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旺
“遇到凡是不要慌,先把手機掏出來發個朋友圈”。如果這條朋友圈拍攝的是真實的突發事件,并且它是由兩張照片或兩張以上新聞照片組合在一起,那么恭喜你,你完成了一則新聞組照的拍攝。當然如果你所拍攝的新聞組照具有傳播價值,與群眾利益相關聯,或者可以滿足大部分人的感官需求,那么這組照片很大程度會被某新聞客戶端、某電視頻道刊發刊播。不管它發生在地球的哪個角落,您所拍攝的新聞都有可能被全世界知曉。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傳媒行業發表組照僅局限在畫報類的報紙雜志上。報紙所用的新聞組照因篇幅所限也僅是每組專題刊登3至4張照片。1995年,《中國青年報》首次將每周刊登一次的畫刊板塊改版成了“報道類攝影專版”。也就是說,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新聞組照這種以多張圖片為主要形式的攝影新聞報道在我國報紙行業流行起來。讀者之所以喜愛新聞組照,原因有以下兩點:第一,組照是用鏡頭語言表達客觀事實,用真實的畫面告知讀者發生了什么事,真切地將現場實景展示給讀者,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第二,讀者希望看到真實,而真實正是新聞的生命之所在。
如今媒體融合已經陸續發展了20多年,隨著網絡與智能手機的普及與發展,人們漸漸擺脫了只依靠電視、廣播、報紙來獲取新聞的模式,也開始通過論壇、微博、新聞類APP以及短視頻平臺等來獲取新聞資訊,媒體內容更加豐富,地域性更廣,時效性更強。這也給新聞組照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當今社會,適合以新聞組照形式報道的新聞題材多為突發事件新聞。通過鏡頭記錄事件的每個階段,向讀者講述一個有完整過程的故事。此外,新聞組照還適合用于講述人物故事的紀實題材。還有一類適合以新聞組照形式表現的,是那些情節相對比較復雜的事件新聞,如果只用單幅圖片展現一個場景,就會顯得過于單薄從而留下遺憾。
從歷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獲獎作品看,組照所選新聞題材除了社會影響力大,還注重情緒表達、感情抒發,也就是說攝影師在拍攝新聞組照之前,就已經思考好了這組照片要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情緒、情感。比如2007年第50屆荷賽自然新聞類組照二等獎作品為《中國動物園》,作者常河表示:“拍攝這組照片的初衷是希望人們尤其是成年人,能夠去關注這些曾給予我們快樂的動物園動物。”常河把個人觀點融入圖片之中,而且深受評委的認可。也就是說,我們在拍攝新聞組照之前,要想好應該拍什么、想要拍什么,做到心中有數。
新聞組照與一般的單幅新聞照片有著本質區別,創作新聞組照需要經過深思熟慮的過程。新聞組照是用鏡頭講故事,不僅要把故事講完整,更關鍵是要講好故事。如今有許多新聞組照還停留在走馬觀花的拍攝層面,老套、膚淺、不夠深入,一味地追求速度、數量和經濟效益,使組照很難深入人的內心世界。
其實,通常情況下我們并不熟悉也不了解所要拍攝的對象,尤其在思想情感上我們并沒有同他們“打成一片”。的確,每個人生來都有一種直覺,它可能來自潛意識,也可能是依據對社會經驗的積累而作出的判斷。第一次見到一個陌生人的時候,可能靠一個眼神、一句話,就會產生交流。有時可能不需要說話,只憑眼神就能達成相互信任。這是由人的氣質和性格等所決定的。拍攝陌生人時,關鍵是要真誠地對待拍攝對象,讓他消除對攝影師的緊張與敵意。事實上每個攝影師或多或少都具備這種能力。建立起信任,也就掌握了刻畫人物個性特征的能力。這種能力的提升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積累。
