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鏑
近些年,互聯網正潛移默化地改變紀錄片產業的大環境,媒介融合已成為傳統紀錄片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紀錄片在媒介融合方面的實踐越來越多元化,這也意味著紀錄片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正在不斷拓展。基于此,市級電視臺在紀錄片的攝制中應順應媒體融合環境,抓住發展契機,探索創新紀錄片發展之路。
在融媒體環境下,紀錄片在傳播形式上實現了創新,其中多媒體、多渠道的融合,激發了紀錄片的生機與活力,為紀錄片攝制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但是,目前市級電視臺在紀錄片制作中仍面臨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導致紀錄片在內容和形式上難以更好地適應融媒體環境,增加了紀錄片傳播推廣的難度。
例如市級電視臺在紀錄片攝制過程中,缺乏用戶思維,攝制的重點放在實現紀錄片的藝術價值上,而忽略了其商業價值,這導致紀錄片整體基調較高,難以契合用戶的需求,降低了觀眾的觀看熱情;在內容上存在明顯的同質化傾向,紀錄片主題單一,制作者缺乏創新思維,尤其是在用戶需求逐漸多元的背景下,千篇一律的敘事方式和敘事風格讓紀錄片的探索與創新舉步維艱;難以適應融媒體傳播平臺,隨著移動終端的普遍使用,電視媒介的觀看群體不斷流失,市級電視臺為了保持用戶黏性,也開始拓展傳播平臺,將電視紀錄片搬到新媒體終端,但是,搬運過程比較簡單,更多的是在表面上的融合,難以實現深度融合,因而也難以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面對這些問題,市級電視臺在紀錄片攝制過程中應不斷反思,并多方面探索對策,積極推動紀錄片攝制的創新發展。
無論怎樣變化,內容永遠是第一位的,優質的紀錄片永遠不會過時。市級電視臺在紀錄片攝制中應堅持“內容為王”的基本原則,加強專業分工,加強對不同類型的內容設計,完善內容評估體系,以保證紀錄片攝制工作的有序推進,同時也保證紀錄片內容滿足觀眾需要。
第一,加強專業分工,利用團隊協作實現紀錄片攝制。融媒體時代,市場對紀錄片攝制的影響逐漸深入。對市級電視臺而言,紀錄片的新機遇也是市場的機遇。以往傳統媒體更多在創作上發力,力求制作出一個精品節目,沒有意識到紀錄片是一個市場;如今在融媒體環境下,作品的市場空間、作品認可的空間更大,有更多展示、變現的途徑與方式。因此,如何打開市場空間成為紀錄片攝制團隊需要著重思考的一個問題。現今市場要求紀錄片的攝制采用專業化生產模式。對市級電視臺而言,在紀錄片攝制中,應通過合理分工,對前期創意、內容架構、拍攝手法、敘事方式、市場運營等各環節進行市場調查,保證紀錄片內容的呈現符合市場規律和受眾需求;同時團隊協作能力也體現在人員的合理分配和調度上,即根據紀錄片內容劃分組織創意型、拍攝型、策劃型團隊,利用團隊之間的合作,實現規范化、標準化的生產。這樣的生產模式能夠從整體上保證紀錄片的質量,不斷推動內容創新,同時也為紀錄片制作的產業化運營奠定了基礎。
第二,重視紀錄片類型,實現類型化創作。紀錄片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多種類型,其中包括闡釋型紀錄片、觀察型紀錄片、參與型紀錄片、詩意型紀錄片等,而面對觀眾對紀錄片個性化的需求,在內容上實現類型化制作也是創新發展的必然選擇。根據“長尾理論”可以發現,目前在融媒體環境下,電視紀錄片正逐漸進入分眾化時代,互聯網的發展分散了傳統媒體大眾化的特征,使得個性化的小群體呈現出一條長長的尾巴,這與互聯網時代用戶的個性化習慣相符,不同群體的構建與抱團成為時代發展的新趨向。基于此,市級電視臺在紀錄片攝制過程中,應重視觀眾的這種“抱團”行為,并針對不同的主題類型、不同的受眾需要,采取不同的攝制方法,進而展現出在主題、形態、風格上具有顯著特色的紀錄片。類型化的制作模式讓紀錄片的攝制與觀眾的需求之間形成了對應關系,而電視臺通過對不同觀眾群體的分析,能夠準確判斷內容的差異對媒體傳播的影響,從而利用不同的媒體融合方式完成內容傳播。
