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媛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農業農村局,貴州畢節 551700
豬免疫抑制綜合征是指豬只機體免疫系統在接種疫苗抗原或被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免疫應答出現緩慢,產生的抗體水平滴度較低,甚至不能產生抗體,這是一種豬自身的生化現象,包括對正常生理代謝反應和對致病抗原的免疫抑制[1]。當前,很多原因都能造成豬出現免疫抑制,例如:豬群感染傳染性疾病、機體營養不良、發生各種應激、飲水或者疫苗刺激等都能夠促使豬只機體產生免疫抑制。這些原因之間不是獨立的,它們之間相互作用、互為因果,使豬發病原因更加復雜,且豬只發病率較高,增加了防控難度,影響了豬只的生長發育和生產性能的充分發揮,增加了養豬成本,降低了養豬業的經濟效益。在此將引起豬只免疫抑制的因素進行詳細分析,并介紹相應的防控措施,希望在日常生產中管理人員加強重視,提高豬群體質和免疫力,降低免疫抑制綜合征給豬群帶來的危害。
傳染性疾病是造成豬只出現免疫抑制綜合征的一個重要原因。豬感染其他傳染病后,不僅對組織和器官直接造成損害,還會促使豬體抵抗力降低,免疫力下降,此時給豬只免疫接種會被致病微生物感染,豬只的免疫應答出現遲緩,甚至不能產生抗體,造成免疫失敗。有的疾病還可以直接對免疫器官或免疫系統產生損害,引起免疫器官功能下降,發生免疫抑制也是必然的現象。比如:豬瘟、豬流感、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細小病毒病、豬偽狂犬病、豬支原體肺炎等傳染病都能引起本病發生。
豬的免疫功能受到各種營養物質的影響,飼料營養的缺失不足,以及各種營養元素平衡決定豬只的免疫能力。不論豬缺乏能量、蛋白等常量營養物質,還是缺乏維生素、電解質等微量營養物質,都能影響豬只免疫系統的功能。維生素B、維生素C等維生素以及鐵、銅、鋅等微量元素都是免疫器官、受體應答、淋巴細胞分化增殖以及抗體合成所必需的營養物質,飼料缺乏、過量或者各營養成分比例不合理,都會引起豬只發生繼發性免疫抑制[2]。
豬只生活在應激環境中,就會產生熱應激蛋白等異常代謝產物,同時類固醇等激素濃度也增多,上述這些過量的物質使淋巴細胞的活性降低,進而發生豬免疫抑制綜合征。養豬場的應激源很多,比如:分娩、轉群、氣溫突變、免疫接種、飼料更換、噪音、斷奶等等都能嚴重影響豬只的免疫功能。短時間的應激會阻礙豬體內營養物質的供給,造成豬只生長發育緩慢,降低飼料報酬,增加飼養成本,降低養豬效益,還能使豬只抗病力下降,容易被病原微生物侵入感染發生疾病。
養豬場應根據本地流行病情況,結合本場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制定免疫程序,并嚴格按照此程序進行免疫接種。疫苗要從正規渠道購買,并按照疫苗使用說明書的要求運輸、儲存、使用,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免疫接種效果。假如疫苗接種劑量不足、超劑量使用或者增加接種次數,都能造成豬只產生免疫麻痹,進而導致免疫抑制。據報道,接種了豬偽狂犬、口蹄疫疫苗、豬氣喘病疫苗等弱毒疫苗幾周后,豬只會發生免疫抑制綜合征[3]。
在養豬過程中,當豬群出現長時間發病,致死率顯著增多,且多發于斷奶至育成階段的豬;當豬發生急性流行性病后仍然有散發病例出現,且持續較長時間;經過較長病程后,豬只抗感染能力不強,較多病豬處于亞健康狀態,一旦遇到外界天氣變化,就會感染各種疾病,并且使用抗生素藥物不敏感,機體產生較強的耐藥性。豬群中在同一時間內出現多種疾病,如豬瘟、豬偽狂犬病、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癥、藍耳病等疾病;免疫接種豬偽狂犬病疫苗、口蹄疫疫苗、豬氣喘病疫苗、紅黃痢疫苗等弱毒疫苗,引發豬呼吸道疾病綜合征、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細小病毒病等疾病。發生免疫抑制綜合征的豬群,在接種疫苗后致使疫苗效價和抗體水平較低,往往引起免疫失敗現象。