刻畫人物是拍好人物新聞組照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是否準確刻畫則是衡量攝影師功底的一把尺。在這一環節,提前“備課”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最基礎的工作便是收集與預拍攝人物對象相關的背景資料。資料內容形式不一,可能是文字類的,也可能是影音類的。通過對資料的收集研讀,能較為全面地了解新聞人物的思想、情感、行為,挖掘其背后的故事,為實地順利拍攝打下良好基礎。
當攝影記者從眾多選題中拿到了最有價值的選題,并走進了拍攝對象的世界后,應如何選擇、拍攝想要的鏡頭?在講究視覺沖擊力與心靈沖擊力的閱讀需求下,新聞組照又如何能夠脫穎而出?筆者就此提出個人見解。
新聞組照是用鏡頭語言寫文章,表達你對一個事物的判斷與認識。首先,攝影師選取的每張照片都是對這個故事的一段描述,每張照片都應當緊扣主題,盡量避免使用與主題無關的圖片或信息量較少的圖片,以增加組照可看性。其次,使用組照展現拍攝主題時,要選擇能夠更好地渲染拍攝主題、烘托拍攝主題的內容。攝影師自己要弄清楚用哪張照片向受眾交待故事的情節、用哪張照片向受眾交待人物之間的關系。所有想要展現的東西都必須展現得生動、清晰、鮮活。搞清楚這些,整理出一個大概的框架結構。然后,從不同角度選擇拍攝內容,新聞組照的優勢就在于能夠詳細、全面展現事件發展的各種變化和各種矛盾點,對事物進行多角度展示,將被攝者勾勒得更具立體感。所以攝影師在拍攝新聞組照時,要盡量避免將精力過多地投入到自己感興趣或藝術性強但新聞價值不高的鏡頭拍攝中。要突出典型畫面,挑選最能體現拍攝主題的內容。組照拍攝對象必須具有一定的外在形象,不具備形象條件的題材不要“硬拍”。攝影師也不要左右控制拍攝對象,而要在心理上盡量貼近拍攝對象,給予其適當的尊重。
在拍攝組照時,我們通常會利用景別、視角、光位、色溫以及構圖來表達一定量的信息。
第一,景別的運用。
全景:展示人物整體,展現氣勢,交代關系。中景:強調人物本身、敘事,表現動作。近景:避免注意力分散。特寫:突出人物面部情緒,展示更多細節。
第二,視角的運用。
貼地角度:突出神秘感。仰拍鏡頭:彰顯主體力量。俯拍鏡頭:削弱拍攝對象的力量,彰顯出審判感。
第三,光位的運用。
光位分為順光、斜側光、側光、逆光、閃光燈、剪影等,光位不同,所帶來的藝術美感也不相同,同時也可體現拍攝對象的不同情緒。
第四,色溫的運用。
畫面色溫的冷暖變化可以表達人物情緒,也可以渲染氛圍。
合理利用各種構圖手法,能夠更好地展現被攝主體的情感。
組照構圖以最基礎的“井”字構圖法和大面積構圖法為常用構圖手法,具有強烈的現場感。通過控制景深的深淺,使被攝主體從繁雜的背景之中凸顯出來,也可壓縮被攝主體與背景的距離,強調被攝主體與環境的關系,使圖片信息量更加豐富。此外,利用不完整構圖法,可引起受眾對不完整被攝主體的聯想,引發受眾的好奇心,吸引其關注。
新聞組照拍攝過程中最難的一項便是捕捉轉瞬即逝的畫面,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出事件下一步的發展方向,而且攝影師幾乎沒有事后補拍的機會。除了強大的運氣,攝影師只能憑借自身更為強大的抓拍基本功來記錄一個又一個的精彩瞬間。所以,新聞組照大部分要以抓拍的辦法完成。抓拍方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守株待兔法。
當被攝主體按照相同軌跡運動,或是動作多次重復出現,攝影師可提前作出預判,提前完成構圖、調焦、曝光量等調節,等待被攝主體進入到預先設計的畫面中后立即進行拍攝。
第二,聲東擊西法。
通常在拍攝比較敏感或者有敵意的被攝主體時,可利用掩體遮擋的方法迷惑被攝主體,使其放松戒備。先使被攝主體、拍攝者和非被攝主體按照“品”字分布站位,盡量使非拍攝主體和被拍攝主體與攝影師距離相等,再對非拍攝主體完成聚焦,用余光觀察被攝主體,當被攝主體的表情、動作達到拍攝者所需要求時,立即調轉鏡頭完成拍攝。
第三,掩護法。
這是一種需要兩人配合或非拍攝主體與被攝主體處在同一水平線時可使用的方法,掩護者或非拍攝主體站在被攝主體的前方,攝影師假裝對掩護者拍照,當觀察到被攝主體消除戒備時,迅速拍攝被攝者。
第四,盲拍法。
將攝影器材提在手中或置在胸前,不使用取景器取景,通常使用廣角鏡頭拍攝。要求攝影師熟悉所用鏡頭的視角,借助鏡頭自動對焦功能,小光圈大景深完成拍攝。拍攝后在照片上進行第二次構圖剪裁。
第五,突然襲擊法。
在被攝主體還未對拍攝者作出反應時就進行拍攝,然后迅速離開以減少麻煩。此方法使用前要對拍攝設備可靠性進行檢查,并對撤離路線做好詳細規劃。
