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鑫
河北省黃驊市農業農村局,河北黃驊 061100
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情況下,我國對豬肉的需求量逐步提升,而非洲豬瘟自從在非洲肯尼亞出現后,成為豬養殖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如何對非洲豬瘟進行防治成為豬飼養業的重點。我國在對該病進行預防和治療方面沒有專業性的疫苗,很多疾病主要通過無害撲殺等方式來進行控制,為了對我國的養殖業持續發展進行促進,需要重視加強非洲豬瘟的防控水平。
豬流行性腹瀉的發病原因主要來自病毒和細菌的侵入,繼而會出現豬群感染或者繼發豬流行性腹瀉,比如,豬群如果感染了沙門氏菌或者大腸桿菌,就會在一周左右出現流行性腹瀉病癥。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豬流行性腹瀉經常會伴隨腸道糜爛、腸道發炎以及潰瘍等癥狀出現。除此之外,寄生蟲感染也是引發豬流行性腹瀉的主要原因。胃腸道線蟲不僅會損傷豬的小腸結構,還會引發流行性腹瀉,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寄生蟲[1]。上述病癥的出現主要是由于豬群生長環境所致,比如,豬群長時間處于噪音大、通風不暢的環境中,再加上豬圈的通風條件差,導致豬群免疫力逐漸下降,進而增加了出現流行性腹瀉病癥的概率。同時,養殖人員未能定期做好豬圈的清掃和消毒工作,大量的殘留排泄物和飼料產生了細菌和病毒,為豬流行性腹瀉病癥的出現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的傳播不分年齡,一旦這種病癥出現會在豬群中全面傳播開來,尤其是架子豬、哺乳仔豬以及育肥豬的發病率相對較高,一旦這些豬群感染病毒之后,哺乳仔豬表現出的癥狀最為嚴重。帶毒豬以及患病豬是這種病癥的主要傳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豬的腸系膜淋巴結和長絨毛上皮,通過患病組織排泄排出體外,患病豬只在排泄過程中會將這些病菌排出體外,這樣一來就會嚴重污染排泄區域的周邊環境,增加健康豬只的患病概率。流行性腹瀉具有傳播速度快的特點,而且這種病癥的出現具有季節性特征,在寒冷時節發病率最高,該病的高發期為每年的12月至第二年的2月,夏季的患病率相對較低[2]。
一般情況下,豬流行性腹瀉的主要傳播途徑有經口鼻傳播和排泄物傳播,冬季是這種病癥的多發季節,這種病癥除了具有季節性特點之外,還具有地方性。如果將患病豬和健康豬一起飼養,健康豬也會在短時間內大面積感染這種病癥。主要感染方式是健康豬只接觸到了患病豬的嘔吐物、排泄物、飼料或者帶有病毒的運輸車輛等。對于成年豬,它們在感染了流行性腹瀉病癥之后,前期階段并不會顯現出明顯的病癥,但是體內攜帶的病毒卻對豬只產生致命的傷害。此外,患病母豬的乳汁也會攜帶病毒,盡管其中病毒的攜帶含量較少,但是也會成為導致豬只感染病毒和死亡的主要原因[3]。
豬流行性腹瀉具有一定的潛伏期,不同豬只感染之后的潛伏期具有一定的差異,這種病癥的潛伏期比較短。通常情況下,新生仔豬的患病潛伏期為24~36 h,育肥豬5~8 d;在自然感染條件下這種病癥的潛伏期比較長。哺乳仔豬的臨床癥狀嚴重,主要表現在患病豬只呈現出水樣性腹瀉癥狀,糞便呈灰黃色和灰色,吮乳后或者采食后伴隨有嘔吐癥狀,患病豬只食欲下降,精神萎靡,甚至是廢絕。1周歲以內的仔豬在感染病毒之后,患病時間縮短為2~4 d,如果出現嚴重的脫水癥狀,豬只很有可能面臨死亡。隨著仔豬年齡的不斷增加,患病之后的癥狀明顯有所緩解[4]。患病后的母豬、斷奶仔豬以及育肥豬的癥狀表現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腹瀉,通常情況下需要4~7 d才能康復,少數豬在患病之后會出現發育不良的情況,死亡率高達1%~3%。一旦成年豬只感染流行性腹瀉病毒,就會表現出嘔吐、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的癥狀,患病時間大約為4~5 d。
