是一種治療手段,又是對施術部位的另一種破壞,胬肉切除過程中耗傷氣血,局部瘀血停滯,故用四物補血斂陰、活血行氣,使營血調和,補而不滯[16]。術后患者體虛,風熱之邪趁虛而入,故以藁本、前胡、防風疏風散邪為佐使,再加木賊、蟬蛻明目退翳、疏散風熱。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術后服用除風益損湯可以縮短創面愈合時間,并且降低復發率,即除風益損湯可提高手術治療翼狀胬肉臨床療效。該方增效的可能原因為胬肉病程進展緩慢,病邪瘀阻,損傷人體氣血,又因手術造成健康組織損傷,故亟需除風益損湯扶正祛邪:一方面手術治療清除病變組織、構建阻隔屏障;另一方面除風益損湯養血祛風、活血通絡,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極大促進術后修復。
綜上所述,除風益損湯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應用于胬肉切除患者,可以有效促進創面愈合,降低復發率,提高臨床療效,具有臨床實用性和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