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藝文 黃白沙 岑龍 李鵬樂 盛麟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小兒普外科,廣州 510000
急性腸梗阻是小兒外科常見的急腹癥,常見原因如腸套疊、嵌頓疝、消化道畸形、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等,而先天性腸系膜裂孔疝所致的急性腸梗阻臨床上少見,該病起病急驟,病情進展迅速,術前難以確診,短時間內可發生腸絞窄、腸壞死、休克,甚至危及生命[1]。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小兒普外科于2021年1月收治1例先天性腸系膜裂孔疝伴腸壞死患兒,現報道如下。
患 兒,女 性,4歲3個 月,因“腹痛 伴嘔 吐1 d”于2021-01-12入院。開始腹痛以臍周為主,呈陣發性,每次持續3~5 min不等,可自行緩解,間隔10 min不等發作1次,后腹痛轉為持續性,呈全腹痛,疼痛劇烈,伴嘔吐8次,均為非噴射性,嘔吐物為胃內容物,伴有黃綠色膽汁樣液,伴腹脹,遂來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急診兒科就診,行腸套疊超聲、闌尾超聲檢查提示小腸充氣擴張,腹腔積液,未見明顯同心圓包塊,腸管充氣干擾,闌尾顯示不清,行腹部CT示:考慮低位小腸梗阻,回腸腸壁間廣泛積氣,下腔靜脈局部積氣,大量腹水,右側胸腔少量積液。建議到小兒普外科門診就診,門診擬“腸梗阻”收入院。既往史:否認外傷史、手術史。入院查體:體溫36.7℃,脈搏175次/min,呼吸40次/min,血壓98/56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淡漠,嗜睡,蜷曲被迫體位,雙側眼瞼結膜、口唇黏膜蒼白。腹膨隆,可見腸型,無腹壁靜脈曲張,無皮下瘀點及瘀斑,全腹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未觸及包塊,肝脾肋下未觸及,腸鳴音1次/min。截石位肛診:入指順利,有裹手感未觸及包塊,退指后可見大量果醬樣腥臭味血性便排出。輔助檢查:2022-01-12門診隨機血糖12.8 mmol/L,血常規提示白細胞24.18×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19.95×109/L,中性粒細胞比例82.5%,血紅蛋白82 g/L,血小板325×109/L。血生化提示鈉、氯、鉀離子正常,淀粉酶正常。2021-01-12門診腸套疊超聲檢查提示:腹腔腸管擴張,腹腔積液聲像,未見同心圓包塊征象(圖1);門診闌尾超聲檢查提示闌尾顯示不清,未探及明顯包塊回聲;門診腹部CT提示:考慮低位小腸梗阻,大量腹水(圖2);2021-01-12門診腹平片提示:中腹部密度增高,腸管充氣不均(圖3)。入院后考慮:(1)絞窄性腸梗阻;(2)感染性休克;(3)失血性貧血。有剖腹探查指征,緊急完善術前檢查評估,急診送手術室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術,術中探查見:腹腔內見淡紅色血性腥臭味腹水約300 ml,無膽汁樣液及糞渣樣液,距離回盲部50 cm處小腸系膜有一5 cm×4 cm裂孔,小腸疝入系膜裂孔內并順時針扭轉720°,疝入腸管淤黑,明顯擴張,腥臭味,予以復位,并松解腸管,溫鹽水熱敷淤黑腸管30分鐘,血運仍未恢復,術中診斷:腸系膜裂孔疝伴腸壞死(圖4、圖5),腸扭轉,壞死小腸150 cm,予以切除壞死小腸,近端剩余小腸70 cm,遠端小腸剩余50 cm,予行小腸端端吻合,檢查吻合口無瘺,關閉系膜裂孔,予生理鹽水、甲硝唑沖洗腹腔,并留置盆腔引流管。術后轉兒童重癥監護病房進一步監護治療,術后第2天病情穩定,順利撤離呼吸機,轉回小兒普外科病房,繼續抗感染、補液支持、傷口換藥治療,術后病理回報提示小腸壞死,炎性細胞浸潤(圖6)。術后第12天病情恢復良好,痊愈出院。
