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孫子儀,陳旭軍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福建福州 350004)
陳旭軍,博士,碩士生導師,福建省人民醫院針灸科主任醫師,中國針灸學會第一屆青年委員會委員,福建省針灸學會副會長,全國第五批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從事中醫針灸臨床20余載,擅長中風、血管神經性頭痛、面癱、哮喘、胃腸功能紊亂、痛經、頸肩腰腿痛等疾病的針灸與康復。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消化系統常見的危重疾病,該病起病急,進展迅速,且并發癥多,病死率高,病情復雜多變[1-2]。隨著當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飲食結構的改變,我國AP的發病率不斷上升[3]。筆者有幸受教于陳旭軍主任醫師門下,在跟師學習中發現,陳師在西醫治療基礎上聯合臍腹針治療急性胰腺炎效果甚佳,茲介紹醫案1則如下。
患者,女,38歲。2021年2月11日由我院重癥醫學科收住入院。主訴:腹痛8小時。現病史:緣于入院前8小時飲食不節后出現腹部持續性彌漫性疼痛,以中上腹為甚,可向腰背部放射,伴嘔吐胃內容物2次,量不詳,查血常規示血象升高,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均升高,腹部CT示胰腺周圍滲出明顯,考慮診斷“急性胰腺炎”。予禁食、胃腸減壓、抑制蛋白酶、抑制腺體分泌等治療后,患者仍感中上腹持續性刺痛,伴左側背部放射性疼痛,大便不通,故請陳旭軍主任醫師會診行針灸治療。查體:觸診腹肌緊張,按壓左上腹可觸及一結節,質地稍硬,直徑約6cm,壓痛明顯。舌胖大紫黯有瘀斑,邊有齒痕,苔黃厚膩,脈弦數。輔助檢查:(2021-02-11)血清淀粉酶:759.0U/L,胰淀粉酶:594.3U/L,脂肪酶:131.3U/L。全腹CT:胰周滲出性改變,胰腺炎待排。根據最新急性胰腺炎中醫專家共識[4],予診斷:“西醫診斷:急性胰腺炎;中醫診斷:腹痛(瘀毒互結證)”。
2021年2月13日初診治療:①臍針:離,乾,坤,山澤通氣(艮、兌);②腹穴:雙側天樞、左上腹阿是穴。針刺操作:患者仰臥位,選取0.30mm×40.00mm毫針,其中臍針斜刺進針,腹針、體針直刺進針,留針30min。
2021年2月14日二診:患者訴腹痛明顯緩解,疼痛間隔時間延長,夜間23~0點疼痛明顯,可自主排少量稀便。調整治療方案:①臍針:乾,坤,山澤通氣(艮、兌),雷風相薄(震、巽);②腹穴:同前。治療結束后,患者訴全身如過電感,發汗3次,腹痛時間仍為夜間23至0點,但疼痛程度明顯減輕,大便通暢,糞質軟。繼針同前,每日治療1次,一周5次,5次為1個療程。
1周后患者轉出重癥醫學科,復診訴左上腹偶有輕微疼痛,大便通暢成形。查體:舌紅苔白膩,脈弦細。觸診左上腹硬結明顯縮小,質地變軟。復查血清淀粉酶、胰淀粉酶正常,脂肪酶:162.7U/L。治療選穴:①臍針:同前;②腹針:在前方選穴基礎上加用引氣歸元(中脘、下脘、氣海、關元)。
再次治療1療程后,患者已無明顯腹痛,復查清淀粉酶、胰淀粉酶正常,脂肪酶:121.4U/L。全腹CT:考慮胰腺炎,較前有所吸收好轉。查體:舌紅苔薄白,脈弦滑。觸診左上腹已無明顯結節,療效滿意。繼續門診隨診,未再發腹痛。
急性胰腺炎可歸為祖國醫學中的“腹痛”,其病位在脾,與肝、膽、胃密切相關,并涉及心、肺、腎、腦、腸[4]。主要表現為急性突發的上腹部持續性疼痛,疼痛劇烈。該患者中上腹刺痛,并放射至左背部,舌胖大紫黯有瘀斑,邊有齒痕,苔黃厚膩,脈弦滑數。考慮患者平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脾失運化,日久釀濕成痰,郁久化熱,久則血瘀、濁毒漸生。加之患者近期多食肥甘厚膩,食積于內,有形之邪阻滯中焦氣機,導致“不通則痛”。根據“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治療上應首先以“通里攻下,祛瘀止痛”為原則,待病情進一步緩解時,再加以益氣固本,通調氣機。
2.1 穴位的選擇“臍針療法”[5]由易醫大師齊永教授于上世紀90年代所創,是針刺人體“神闕穴”的一種特色療法。齊教授認為[6],臍是人體最大的全息元,針刺臍部可起到平衡陰陽、祛除疾病的作用。根據易醫八卦,臍上為離卦,為心;左上為坤卦,為脾;左為兌卦,為肺;左下為乾卦,為大腸;右下為艮卦,為胃;右為震卦,為肝;右上為巽卦,為膽。《黃帝內經》中《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提出“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素問懸解·五臟生成論》中亦有言:“諸血者,皆屬于心。”該患者最明顯的癥狀為腹部刺痛,考慮氣血淤滯不通,故選取離位可推動血液運行,起到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