第三,建立科學有效的評估機制,加強對紀錄片內容的管理。一部優秀紀錄片的最終形成需要有一套科學評估機制。對于市級電視臺而言,紀錄片攝制的時長,資源投入過多,尤其是在融媒體環境下,觀眾的需求呈現多元化趨勢,因此,如果沒有對內容的科學評估機制,很容易造成內容呈現與市場需求相脫離,影響其傳播效果。評估機制是紀錄片制作產業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在融媒體環境下,市級電視臺應調整制作思路,在紀錄片攝制前預設市場營銷方案,最大程度保證把紀錄片推向市場。當然,為了確保評估機制的科學性與完善性,電視臺應組織專業人士成立評估團隊,對紀錄片的題材、創意、后期價值的衍生制定科學的評判標準,并建立健全評估機制,針對紀錄片的內容進行系統評估,從而把握不同類型紀錄片在融媒體環境下的傳播情況,同時也為紀錄片攝制提供反饋建議,針對媒體融合現狀作出調整優化,保證紀錄片攝制效果。
當前,媒體融合正在推動傳統紀錄片的創新,例如將傳統紀錄片放到新媒體平臺進行推廣,讓紀錄片獲得了更大范圍的播放,同時新媒體平臺的特點也倒逼紀錄片在制作上的創新。市級電視臺在紀錄片攝制中應把握媒體融合機遇,利用新媒體平臺推動優質紀錄片的制作和推廣。
第一,利用不同媒體形式的融合,促進紀錄片項目化制作。當前,在傳媒領域,跨媒體節目的制作已經成為節目創新的重要思路。項目化制作是這些跨媒體節目最常用的一種制作形式,例如電影、電視、紀錄片、網絡視頻、活動、社交媒體平臺、書籍、游戲等不同的載體針對同一主題進行制作,利用協同效應實現營銷推廣。這樣的制作方式可以充分借助各個渠道的傳播優勢,利用不同平臺的受眾群體來擴大影響力,讓主題內容覆蓋更多觀眾,同時也通過與觀眾的互動拓展主題內容。基于此,市級電視臺可以對紀錄片進行項目化制作,并利用多種媒體平臺的聯合,將紀錄片內容與電影、電視、短視頻等內容聯動,從而提高紀錄片的制作和傳播效果。
第二,繼承傳統,推動紀錄片的創新攝制。在融媒體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為了在海量信息中迅速提煉關鍵內容,人們越來越傾向于碎片化閱讀。碎片化閱讀雖然能夠迅速獲得信息,但是也容易讓受眾逐漸喪失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對系統化知識的追求。紀錄片的內容系統、深刻,能夠打破碎片化閱讀環境,為人們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間。但是,面對碎片化閱讀的沖擊,紀錄片在制作上也需要作出調整。例如在延續紀錄片制作傳統的同時,利用新媒體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凸顯紀錄片的主題,并形成短小精悍的主題內容,以確保其適應新媒體的傳播環境,激發人們重新產生觀看紀錄片的愿望。
第三,重視觀眾的參與,推動紀錄片攝制的不斷優化。互聯網的開放性和包容性讓觀眾在紀錄片制作中的作用得到了凸顯。例如海量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產內容)作品的出現活躍了紀錄片的市場。在攝制技術不斷更新的背景下,UGC作品的專業性逐漸提高,且主體多元,讓紀錄片的呈現更加符合觀眾的需要。例如清華大學清影工作室創制的紀錄片《手機里的武漢新年》,素材全部選自快手平臺,集合了77位拍攝者的112條視頻,通過后期剪輯,最終形成時長18分鐘的公益紀錄片。這部特殊的紀錄片內容全部由在武漢親歷疫情的用戶生產,專業團隊從以往的拍攝者變為“采擷者”和“編織者”,這打破許多人心中對于“紀錄片”的定義和認知,同時也獲得了觀眾的認可和廣泛傳播。作為市級電視臺,應該對新媒體環境下產生的紀錄片進行研究,調整紀錄片攝制的方式,汲取相關經驗,使其更加契合媒體融合下的信息傳播。
第四,深挖紀錄片內容,優化紀錄片的呈現形式。在融媒體時代,觀眾對于節奏明快、淺顯易懂、娛樂含量高的節目內容更加青睞。紀錄片在內容上與觀眾的這種需求可謂是“背道而馳”,那么如何在保證紀錄片自身特點的前提下引導觀眾實現對紀錄片的“深”閱讀,是當前紀錄片攝制中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例如為迎合觀眾碎片化的閱讀,一些制作團隊推出了“微紀錄片”,其中《中國符號》“手藝仁心”系列微紀錄片就是一個典型代表。《中國符號》項目組從景觀勝境、歲時節慶、飲食為天、手藝仁心、今日創造、人物薈萃六大方向廣泛征集選題,挖掘中國人現代生活中的文化符號,講述傳統文化的現代故事,以符合時代特色的國際化的語言呈現給全球觀眾,向世界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中國符號》采用拼貼式的板塊結構進行制作,迎合了新媒體碎片化、移動化的傳播需要,同時也在內容上不斷深挖,形成一個完整的、一以貫之的主題,來傳遞新時代的中國故事。市級電視臺在紀錄片攝制中應汲取經驗,把握微時代下紀錄片內容與形式上的創新,并推出契合時代要求的優秀作品。