先天性腸系膜裂孔疝是一種腹內疝,是腹腔內臟器(通常是小腸)通過先天缺損的系膜裂孔組成,沒有疝囊。與其他部位的疝一樣,如疝入的內容物血運障礙時,可導致腸梗阻、腸絞窄,進而發展為腸壞死[1]。腸系膜裂孔是先天腸系膜發育缺損畸形,于1778年由Henerman首先在尸檢中發現報道,系膜裂孔多發生于回腸系膜[2]。在本病例中,術中發現系膜缺損位于距離回盲部50 cm處回腸系膜,與文獻報道一致。先天性系膜缺損出生時即存在,如無疝內容物疝入,患兒終身可無癥狀。目前先天系膜缺損的病因尚不明確,研究認為,胚胎發育時期,在中腸完成旋轉后,臟層腹膜與壁層腹膜融合形成腸系膜,而當融合不全或背側腸系膜的部分退化不全,則形成裂孔。而也有研究認為,裂孔發生在系膜血管化不充分的區域,局部缺血,導致裂孔的發生。另有學者認為,當兩個上皮層與缺乏的結締組織支撐基質相對時,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合并,形成系膜缺損[3]。先天性系膜缺損多為圓形或橢圓形,直徑多在2~10 cm之間[4]。而本病例中,術中明確裂孔直徑為5 cm,與文獻報道一致。先天性腸系膜裂孔疝的發生,應具備以下條件:(1)腸系膜存在先天性缺損;(2)腹腔內壓力增大及腸管的異常活動。各種原因如高強度運動、咳嗽、便秘等導致腹腔內壓突然增高,使腸管進入系膜裂孔形成疝,疝入的腸管異常蠕動,重力作用下,使更多的腸管疝入,發生嵌頓并腸梗阻,腸管絞窄,最終發展成腸壞死[5]。
兒童腸系膜裂孔疝的臨床表現無明顯特異性,以機械性梗阻癥狀為主,與系膜缺損直徑的大小、部位,疝入內容物部位、多少,是否發生腸梗阻、腸絞窄、腸壞死關系密切。通過本病例及文獻總結有以下特點:(1)既往無腹部手術史;(2)多在飽食、劇烈活動后出現;(3)早期癥狀與腹部體征不相符,癥狀重,體征輕;(4)病情進展快,很快即有絞窄性腸梗阻、腸壞死、休克表現[6]。這與一般的腸梗阻不同,由于較長的腸管嵌頓,發生腸絞窄,大量體液丟失,隨著病情進展,發生腸壞死,腸黏膜出血,大量毒素吸收,導致休克發生。本病例中,患兒由陣發性腹痛轉為持續性,伴有嘔吐黃綠色胃液,伴有腹脹,查體可見腹部膨隆,有腸型,是典型腸梗阻癥狀,入院時神志淡漠,嗜睡,貧血貌,肛診可見大量腥臭血便,查血常規有中度貧血,考慮有腸絞窄、腸壞死、感染性休克。而這術前癥狀難以與其他原因所致的絞窄性腸梗阻、腸壞死相鑒別,因而極易誤診、漏診,延誤病情。
腸系膜裂孔疝的術前影像學非常重要,主要有腹平片、腹部超聲、腹部CT、消化道造影等。腹平片可見氣液平,或僅見腸管充氣不均。有學者認為,腸系膜裂孔疝患兒腹部超聲表現為局限性腸管擴張,以小腸居多,疝入腸管較短時,可表現為“C字征”,疝入腸管較長時,為“香蕉串征”,若有輸入端腸管受壓,則呈多層線樣表現,有腸絞窄時,可見腹腔大量積液[7]。亦有研究認為,腹部CT可提高系膜裂孔疝的術前診斷,表現為:(1)螺旋形小腸聚集,或呈香蕉串樣于前腹壁聚集;(2)腸系膜血管異常牽拉、扭轉,系膜血管的缺如[8]。在本病例中,患兒腹平片僅為腸管充氣不均,超聲檢查可見大量腹腔積液,未見腸套疊征象,可排除腸套疊引起的腸梗阻。腹部CT僅報小腸低位梗阻,大量腹水,但術后回顧腹部CT圖片,可見香蕉串樣征,有助于系膜裂孔疝的診斷。然而盡管有腹平片、超聲檢查、CT等影像學檢查,但目前仍無腸系膜裂孔疝特異的影像學特征,術前難以做到明確診斷,最終需剖腹探查術中明確[9]。
目前治療腸系膜裂孔疝,唯有通過手術治療,一經確診,需及早實施手術,避免延誤病情,及時地開腹探查,至關重要[10]。本病術前明確診斷不是關鍵,關鍵在于手術指征的把握,大多數情況下,腸系膜裂孔疝術前不能明確診斷,患兒表現為急性腸梗阻,伴或不伴有腹膜炎體征,或伴有休克癥狀,短時間抗休克、擴容治療,未見好轉,則應在抗休克的同時,積極手術探查。當腸梗阻不能明確病因,而懷疑是系膜裂孔疝時,更需要把握手術時機,避免延誤病情,錯失良機,急性腸梗阻伴腹膜炎,經短時間抗休克治療未見好轉,伴感染中毒或休克者,腹腔穿刺抽出淡血性腹水或出現血便懷疑腸絞窄時,應立即安排手術探查,避免錯過手術時機,造成腸壞死[11]。手術方式的選擇主要取決于腸管的活力。如果卡壓腸管復位后無壞死,則將通過簡單修補系膜缺損即可;如果疝出的腸管壞死,則需要切除壞死腸管,行一期吻合術或腸造瘺術或腸外置術[12]。本病例中患兒入院即邊抗休克邊緊急安排手術,得到最及時的手術治療,挽救了生命,術后恢復良好,痊愈出院,隨訪1年余,恢復良好。
兒童先天性腸系膜裂孔疝是小兒罕見的急腹癥,然而病情兇險,進展迅速,治療不及時,則危及生命,術前難以明確診斷,最終需手術探查明確診斷,術前超聲、腹部CT有助于疾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而及時的探查手術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