針刺坤位主要考慮以下幾點:①臍八卦全息律:臍外八卦全息中“坤為腹”,臍內八卦全息中“坤為脾”。故本病無論從臟腑還是癥狀考慮,皆可選擇坤位。②臍洛書全息律:在運用臍洛書全息圖時,進針點可選取患者痛點在臍部相應的的投影區,針尖指向疼痛最明顯的點[7]。陳旭軍主任醫師稱該進針之法為“靶點進針法”。本患左上腹疼痛,壓痛明顯,且可觸及一結節,故針刺左上方位的“坤位”,也蘊含“針向病所”之意。臍針在臨床應用時往往一針包含多種治療思路,該患者臍針選擇坤位,即同時兼顧了癥狀、臟腑及病位的意義。
取艮、兌為“山澤通氣”之法。楊成寧等[8]指出,急性胰腺炎的基本病機為“腑氣不通,不通則痛”,因此“通”法應貫穿整個治療過程。先刺艮位后刺兌位為“山澤通氣”,齊永教授稱之為“通之大法”[5]。該法艮卦對應胃,兌卦對應肺,胃與脾相表里,肺與大腸相表里,故此刺法一則健脾,促進脾升胃降;二則益氣,促進胃腸蠕動,推動糟粕運行[9]。乾卦對應大腸,兌乾同刺可同時調理表里兩經,則其效宏力專。
天樞穴屬足陽明胃經,為大腸之募穴,是人體氣機升清降濁的樞紐[10]。該穴位于人體腹部,臍中旁開2寸,選擇天樞不僅是“局部取穴”,通調腸腑,理氣通便;還為“循經取穴”,運腸調胃,毒有出路則瘀自通[11]。針刺左上腹結節壓痛點即針刺阿是穴,劉濤指出[12],阿是穴不應局限于“以痛為是”,局部皮膚出現色澤或形態的改變,如有瘀點、丘疹,或局部可觸及硬結、條索狀反應物等,都應作為阿是穴的取穴依據。阿是穴除能治療肌肉酸痛等運動系統疾病外,在人體各系統中都發揮著獨特的鎮痛作用,其不僅是病所的反應點,也是最佳刺激點[13]。
2.2 治療方案的調整 在臨床治療中,穴位的選擇并非一成不變,醫者需根據患者病情的變化靈活調整。本患第一次治療后疼痛明顯緩解,但出現明顯的時間特征,夜間23點至0點對應膽經,考慮膽腑疏泄仍不暢,故二診去“離位”,加“雷風相薄(震、巽)”。“雷風相薄”中雷為震(肝),風為巽(膽),肝與膽相表里,二者聯合針刺,可加強木氣,使“疏泄”之效益佳。
經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腹痛及便秘癥狀均明顯改善,結合舌脈,考慮患者大病邪氣過盛,耗傷氣血陰陽,現階段需補養正氣,故腹針處方加用“引氣歸元”。“腹針療法”[14]是薄智云教授發明的新式針刺方法。研究表明,腹針在治療消化系統疾病優勢明顯[15]。“引氣歸元”由氣海、關元、中脘、下脘四個穴位組成,四穴合用,可“以后天養先天”,補下焦元氣而化生精血,培元固本,使氣血調和,陰平陽秘[16]。
急性胰腺炎是現代常見急腹癥,快速恢復胃腸功能是本病治療的關鍵。目前臨床上治療急性胰腺炎有多種方法,西醫治療以早期補液、胃腸減壓、抗炎、抑制胰液和消化酶分泌等為主,有一定的療效,但長期用藥易產生耐藥性[17]。我國治療急性胰腺炎多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而針灸輔助治療急性胰腺炎能明顯緩解腹痛癥狀、恢復排氣腸道功能,促進早期胃腸恢復,且能較快抑制炎癥反應,減少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8-19]。
目前人們普遍認為中醫起效慢,療程長,重在調理慢性疾病。在遇到急性病時,較少考慮配合中醫藥的治療。陳旭軍主任醫師在西醫治療基礎上運用臍腹針治療急性胰腺炎,不僅顯著緩解患者的癥狀體征,也使檢驗指標大部分較前下降。本文通過分析該案例,意在說明中醫在急性病甚至某些急危重癥的治療中,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但因本文僅介紹1例個案,代表性較弱,且隨訪時間較短,難以科學、客觀地評價其療效。因此今后仍需更多高質量、大樣本的相關臨床對照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瑰寶,要堅持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筆者認為,在今后的臨床治療中,應加強中西醫結合的應用,取長補短,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及改善預后,從而讓廣大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