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明
遼寧省營口市鲅魚圈區農業農村綜合發展中心,遼寧營口 115007
非洲豬瘟是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動物傳染病。該病發病急、死亡率高。患病豬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皮膚發紺,腎臟、胃腸道黏膜出血等,對我國養豬業危害嚴重。目前,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將其列為法定報告動物疫病,我國農業農村部也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近年來,我國基層畜牧獸醫站發展迅速,從業人員水平不斷提高,科學化管理可有效預防非洲豬瘟的發生。本文主要介紹非洲豬瘟的流行病學,并對基層畜牧獸醫站防控對策進行探討,具體內容如下。
造成非洲豬瘟的病原體是非洲豬瘟病毒。非洲豬瘟病毒是一種DNA病毒,該病毒具有囊膜,直徑在175~200 nm之間,且有20面體對稱。非洲豬瘟病毒目前只有一個血清型,但是有較多的基因型。非洲豬瘟病毒主要以感染野豬、家豬為主。該病是一種急性的出血性傳染病。病毒主要寄生在豬科動物和軟蜱科節肢動物上。非洲豬瘟病毒在自然條件下可長時間存活,對外界的抵抗能力較強,在病死豬中可存活半年以上。另外,低溫環境下也可長時間存活,因此在冷鮮肉以及腌制的豬肉產品中存在時間較長。但是豬瘟病毒對于高溫、強酸、強堿以及干燥的環境較為敏感。高溫情況下短時間內可快速失活,因此對于豬瘟病毒的殺滅通常可采用去污劑、堿類等[1]。
自1921年非洲豬瘟在肯尼亞首次報道后,就一直在非洲國家流行。2007年非洲豬瘟在全球多個國家內暴發、擴散。2017年俄羅斯地區出現非洲豬瘟病情,距離我國較近。2018年我國確診首例非洲豬瘟疫情。隨后在我國內蒙古、黑龍江、安徽、遼寧等地發現多處疫情。直至2020年,重慶等地仍出現非洲豬瘟疫情,給我國養豬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非洲豬瘟的傳播方式主要分為外地引種和病原體傳播兩大類。非洲豬瘟通過接觸被污染的物品或者被昆蟲叮咬所感染、傳播。由于該病原體可在空氣內進行傳播,因此健康豬群在接觸被污染的車輛、器具、飼料等也會出現間接傳播。另外,蚊蟲等也可以通過叮咬的形式傳播非洲豬瘟。除此之外,引種也可導致非洲豬瘟的傳播。引種過程中,養殖人員未采取相應的隔離措施和疾病檢疫措施,從而導致部分感染非洲豬瘟的病豬進入養殖場內,進而造成疾病大規模傳播。
患非洲豬瘟的病豬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急性型、最急型、亞急性型、慢性型四類。具體臨床癥狀如下。
最急型和急性型的臨床癥狀較為嚴重?;荚擃愋偷牟∝i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呼吸困難、皮膚變紅或變藍、無法進食,部分病豬還會出現嘔吐和腹瀉的癥狀,糞便中也會攜帶血液。同時,病豬體溫還會升高至42 ℃以上,嚴重的會在24 h內出現急性死亡。另外,部分病豬在患病前期無任何癥狀,但會出現突然死亡現象。該類型的非洲豬瘟死亡率和發病率高達100%[2]。
亞急性型非洲豬瘟癥狀較輕。病豬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食欲下降、進食困難,并伴有嚴重的出血和水腫癥狀,皮膚腫脹。該類型的病豬會在1~3周內出現死亡,死亡率高達70%左右,較最急型和急性型低。對于沒有死亡的病豬可在3周左右痊愈,但體內存留非洲豬瘟病毒,具有一定的傳染性。
慢性型非洲豬瘟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病豬耳朵、腹部、腿出現不同程度的皮膚壞死現象。另外,病豬的皮膚會伴有突起、紅斑等癥狀。該類型的病豬皮膚通常不會出現出血,但若未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會變成非洲豬瘟病毒的攜帶者,對健康豬群具有一定的感染性。