第六,逼迫法。
借助拍攝行為、鏡頭指向,有意去干擾、阻擋被攝主體,逼迫其作出反應,以獲得真實的現場感。通常不建議使用此方法,易引發沖突或暴露身份繼而影響采訪進度。
第七,利用智能設備優勢,提升拍攝技能。
我們再來談談攝影設備。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數字影像技術也得到了飛速發展,攝影器材更加先進,攝影記者常用的佳能、尼康等單反系列相機像素更高、更加智能化。為迎合全媒體時代需求,陸續增加了高清視頻拍攝以及4K視頻拍攝功能,攝影記者可在必要時使用視頻錄制功能記錄事件,后期可選取關鍵幀抽幀截屏,也可制作成新聞類短視頻發布。在有異議或爭端時,也可使用聲像資料作為證據。很多相機還新增了WiFi或者藍牙傳輸功能,在進行突發新聞事件報道時,攝影記者可以第一時間從現場傳回新聞圖片或新聞組照,如果老款相機沒有此功能,也可通過購買帶有WiFi傳輸功能的存儲卡,來實現相機與手機間的圖像傳輸。
除此之外,單反相機在新聞攝影中最大的優勢還在于其擁有的龐大鏡頭群,尤其近些年一部分年輕攝影記者利用特殊鏡頭(如魚眼鏡頭、移軸鏡頭、老蛙鏡頭即生態微距鏡頭)等拍攝出了許多顛覆傳統且耐人尋味的優秀作品,其強大的畫面張力、戲劇性的模型效果、令人驚嘆的廣角“蟲眼視角”(84.1°)視角,引發了更多人對新聞組照產生濃厚興趣。
2012年起,大疆公司推出了四旋翼無人飛行器,標志著航拍攝影、航拍攝像正式民用化。與傳統的載人直升機航拍相比,無人機航拍成本更加低廉。無人機飛行高度可達到300米至500米,既可以在高空進行全景拍攝,也可以在低空飛行拍攝,體積小巧、噪音微弱,隱蔽性更加突出。既可以展示新聞現場的宏偉氣勢,又可以體現被攝主體的細微之處,使呈現作品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在突發災難、大型活動、體育賽事等新聞拍攝任務中,無人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手機已成為人們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手機攝影功能也變得越來越強大,手機攝像頭數量增加,可提供不同景別的高質量的畫面。全媒體時代下,這個人們隨身攜帶的通信工具已成為全民攝影的一個重要且便捷的工具??梢姡謾C拍攝的新聞照片在信息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手機的使用過程中,大部分人對自己所用的手機拍照功能并不完全了解,那么如何用手機拍出更為理想的新聞圖片呢?這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如學會利用手機相機的喚醒功能。我們通常需要輸入密碼或用指紋解鎖手機,在手機桌面尋找相機圖標啟動相機,在面對突發新聞事件或是在遇到轉瞬即逝的高價值新聞時,這樣的操作顯然是不適用的。大部分智能手機通過快捷鍵的預設功能,將相機功能預設到某個快捷鍵上,可在最短時間喚醒相機功能進行拍攝。在光線復雜或是光線條件較差的環境下拍攝時,要在相機智能測光的基礎上,再對被攝主體進行曝光量的微調,保證被攝主體不會過曝或欠曝,必要情況下也可喚醒閃光燈。但是通常情況下,使用手機自帶的閃光燈拍攝出來的圖片效果不是很理想,盡量借助自然光線或者外部補光燈進行補光,畢竟曝光不準確,哪怕再高的后期處理技術都很難補救。專業拍照模式功能的使用,可以在拍攝時通過對感光度、光圈、快門、聚焦距離的手動控制,獲得效果更佳或是特殊藝術效果的照片。手機自帶的炫彩濾鏡也是人們常常忽略的功能,其對情緒的表達、氣氛烘托起到重要作用。修圖APP也是手機攝影者必不可少的軟件,人們可第一時間通過這些軟件對拍攝圖片進行構圖、曝光和色溫的二次微調。
綜上所述,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攝影技術在不斷進步,攝影設備也在更新換代,攝影師應該不斷學習專業知識,不斷拓展拍攝手段,創新自己的攝影理念和表現手法,拍攝出大量優秀的新聞組照,以滿足受眾的實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