養豬場根據本地區疾病流行情況,結合本場豬群抗體水平和飼養條件科學制定出合理的免疫程序,依據此程序從信譽度高的疫苗生產廠家購入安全、高效、優質的疫苗,按照疫苗說明書進行運輸、儲存;讓有免疫經驗的工作人員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對疫苗稀釋、足量接種給每頭豬,不能出現漏免、誤免事情的發生,以提高疫苗接種的效果。
日常飼養管理中,要定期檢測豬群的抗體水平,可以及時了解豬群健康情況以及本地區疾病流行情況,為疾病預警預測提供科學依據,還可以在免疫接種前后進行抗體監測,根據抗體水平的高低決定是否進行緊急免疫,促使豬群始終處于被保護的狀態。對特定傳染病的陽性豬或無癥狀感染豬科學及時地進行淘汰,利于養豬場疾病的凈化。對于受到威脅的豬群需要進行緊急接種,來有效提高這些豬群的抗體水平,增強對外界野毒的抵抗能力。
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這樣可以減少從外界攜帶病菌的危險。如果必須從其它養豬場引入豬,應先做好流行病學調查工作,經過檢驗檢疫,確實沒有傳染性疾病時,才能引進豬只。引進的豬只必須封鎖隔離,飼喂期間,根據免疫程度進行疫苗接種,增加豬只抗體水平,做好消殺工作,并仔細觀察豬只,等隔離期結束時,經過化驗室檢驗檢疫,沒有疾病,才能混入大群,集中飼養管理。
養豬場日常管理中,要做好消殺工作,每周對豬舍及其四周消毒兩次,選擇不同種類的消毒藥物,交替使用,增加消效果和避免病菌對消毒藥物產生耐藥性,以殺滅豬舍及其周圍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每天及時清理糞便,并將消毒后的糞便移至規定地方進行發酵漚肥。嚴禁外來人員進入養豬場的生產區,生產人員進入生產區時需要洗澡消毒,更換工作鞋、帽、服裝后,方能引入,以免將場外病原微生物帶入,引發疾病。
另外,養豬場用的消毒液要經常更換,在規定的時間內交替使用,并嚴格按照消毒劑使用說明書的要求,進行稀釋、配制,并在有效期內使用,以免降低消毒效果,造成養豬場疾病的發生。對于一些頑固性病菌可以使用火焰噴燈進行消毒,這樣可以徹底消殺環境中的有害病菌。當養豬場發生傳染病時,應及時封鎖隔離,對病豬做好消殺治療工作,對健康豬采取消殺預防措施,并及時上報上級畜牧獸醫部門,防止疾病擴散傳播。
在日常管理中,要精心精細,飼喂的飼料要營養平衡,不能有發霉變質、有毒有害物質存在。每天飼喂之前需要認真觀察飼料形狀、顏色和辨別氣味,一旦發現飼料異常情況,需要剔除或廢棄,嚴禁給豬群飼喂發霉變質飼料。在飼料保存期間需要做好防潮工作,避免飼料受潮發生霉變。并且注意飼料的保質期,在夏季飼料保質期一般為一周時間,冬季在2周時間,如果使用放置時間較長的飼料飼喂豬群,飼料中維生素容易發生分解,這樣就會促使豬只機體營養攝入量不足,致使豬只機體營養缺乏,體質下降和抗病能力降低。
飼養員責任心要強,工作時要輕、穩、靜,盡量減少操作過程中產生的噪音,給豬群提供安靜的生活環境,促使豬只保持平靜穩定的心情,才能更好的生長和發育。需要更換飼料時,需要一周的時間進行過渡,避免營養成分的改變給豬只帶來應激。尤其在仔豬斷奶前后,必須做好營養管理,這是提高仔豬成活率的重要措施。
根據天氣變化及時采取保溫、降溫措施,給豬提供溫暖、干燥、清潔、衛生的生活環境,尤其是極端天氣,需要提前做好防護準備。例如:在炎熱夏季準備濕簾系統,增加圈舍風機數量,隨時能夠降低圈舍溫度。促使豬群生產性能充分發揮,提高養豬場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本文從養豬實際出發,對引起豬免疫抑制綜合征的傳染病原因、應激原因、疫苗原因、營養性原因以及本病的臨床表現、防控措施做了詳實的分析、歸納、闡述,希望飼養人員增加責任心,對養豬場養好豬,減少疾病的發生,增加養豬效益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