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金桃
胭脂鎮畜牧獸醫站,甘肅康樂 731500
在生豬養殖中,轉群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同時也是尤為重要的一項工作。待生豬飼養至一定階段后,需將其轉入對應的圈舍飼養,通過分群飼養以便于后期日常生產管理,為豬群生長發育奠定基礎。在轉群中,常因多種原因而導致轉群應激,若方法不適宜豬群健康將受到較大影響。基于此,必須對規模化豬場轉群管理工作高度重視。
在仔豬斷奶后,其體內母源抗體將消失,仔豬機體抵抗力日漸變差,對各種外界環境變化尤為敏感,若養殖環境不佳,仔豬極容易患病。同時斷奶仔豬腸胃尚未完全發育,其對飼料要求較高。因而在斷奶仔豬轉保育中常發生各種應激,待其轉群后,仔豬極容易發生患病、腹瀉、體重降低等問題。基于此,在斷奶仔豬轉保育中需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需堅持全進全出這一基本原則,轉群前徹底清理并消毒保育舍,防止轉群后斷奶仔豬因抵抗力不佳而患病。轉群前,還需對斷奶仔豬結合大小、體質、健康程度等指標合理分群,以便于轉群后管理。此外,養殖人員還應當做好仔豬轉群前的衛生管理工作,尤其是要做好消毒等工作,若為圈舍養殖,養殖人員可以在轉群前使用氯制消毒劑以及碘制劑等對圈舍進行消毒,且注意消毒的徹底性,通常情況下水槽、食槽、墻角、護欄以及各類養殖器具等均要進行徹底消毒。消毒時間最好在天氣晴朗的上午,除了消毒工作外還應當重視滅蟲工作,豬舍內蟲源不僅會導致斷奶仔豬寄生蟲病,而且其還是病毒以及細菌的載體,因此在消毒的同時還應當使用殺蟲劑等進行除蟲。此外,若養殖場內有鼠類出沒,養殖人員還應當展開滅鼠工作。
在斷奶仔豬轉群時,需為其營造一個與產房相似的環境。斷奶仔豬剛進入保育舍時,需保證保育舍內溫度與產房一致,或比產房高1~2 ℃。若圈舍內具備鋪板,其舍內溫度為25~26 ℃較為適宜;若采取網上飼養方式,舍內溫度27~28 ℃較為適宜;若采取水泥地面飼養,除要求舍內溫度高一些外,還需考慮其地面是否潮濕,可將墊料鋪設于地面;在保育舍內維持產房內光照程序,首先維持保育舍內全天光照,防止仔豬出現夜間不采食現象。
待轉群后,仍然為保育豬喂食轉群前飼料,防止發生應激反應。為豬群提供與舍溫接近的飲水,可將適量抗應激藥物添加于飲水中,以減少應激反應。在轉群后,還需對豬群精神狀況、采食量、糞便情況等動態密切觀察,一旦發現問題立即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此外,由于斷奶仔豬的自身免疫能力較低,因此還應當防止其他因素對仔豬造成的應激刺激:首先,養殖人員在進行仔豬轉群時要盡量保持安靜,以此降低聲音對仔豬造成的刺激;其次,在仔豬轉群后的衛生清理過程中也要保持安靜;再次,若在秋冬季節進行轉群,一方面要確保豬舍內的保溫工作,同時也要對豬舍勤通風,但是在秋冬季節管理過程既要確保豬舍內空氣的流通,還要防止由于突然通風,冷空氣進入對仔豬造成的刺激。此外,在夏季還要做好防暑降溫以及防蚊蟲叮咬等工作;最后,為了避免斷奶仔豬由于轉群而對免疫力造成的影響,養殖人員可以在飼料或者飲用水中添加維生素、電解質以及預防類的藥物等等。
養殖人員需要科學管理轉群后斷奶仔豬的飼料,通過科學搭配喂養飼料不僅能夠降低來自于飼料方面的應激刺激,而且還能夠促進仔豬的茁壯生長,剛轉群后的仔豬抗疫病能力較差,且腸胃消化系統尚處于發展過程中,雖然仔豬的消化能力較差,但是吸收能力較強,因此轉群后還應當通過飼料管理防止仔豬積食腹瀉。養殖人員所使用的飼料中蛋白質的含量不宜過高,以15%左右為宜,尤其是在仔豬轉群后的應激期時應當嚴格控制飼料的蛋白質含量,養殖人員可以適當地提升飼料中纖維素的含量,該物質能夠有效地促進仔豬消化系統的蠕動,減緩仔豬的腸胃負擔,因此能夠解決仔豬由于飼料而導致的腹瀉拉稀等等。通常情況下轉群后仔豬飼料的麩皮等成分應當占據整個結構的8%左右。斷奶仔豬轉群后的3 d之內飼料量應當控制在原定飼料量的50%~70%左右,待仔豬群轉群4 d后開始恢復正常的飼喂量。
在保育轉育肥中,常因溫度不適宜而導致豬群生長速度受到影響,最終提高料肉比,同時易導致豬群患病。在新的豬群重新建立后,常因相互斗爭而導致豬只受傷,嚴重時甚至會引發死亡。
