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凱捷,許 晶
盤錦檢驗檢測中心,遼寧盤錦 124010
牛結核病作為一種人畜共患的慢性傳染病。該病不僅能夠使患病牛出現機體消瘦、排乳量減少甚至喪失等問題,其還可對人和動物的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引起極大地公共衛生威脅。此外,為了使養殖戶能夠深入的了解牛結核病的危害,并解決牛結核病對公共衛生的威脅,本文就牛結核病的病原學、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和實驗室診斷方法等方面進行了綜述,并提出了牛結核病的防治措施,為牛結核病的臨床診斷與防制提供客觀的獸醫學參考。
牛型結核分枝桿菌多為棍棒狀,間有分枝狀的革蘭氏染色陽性菌,且該菌不產生芽孢和莢膜,也不能運動。該菌具有蠟質膜,不能用普通的苯胺染料染色,需采用抗酸染色法。該菌是需氧菌,且對溫度、消毒液等抵抗力較弱;如60 ℃及以上溫度的環境下,或使用70%~75%的酒精、10%漂白粉、氯胺、石炭酸和3%甲醛等均有有效地殺滅牛型結核分枝桿菌。
患有牛結核病的病牛是牛結核病的主要傳染源。牛型結核分枝桿菌在牛的機體中分布于各個器官的病灶內,且隨著糞便、乳汁、尿液等分泌物排出體外,進而污染周圍環境。有文獻報道:首先,牛結核病可經呼吸道、消化道、胎盤和交配感染傳播;其次,牛結核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且牛舍擁擠、陰暗、潮濕,過度使役和擠乳,飼養不良等因素都可能促進牛結核病的發生和傳播[1]。
牛結核病的潛伏期為1~2周,部分病例可達數月以上。患病牛主要呈現慢性經過,主要的臨床癥狀為進行性消瘦,咳嗽,且伴有呼吸困難。又因牛型結核分枝桿菌侵入牛的機體后,其受毒力、作用器官等因素的影響,患病牛的癥狀也不相同。如當牛型結核分枝桿菌侵害牛的肺部時,患病牛主要表現為進行性消瘦,病初有短促干咳,漸變為濕性咳嗽,聽診肺區有啰音,叩診有實音區并有明顯的痛感;當牛型結核分枝桿菌侵害牛的乳房時,患病牛主要表現為牛的排乳漸少或消失,且乳汁稀薄,并混有膿塊;當牛型結核分枝桿菌侵害牛的腸道時,患病牛主要表現為明顯的便秘與下痢交替出現;當牛型結核分枝桿菌侵害牛的中樞神經時,患病牛主要表現為癲癇樣發作和運動障礙等;當牛型結核分枝桿菌侵害牛的淋巴結核時,病牛咽部、下頜、腹股溝以及頸部等部位的淋巴結因水腫而脹大,出現明顯的痛感。
患有結核病的牛特征病變主要表現為肺臟及其他被侵害的組織器官形成白色的結核結節。結節呈粟粒大至豌豆大灰白色、半透明狀,較堅硬,多為散在。在胸膜和腹膜的結節密集狀似珍珠,俗稱“珍珠病”。病期較久的,結節中心發生干酪樣壞死或鈣化,或形成膿腔和空洞。病理組織學檢查,在結節病灶內見到大量的結核分枝桿菌[2]。
目前,牛結核病的診斷主要可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①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進行初步診斷;②對病原進行檢查,如抗酸染色后顯微鏡檢查、用選擇性培養基分離,再通過培養和生化試驗進行鑒定、RT-PCR檢測培養分離物或可疑動物組織樣品中的牛型結核分枝桿菌DNA;③采用血清學檢查,如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④采用遲發性過敏試驗,如皮內注射牛結核菌素,3 d后測量注射部位的腫脹程度[3]。
對于健康的牛群,養殖戶應在春秋兩季對健康牛群進行檢測;對于補充家畜,需要進行外部引進時,養殖戶應按照“檢疫-隔離-檢疫-合群”的程序進行引種工作[4]。
污染牛群是指多次檢疫不斷出現陽性家畜的牛群。當養殖戶發現患病牛后,應第一時間將患病牛和疑似患病牛進行有效地分群隔離,并在1~2個月內對牛群進行檢測,對于陽性牛群或疑似患病牛群進行有效的剔除。對于患病牛,養殖戶應及時撲殺,不要進行救治,并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行業標準對患病牛進行無害化處理,直至沒有患病牛的出現。此外,三次檢測均為陰性的牛群可視為健康牛群[5]。