在融媒體時代,電視紀錄片需要通過市場獲得認可。當前,市級電視臺在紀錄片攝制中常常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原來制作的紀錄片不考慮市場效應,收視率很高,但是真正進入市場后,面臨融媒體這個開放的平臺,其獲得的關注卻少之又少。這樣的落差讓轉型中的紀錄片制作團隊認識到市場就是客戶,不以市場為客戶,紀錄片就難以形成有效的傳播。針對此,市級電視臺在紀錄片創新攝制中,還應考慮市場營銷,通過融媒體推廣紀錄片,形成更加廣泛的影響力。
第一,多平臺互動,形成立體化的傳播效果。在融媒體環境下,紀錄片的傳播和推廣需要新平臺、新融合、新業態。新媒體技術和傳播渠道能夠為紀錄片創造更加開放的傳播環境,二者也對紀錄片的攝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國符號》“手藝仁心”系列在制作過程中對市場營銷給予了充分重視,并利用媒體融合的優勢,實現了多渠道推廣。從線上推廣來看,《中國符號》會在同一時間同步登錄國內外主流視頻網站和社交媒體,包括國新網、中國日報、人民視頻、新華社APP、新華網、新浪微博、酷燃視頻、小米電視、騰訊微視、愛奇藝、臉書、推特……同時,項目組還將聯合中國日報、新浪微博、酷燃視頻、小米電視、騰訊微視等平臺機構,共同發起一系列圍繞文化熱點話題的活動。這樣全覆蓋的營銷,讓《中國符號》在海內外各大電視頻道、視頻平臺、社交媒體得到了廣泛傳播,受眾覆蓋上百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強大的市場影響力。從這一案例可以看出,融媒體環境下,紀錄片的制作需要構建立體化的市場營銷體系。根據這一經驗,市級電視臺在紀錄片攝制中應根據媒體融合環境制定市場營銷方案,并根據方案適當調整紀錄片的內容和形式,確保成片能夠在多平臺廣泛傳播,形成良好的推廣效果。
第二,重視打造紀錄片IP,推動紀錄片衍生產品的開發。在融媒體環境下,紀錄片的攝制工作不應局限在對影片的制作,還應重視衍生品的開發,這樣才能形成聯動,不斷擴大紀錄片的影響,進而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牌。衍生品開發是紀錄片市場發展的重要趨勢,市級電視臺在紀錄片攝制中,應注重對IP的打造和維護,為紀錄片創造更加多元的可挖掘空間,為衍生品制作提供更多可能。例如根據紀錄片內容進行社群化運營,培育固定的粉絲用戶群體,強化紀錄片內容與粉絲群體的關系,并借助粉絲群體提升紀錄片在市場上的影響力;重視市場營銷的前置,采用話題營造、明星效應、線下活動等多元手段營造熱點話題,吸引粉絲關注,提高觀眾對紀錄片的關注和期待;重視紀錄片與觀眾之間的互動,例如引導觀眾通過社交平臺與紀錄片進行互動,推動紀錄片的分享,提升觀眾的參與感,吸引觀眾對衍生品的關注,擴大市場傳播。
第三,強化品牌意識,加強品牌管理。在市場環境下,品牌化能夠讓紀錄片在質量上獲得保障,同時也能夠形成巨大的傳播影響。對市級電視臺而言應適應融媒體時代的要求,提高品牌意識,加強對紀錄片攝制全過程管理,以打造有影響力的品牌。例如制作團隊應從紀錄片產業鏈條上游開始樹立品牌意識,并打造獨具特色和個性魅力的差異化IP品牌,在下游產品開發中,則利用IP制作衍生品,利用多元載體實現更加廣泛的市場傳播。紀錄片的IP需要在價值內涵、審美趣味、個性魅力等方面具有獨特性,能夠滿足不同群體的情感與價值訴求。由此可見,市級電視臺利用品牌管理能夠理順紀錄片制作過程,創新紀錄片在融媒體環境下的傳播方式,同時也能推動紀錄片攝制的不斷優化和完善。
總之,市級電視臺的紀錄片創作在資金、技術、人才制作等各方面都有一定不足。因而,市級電視臺要充分利用地域優勢,在題材內容上挖掘地方資源,工作中結合媒介融合的特點和優勢,拍攝制作具有地方特色,彰顯當地文化,創新紀錄片制作內容和形式,提高紀錄片制作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