在保育轉育肥中,也需對豬群質量嚴格把控,盡可能保證全進全出。在分群時,保證同一豬群大小相近、體重及體質一致,防止出現以大欺小、以強欺弱的問題,避免育肥過程中部分體弱豬無法搶到飼料。
在環境方面,需做好溫度控制工作。在保育轉育肥中,尤其在氣溫較低的季節,常因溫度低于豬群承受下限而導致豬群轉群應激的加劇。在育肥舍內飼養中,其地面主要為水泥地,同時地面較為潮濕,導致其舍內溫度不高,此時處于大幅度降溫時期,若仔豬處于應激狀態同時其抵抗力不佳,很難承受。基于此,在保育轉育肥中,需對溫度問題高度重視,針對性的采取有效措施以提升舍內溫度,亦可將躺臥區溫度適當提升,以減少因溫度變化而導致的豬群傷害。
保育豬轉育肥后,還需對定位問題綜合考慮。具體而言,主要是料定位,即將適量飼料施撒于豬只預定躺臥區域;將贓物置于豬群應排泄區域,以引導豬只在指定地點排泄;在夜間哄起躺臥于錯誤地點的豬,將其趕至正確位置,直至其安穩睡好;剛轉入育肥舍的仔豬偏愛于避風位置躺臥,因此可做好墻角設計工作,若需要豬躺臥于靠近門的位置,可將一塊木板堵于門口,方便豬只自動躺臥。
在規模化豬場內,配種后轉群常被人們所忽視。在實際生產中,對配種后母豬轉群尤為重要,這是由于轉群一方面會產生應激,另一方面還會導致混群后母豬間相互斗爭,導致母豬體溫升高,影響其胚胎的成活率。
母豬配種后前3日、9~13日以及22~30日其最為敏感,這是由于上述三個時期受精卵較為脆弱,因而需避開這三個時間段轉群。可在母豬發情配種后立即將其轉走,以幫助胚胎成活;亦可在配種1個月后為母豬轉群,以避開敏感期,提升胚胎成活率。在此過程中需注意,嚴禁在配種后1個月內轉群,以防胚胎死亡。
在妊娠母豬轉入產房中時,若其上床時操作失誤,常增加生產過程中死胎數量,這是由于妊娠期母豬本身活動量較少,在轉群中需長距離運動,導致妊娠母豬受到應激。若方法不適宜,追趕母豬或者鞭打母豬,常傷害胎兒,導致母豬出現流產或者早產現象,增加死胎數量。若母豬拒絕上床而強制其上床,常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因此需要對妊娠母豬轉群上床加強重視。
若初產母豬不愿上床,禁止強制其上床,可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上床臺。同時,即將分娩母豬其肚子較大,活動極為不方便,若地面光滑常出現滑倒現象,可將適量沙土施撒于地面或者鋪設防滑墊,此外養殖人員還要清除豬舍中裸露的鐵絲以及木刺等等,通過做好豬舍環境保障能夠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損傷。
在某些養殖場內會出現轉群后豬體重迅速下降甚至死亡的現象,而養殖人員通常會將此原因歸結為轉群豬的應激反應,其在發生應激后身體免疫機能迅速下降,并由于病原體侵入而誘發疾病,但是養殖人員卻忽視了其他幾類元素:首先,轉群豬耗能也是引發病變的重要原因,規模化養殖場內養殖區域較大,在轉群過程中若缺少轉群車,則轉群豬只能通過行走或者奔跑完成,某些豬長期圈養在豬舍內而缺乏劇烈運動,豬在亂跑或者人為驅趕以后機體會消耗大量的能量,從而使得身體各系統的消耗增大,此種現象會引起轉群豬暫時性的系統衰弱,此外,豬機體的自身恢復能力要弱于人類,如豬劇烈運動可能會出現低燒以及降低血液循環的現象,這也是自身機體免疫能力降低的重要原因。除了身體機能消耗外,缺氧也是導致豬生長緩慢的重要原因,轉群豬在經過劇烈運動后會使得機體的需氧量極大提升,但是由于肺功能受限,在缺氧狀態下豬體內會產生大量的乳糖,最終使得豬的肌肉等組織酸疼,較為嚴重的豬會短時間喪失站立功能,因此其飲水量以及進食量也會相應地下降。
基于此,養殖人員在轉群過程中為了降低轉群豬機體的消耗,可以考慮使用車輛進行轉群運輸,且在轉群前一周左右可以在飼料或者飲用水中添加黃芪多糖以及維生素等物質,這不僅能夠有效降低轉群過程中轉群豬機體能量的消耗,而且還能夠有效防止由于應激刺激而導致的免疫力降低等問題。此外,在轉群3 d內轉群豬不得注射任何疫苗,且弱豬以及病豬盡量不轉群,在轉群前養殖人員還需要做好新豬舍的衛生管理工作,及時清除豬舍中的污染物,并進行徹底消毒,此外養殖人員還應當從多個方面考慮降低轉群后豬群的應激反應,這對于保障轉群后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