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輝,傅麗琴,謝建謀
(龍巖市中醫院,福建龍巖364000)
上瞼下垂是指因提上瞼肌功能不全,以致上瞼上提無力、不能抬起,導致瞼裂變窄,遮蓋部分甚至全部瞳仁,進而影響視力的一種眼病[1],屬中醫學“瞼廢”“上胞下垂”的范疇。中醫認為本病致病因素多與風、痰、虛有關,與肝、脾、腎功能失調密切相關[2],主要病機為肝腎虧虛、脾氣不足為主,治多以補益肝腎為主,合以益氣健脾為法。《脾胃論》中指出“脾之精氣旺,則目能明;脾胃升降正常,則目能視”。
謝建謀主任醫師根據“瞼廢”的臨床癥狀特點(眼肌痿軟、睜眼無力甚至目閉難開),結合自身多年臨床經驗認為脾氣本升,將先天之精氣、食物之谷氣和自然界的清氣上輸注于頭面四肢百骸,眼瞼肌肉得以奉養而閉合自如。若素體脾虛,脾陽被遏升降無力,清陽不升,水谷精微無法上承至眼瞼,眼瞼失去濡養,故無力上抬。
謝建謀主任醫師認為此病多為本虛標實之證,以脾氣虛弱為主,脾虛無以運化,升舉無力,故提瞼無力而下垂。治療上著重“補脾氣、升脾陽”為基本原則。臨床從五臟辨治眼病,總結“益氣升陽”針法,配合頭皮針、體針、電針、艾灸而組成。“益氣升陽”針法由焦氏頭皮針視區、陽白(一穴三透)、太陽、臂臑(三針雞爪形透刺)、外關、合谷、足三里、光明、太沖組成。其中焦氏頭皮針視區、陽白、太陽為主穴,臂臑、光明、足三里為臣穴,合谷、太沖為使穴。
焦氏頭皮針視區為焦順發教授治療眼病經驗穴,位于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線,針刺視區可調節太陽經經氣,太陽經筋氣血健運,則眼瞼開合自如。陽白穴采用合谷刺法,具有一穴通三經之效,透向攢竹、絲竹空、魚腰,使針感遍布整個眼球,達調整“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之能。國內有專家研究,行針刺治操作時,若針身的方向與肌纖維方向交叉,可引起一種反射——肌肉內軸突反射,增加肌肉生理性收縮的基本物質供應,從而恢復相關肌肉的收縮力。太陽穴為經外奇穴,為手足少陽、手足陽明及手太陽經筋集結之處,針之可激發少陽、陽明及太陽之經氣,疏通局部經絡,其周圍聚集有頸內外動脈血運及多處神經,刺激此穴可行氣活血明目、通經活絡。二穴屬于局部取穴,可使目上岡,目下岡經筋氣血調暢,經筋濡養,失衡的眼瞼功能得以恢復。
眼瞼下垂歸屬于中醫“痿證”的范疇,《素問·痿論》:“治痿獨取陽明”、“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閏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靈樞·經筋》:“足陽明之筋……上合于太陽為目上綱,陽明則為目下綱……熱則筋馳縱,目不開”,經筋的病變會導致該功能的障礙,具體病機為“筋馳縱”導致的“目綱”失司,從而造成了“目不開”。
足三里為陽明經多氣多血之經穴,主潤宗筋,取之可激發陽明經氣,利于筋脈健運。臂臑穴屬手陽明經,“治痿獨取陽明”,選取臂臑穴,采用雞爪刺法,一穴三透,可同時調理太陽、陽明、少陽之經氣,達到“定向深透,氣至病所”的目的。現代研究表明,刺激足三里穴對人體免疫有調節作用,可提高乙酰膽堿受體的滴度,從而提高神經-肌肉接頭的傳遞速度,達到治療的目的。
《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言“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陽氣足則對外溫煦柔潤筋骨,筋得養,則經筋主司運動之功能正常。陽氣貫通,則筋無弛緩之患,陽氣條達,則筋又無攣急之虞。光明穴為足少陽膽經絡穴,可疏肝利膽,明目止痛,太沖為肝經原穴,《席弘賦》所言曰:“睛明治眼未效時,合谷太沖安可缺。”雙側合谷、太沖相配,可疏通氣機,通過調氣,以奏理血活血,舒筋通絡之功。