為了能夠提高豬群流行性腹瀉的防治效率,首先需要高度重視飼養管理工作。養殖人員必須為豬只生長創建良好的環境,及時清理圈舍,做好飼喂器具的清理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必須定期對圈舍進行消毒處理,確保墻面、地面以及槽具的衛生質量良好,為圈舍創建良好的光照條件和通風條件。氣溫作為引發豬群感染豬流行性腹瀉的關鍵因素,在寒冷的天氣狀況下,養殖人員必須高度重視豬群的防寒工作,通過運用一系列保暖措施提高豬群的免疫力,以免由于豬群自身免疫力下降而出現流行性腹瀉病癥。一旦發現病豬,就需要及時將其和健康豬只隔離開來,并且對其進行消毒,以免造成大面積的感染現象。此外,養殖人員需要提高飼料營養來強化豬群的免疫力,確保飼喂工作定時、定量進行[5]。
從外界購入仔豬也是增加豬流行性腹瀉病癥的一項主要原因,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需要做到自繁自養,嚴格遵循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如果必須要從外界購入仔豬,就需要做好檢疫工作,從沒有疫病的豬場購進豬只。同時,在引進豬只之前,還需要對其進行病原學檢查以及流行性病學檢查,在確保各項檢驗都合格的前提下引進豬只。將豬只引進豬場之后,還需要對其進行2~3周的隔離觀察,在確保沒有異常情況的前提下才能夠混合飼養。
如果并非非洲豬瘟只是一般疫癥,只需要科學地對養殖場進行管理就可以,如果是非洲豬瘟,則需要對周邊的生豬進行撲殺,以避免疾病的快速傳播。在病死豬處理過程中,需要注意加強無害化管理,對病死豬的具體情況進行登記上報,由專門的防疫人員進行復查、審核、診斷疑似癥狀,并且將獲得的數據交由上級畜牧獸醫主管部門,如果產生非洲豬瘟陽性,需要快速對疫區進行消殺,另外還需要對病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
基因工程疫苗和傳統疫苗是豬流行性腹瀉的常見兩種疫苗,其中,傳統疫苗主要是在分析流行性腹瀉病毒野毒株的基礎上制作而成的細胞滅活苗。但是,隨著近年來流行性腹瀉發病概率的逐年增加,病毒也發生了變異,因此,傳統疫苗也開始用連續傳代法制成的弱毒疫苗。這種疫苗的安全性能高,而且免疫性好,但由于弱毒疫苗有可能會演變成野毒株,所以這種疫苗的毒性非常強。因傳統疫苗并不具備對當前豬只流行性腹瀉的防疫效果,所以,大多數養殖人員仍然會選用核酸疫苗、重組活載體疫苗以及亞單位疫苗等這些便于運輸并且安全性相對較高的基因工程疫苗。在豬流行性腹瀉的防治中,基因工程疫苗的免疫期長,而且能夠有效預防大多數病毒,為豬群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剛出生的仔豬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相對較低,因此,飼養技術人員必須高度重視仔豬的分群、斷奶以及免疫注射產生的應激等,嚴格把控一系列應激因素,為仔豬的健康生長創建良好的環境。在夏季需要做好降溫、防暑工作,而在冬季需要做好相應的保暖措施。飼料的添加和更換必須嚴格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對于仔豬的飼喂,必須做到定時、定量,飼料的使用要嚴格控制其溫度和質量。
目前,對于豬流行性腹瀉病癥仍然沒有研究出能夠徹底根治的藥物,為提升治療效果,可以使用康復母豬的高免血清或者抗凝血這種措施。除此之外,由于流行性腹瀉主要是因為脫水而引起的,所以,應該將防脫水治理作為一項重要內容:①一旦有患病豬只出現,就需要及時做好整個豬群的二聯苗接種工作,并且要每天為豬只補充一定量的鹽溶液;②豬只患病時抵抗力低,因此,可以使用肌肉注射2.5%恩諾沙星0.1 mL/kg,每天注射1次,或者肌肉注射鹽酸環丙沙星 2.5 mg/kg,每天 2 次,來提高豬只抵御繼發細菌性感染的能力。
總而言之,外部病毒入侵以及養殖人員管理不當是造成豬流行性腹瀉的主要原因,為了能夠確保豬只的健康生長,就需要養殖人員保持良好的飼養環境,并且要加強豬群的疾病預防工作,及時給豬群接種疫苗,降低出現豬流行性腹瀉病癥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