基層畜牧站對非洲豬瘟防控力度不足,缺乏科學的防疫理念,因此對非洲豬瘟的防控不到位。防疫過程中只管注射疫苗,忽略對豬機體各項指標的檢測,從而導致疫病突然發生。另外,基層畜牧站缺乏先進的防疫技術和設備,從而導致疫病檢測效果不準確,無法及時發現病因,從而導致豬瘟疫情擴散。因此,為了有效提高基層畜牧站對非洲豬瘟的防控效果,基層畜牧獸醫站應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非洲豬瘟疫情暴發后基層畜牧獸醫站應對其管轄區域進行詳細的排查。通過詳細了解生豬來源及其健康狀況,制定相應的防控措施。另外,可通過召開區域會議對各養殖場發放防控告知書,協助養殖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鶎有竽莲F醫站的工作人員應做好相應的宣傳工作。一旦有不明原因造成生豬死亡的現象,需第一時間上報相關部門,并進行無公害化處理,避免疾病的大規模傳播。
基層畜牧獸醫站應對疫情的防控工作實行責任制,采用一對一監管方式開展疫情的防控工作。通過做好監督工作,保證養殖戶消毒、殺菌工作及時開展。另外,要禁止養殖戶給生豬飼喂過期的飼料等,從而降低疫情的發生。同時還可加強對養殖戶飼養管理工作的指導,從而提升豬群的整體抵抗力,減少非洲豬瘟的發生概率。
基層畜牧獸醫站具有監督檢查的責任,通過有效的防控手段,切斷病毒傳染源,避免疫情的擴散。另外,還應根據國家相應的法律法規制定相應的監管計劃。通過做好對車輛、人員的監管工作,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疫情區域內應禁止調運生豬,一旦出現違規現象應立即進行嚴厲的處罰。
基層畜牧獸醫站還應做好產地檢疫及屠宰檢疫工作。在開展檢疫工作前應制定嚴格的檢疫流程,確保檢疫工作規范化。檢疫過程中一旦出現違規現象,應立即進行嚴厲的處罰。對于沒有經過正規檢疫的豬群,應禁止出具檢疫合格證明。一旦發現相關人員違規出證,應進行嚴肅的處理。檢疫過程中一旦發現疑似患病的生豬要在第一時間進行有效的隔離和診斷,一旦確診后應進行無公害化處理,減少疾病傳播的概率[3]。
基層畜牧獸醫站應做好非洲豬瘟防控知識的宣傳工作,使養殖戶充分了解和意識到非洲豬瘟的危害性以及防控的重要性,幫助其樹立正確的防控觀念,從而提高養殖戶對防控工作的配合度,保證防控工作的順利進行,進而降低非洲豬瘟的發病概率。另外,防疫人員應定期報告管轄區域內生豬的健康狀況,及時更新疫情信息,避免造成養殖戶的過度恐慌。
防疫人員防疫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非洲豬瘟防控工作的效果,因此畜牧獸醫站應做好防疫人員的培訓工作,從而整體提升防疫質量。
蚊蟲、蜱蟲是非洲豬瘟的主要傳播媒介,因此養殖戶做好定期的滅蟲工作也可有效降低非洲豬瘟的發生。
基層畜牧獸醫站一旦發現疫情,應立即采取行動,及時對病豬做出相應的處理,防止疫情的繼續擴散。對已經出現疫情的區域應加強隔離和監視,禁止生豬進行調運,同時還應派遣相關的人員進行嚴格的監督、封鎖及撲殺,進而將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降至最低。另外,相應的人員還應及時上報疫情,不得隱瞞疫情。
綜上所述,非洲豬瘟是一種對豬有嚴重影響的急性傳染疾病。為提高非洲豬瘟防控效果,養殖人員在養殖過程中應采取正確的飼養方式,嚴格按照管理措施管控車輛及人員,及時消毒殺菌、滅蟲、接種疫苗,從而降低疾病的發生?;鶎有竽莲F醫站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幫助養殖戶及時樹立正確的防控理念。加大疾病防控宣傳工作,加強全面排查,從而有效降低非洲豬瘟的發生及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