謝建謀主任醫師認為:胞瞼為肉輪,屬脾,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升主運,脾虛氣陷,升舉無力,故提瞼下垂。就如李東垣在《脾胃論》中所說“脾之精氣旺,則目能明;脾胃升降正常,則目能視”。補中益氣湯是李杲所創的治療脾虛氣陷的代表方劑,明代·薛凱《保嬰撮要》記載“眼睫無力而不能開者,用補中益氣湯”,故謝建謀主任醫師治療此病常以補中益氣湯為基礎方,再根據患者癥狀不同加減用藥,補中益氣者,實則益氣升陽,脾胃之精氣上榮,眼胞得以濡養,則目能視。現代研究表明,補中益氣湯加減可改變眼肌無力大鼠細胞因子ⅠL-4,同時參與體液免疫,誘導B細胞分化,與肌無力緩解呈正相關,使其癥狀緩解率高且不易復發。
患者,女性,50歲,以“左側上眼瞼下垂無力1月余。”為主訴,多次求診他院治療無果,辰下;左側眼瞼下垂無力,斥力難睜,疲乏無力,四肢痿弱,口稍干,納呆,寐欠安,二便調。查體:舌質淡紅,苔白,脈沉細,左眼上瞼下垂,遮蓋1/3瞳孔;眼球運動:左眼外展差,余正常,瞳孔:雙側等大等圓,對光反射均正常。治療方法:(1)針灸治療:穴取;焦氏頭皮針視區、陽白(合谷刺)、太陽、臂臑(三針雞爪形透刺)、外關、合谷、足三里、光明、太沖,操作:視區采取坐位,與頭皮呈15度角向上斜刺,插入1寸左右,快速提插得氣后,采用電針,連續波;陽白透刺攢竹、魚腰、絲竹空,各方向均透刺1寸左右,患側太陽采用斜刺0.5寸,以局部酸脹感為度,陽白穴采用懸灸,并采用電針環繞一圈,與太陽相接,連續波;另取患側臂臑(三針雞爪形透刺)及雙側外關、合谷、足三里、光明、太沖,其中足三里提插補法,太沖捻轉瀉法,臂臑分別向三角肌前中后束透刺1寸左右,以針下有松軟感為宜,余諸穴予平補平瀉。留針40分鐘,1日1次,9次為1個療程,9次后休息1日,連續4個療程。(2)所用方劑:補中益氣湯加味:黃芪50g,黨參30g,白術12g,當歸10g,陳皮15g,炙甘草6g,柴胡12g,升麻10g,茯神20g,佛手10g,天花粉20g,每日1劑,水煎服,早中飯后溫服;9劑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停藥1天,再結合癥狀、舌脈,辯證微調上方,連服4個療程。針灸配合中藥治療18天后,患者左眼上瞼下垂癥狀稍改善,4個療程后,患者左眼上瞼下垂癥狀基本好轉,再服補中益氣湯1個月以鞏固療效,隨訪1年來,未再復發。
按語:中醫認為:胞瞼屬脾,脾為后天之本,主升提,主肌肉,脾虛氣陷,升舉無力,故提瞼下垂。因此在臨證取穴當重脾胃調補,取益氣升陽之法補益脾胃、升陽強肌,脾氣健運,氣血化生得源,則中氣可升,胞瞼得養,故上提有力。主穴中陽白三透配合懸灸法正取之深意,陽白三透以導局部經氣往復,因透針少有手法刺激,故取用電針環繞一周,跳動之時范圍廣泛,可傳導針感至諸穴,從而引導經氣來復,同時加以懸灸溫陽催氣,使諸穴相配引經導氣之效速。正如《金針賦》記載:“氣速效速,氣遲效遲”。余諸穴多治目睛疾患之配穴,視區為頭皮針主治目系疾病。
上瞼下垂為臨床難治痼疾,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帶來極大的精神壓力,臨床常規方法療效欠佳[3-6]。謝師以“益氣升陽針法”從行陽、提陽、暢陽配合常規治療方法,針藥結合治療此病。(1)行陽:通過針刺眼瞼局部穴位以改善局部血供,加速血液通行。同時發揮陽明經穴多氣多血之功;(2)提陽:通過針刺足三里及臂臑穴以激發陽明經氣,調理三陽之經氣,利于筋脈健運;(3)暢陽:通過開四關疏通氣機,以奏理血活血,舒筋通絡之功;(4)固陽:通過“補中益氣湯”加減,益氣升陽,濡養眼胞,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此法具有簡、便、效、驗、廉的特點,易于學習掌握,適用于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