養殖戶應定期對牛場進行1~2次的全場消毒;進出牛場、牛舍和擠奶廳等處應設置消毒池;飼養用具應5~10 d進行一次消毒;牛群運動場應每月進行1~2次的消毒。針對養殖場的環境消毒養殖戶可以使用甲醛、過氧乙酸等消毒藥物。此外,如果牛場出現患病牛,養殖戶應第一時間進行封場,防止疫情外泄。
對于患病牛的處置,養殖戶應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及有關規定,對患病牛進行撲殺,并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擴散[6]。
加強養殖場的疫苗接種工作將有效提升對牛群的保護。針對牛結核病,養殖戶可對犢牛出生一個月后給牛接種卡介苗,接種方式為皮下注射,接種部位為牛胸垂部位,接種劑量為100 mL,在接種半個月后犢牛會產生抗體。
養殖戶如果在養殖過程中發現疑似患有牛結核的牛,應第一時間聯系所在地區的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動物疫病監督中心,并上報疫情。一旦發現牛結核疫情,養殖戶應第一時間將疑似患有牛結核的牛和健康的牛進行隔離,隔離方式采用圈養或固定草場。此外,養殖戶應對患病牛進行撲殺及無害化處理工作。
因為牛結核病的病原是牛型結核分枝桿菌,該病原菌是一種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其不僅能夠威脅牛群,還對養殖人員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因此,獸醫主管部門和養殖場應定期組織養殖人員進行生物安全培訓,以此提升養殖人員對牛結核病的重視。
養殖戶一旦發現牛結核病的疑似病例,應第一時間向所在地區的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動物疫病監督中心等部門如實上報疫情。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動物疫病監督中心等部門接到疫情報告后,應第一時間開展防疫工作,在確認牛結核病的流行和暴發后,應當按照以下程序進行報告:首先,填寫包含疫情發生地點、時間、聯系電話、檢測報告、診斷結果、感染情況、疫病源頭、免疫情況、流行病學和控制措施等信息的規范化化報告,且該報告應具有明確的診斷結果、簽名和印章;其次,當地的畜牧獸醫主管部門應根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動物疫病監督中心等部門對牛結核病為暴發疫情后,于2 h內向當地的動物疫情防疫指揮部進行報告,然后在2 h內進一步向省級國家總部辦公室報告。
人畜共患病的防控是疫病防控中最難的,近年來感染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特別是在獸醫、醫生、護士、檢疫員、養殖人員、實驗室人員等職業,均是人畜共患病感染的高危易感人群,故受到了人們的重視。牛結核病是由牛型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一種人獸共患的慢性傳染病,其具有較強的傳染性。近年來,養牛業在我國獲得了迅速的發展,這不僅是牛在數量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也給養牛業帶來了各種傳染性疾病發生概率,如果未對牛結核病進行科學有效的控制,就會對公共衛生造成嚴重威脅。展望未來,本文筆者認為,獸醫臨床一線人員針對牛結核病的防治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養殖生產中,應以養殖場的飼養管理和免疫預防作為主要的養殖要素,最大限度地避免病原微生物對畜禽養殖帶來的風險;第二,對于牛結核病、豬乙型腦炎等人畜共患病,養殖戶應在平時的飼養活動中做好個人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