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娟,段代祥,李苗苗,趙自國
(1.濱州學院 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3;2.濱州市水利局,山東 濱州 256603)
黨的“十八大”部署了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其中。2014年和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連續兩年印發的一號文件,強調實施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江河湖泊綜合整治,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鼓勵全國各地因地制宜地開展美麗鄉村創建[1]。近年來,在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方面,全國各省市都有典型和特色表現,而山東省黃河三角洲地區也把這項舉措作為生態現代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推進該區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
在2003 年,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首先在北京市作為試點啟動,生態清潔小流域的概念也被首次提出[2,3],后來陸續在《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導則》(L534-2013)中,以及張利超等[4]、鄧偉等[5]和張文芳[6]的研究中提到。本文將生態清潔小流域定義為:流域內水土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溝道基本保持自然生態狀態,行洪安全,人類活動對自然的擾動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之內,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人與自然和諧,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小流域[7,8]。筆者認為這個概念相對比較全面,也與國家的方針和政策相一致。
由于黃河三角洲地區屬黃河沖積平原,受黃河泛濫沖積影響,地貌類型較為簡單,地形平坦,微有起伏,海拔高度低,地面坡度小。但該地區風沙面積大,林木覆蓋率低,風季風沙較大;夏季雨量又非常集中,大雨過后,面蝕嚴重,淤積河道,抬高了河床,降低了溝渠的引水、排澇功能,耕地沙化、耕地面積減少,同時加劇了旱澇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及危害,導致生態失調、環境惡化,當地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受到了嚴重威脅。
無論要實現逐步提升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愿景,或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離不開新鮮的空氣、潔凈的水源,也需要優美的環境。因此,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成為必然要求,應致力于解決該區域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衰退的問題,促進該區高效生態的發展。
該類生態工程建設需要結合每個具體落地片區的實際,優化配置各類資源,融合生態實用性和觀賞性,實現以最少的資源,實現較高的生態價值。由于建設人員在水文、土壤、氣候、地理、生態景觀設計等方面的知識理論儲備不足,出現了多種問題,如忽略河漫灘的作用,機械性將鄉村河道裁彎取直,導致留水困難,洪水期又出現泄洪難等嚴重問題[5,9];也有景觀設計不合理、功能過于單一等低效工程出現等。
由于資金和機構設置等方面的問題,黃河三角洲地區生態清潔小流域的建設進度,較相鄰省市和山東省的其他地市相對保守。2018~2020 年,濱州市共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6 個,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僅25.35 km2(表1)。其中,2018 年建設惠民縣李莊鎮東牛片區水土保持生態文明重點建設項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1 km2;2019 年建設秦皇臺鄉韓墩五干渠生態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8.2 km2)、沾化區胡營河富國片區水土保持項目(4 km2)和鄒平市姜洞小流域治理工程(0.8 km2);2020 年建成鄒平市淦溝河小流域(臨池段)治理工程(4 km2)和陽信縣侯家溝小流域治理工程(0.25 km2)。具體的工程實施見表1。
由于資源布局和服務社會能力的不同;城市生態清潔小流域的建設的速度相對較快。如近幾年濱州、東營兩地正在進行的城市雨污分流;濱州市已建造成的集水利、文化、旅游、休閑、實用為一體的綜合水利風景區——秦皇河公園。而鄉村工程項目相對較少,建設目標比較單一,多數是為了清淤與防止水土流失。
對該區域已建成的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工程調研發現,以營造水生態環境為目的前期工程投入,占比相對較大,但后期的日常管理經常不能全方位的顧及。分析原因,可能因為建成后需要大量的人力進行維護,涉及的部門也方方面面,在發揮各自作用過程中往往因資金短缺和人力資源的不足,導致出現問題。例如,在部分河道存在緩沖帶植被成活率低、河道中水草雜生和河道水質污染等,甚至還出現少量工程樹苗被移栽他處的現象。總之,如果后期管護工作缺失、監管制度不健全,生態建設成果就會名存實亡[6,10]。
參與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的單位和人員需要有較高的理論基礎,充分考察當地現狀,并具有多個方面的統籌能力,才能把工程做好。因此,在招標過程中嚴查投標單位的資質,盡可能選擇在本區域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中有信譽的施工單位,并對其建設過程中進行監督。
加強領導,成立專門機構,積極申請山東省財政補助資金;實現省財政資金和市縣兩級自籌資金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資金籌措。例如,前期調研中發現,濱州市近期生態小流域建設的投資以省財政來源為主,僅有少數工程由地方自籌解決,市財政投入相對薄弱。建議成立專門機構負責整合農業、林業、水務、環保、扶貧、財政、城建等部門力量[11],積極引入先進技術,分解落實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工程中相關部門的職責,做到統一規劃,整合資金,分解推進,嚴格監管。
建設鄉村生態清潔小流域、 保護水質,可與美麗鄉村旅游相結合,在建設小流域的同時,開發田園景觀, 打造休閑鄉村度假游; 同時可以設置河道管理員和生態護林員等崗位,讓廣大農民能夠更好享受工程建設成果;可以考慮將生態小流域建設問題、“三農” 問題等,結合“城鄉一體化”進程進行統一謀劃,最終實現鄉村生態振興[12]。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相關生態小流域工程后期管護工作的不足, 首先要從觀念上革除重建輕管、甚至只建不管的弊病[8],加強工程后期監管制度,并同步實行激勵和獎懲制度。例如,北京市密云水庫上游小流域建設后期管理中構建了農戶“參與式”治理管理體系,鼓勵農戶參與生態小流域建設工程的同時,明確其管護責任,實現“四權一責”的激勵機制[13,14]。同時加強宣傳和教育工作,利用廣播、電視臺、學校和各類宣傳欄等多樣化的媒體和平臺,加強清潔流域建設的宣傳,通過健全各項管理制度,減少源頭污染,并建立運營管理機制和監測系統,全面發揮生態清潔小流域的作用[15]。
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是促進區域內生態良性發展的重要舉措,能增強地區抵御洪水的能力、有效改善水環境,優化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也是實現生態高效發展的必然要求。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山東省新的經濟增長點,新時期新機遇更是對生態小流域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該區的生態小流域建設,應該整合省、市、縣及社會自籌等多渠道拓寬資金來源;前期充分做好項目選址的分析評價和對施工單位資質的審查;施工工程統籌考慮,引入新的生態環保技術方法,提高工程設計和建設的科技含量;工程建設后期,加強和完善監管制度的同時,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鼓勵建立農戶“參與式”后期管護機制,充分發揮生態小流域工程的生態和社會效益。總之,當地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形成合力,開創多途徑爭取資金、全程保障項目建設和監管的新局面,努力將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深入推進,做好,做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