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文舉
江蘇省睢寧縣王集鎮綜合服務中心,江蘇睢寧 221211
豬流行性腹瀉是一種以嘔吐及腹瀉為主要表現的傳染性疾病,多在冬季發生,其病原是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自1981年英國首次將這種病報道出來,后傳入到全球其他國家,并且于1990年在我國開始流行。當前,這種疾病依舊在生豬養殖業中頻繁出現,影響到正常的生產,并且該病毒的傳染速度較快,一旦沒有及時開展隔離和治療工作,將對該區域的生豬養殖業造成嚴重的威脅,并且影響到正常的生產生活,給社會穩定帶來影響。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是一種冠狀病毒,其直徑僅有130 nm,并且長有囊膜和纖突。該病毒對于乙醇等消毒藥劑的整體感知力較強,只有一個血清型。1982年的時候,我國解放軍獸醫大學的專家第一次培養出了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是在豬腸道單層細胞中開展培養工作的,此后又有專家將該病毒轉入到Vero細胞中,并且也成功培養出了,而我國的相關研究也正是由此展開的。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是一種能夠對不同品種、不同年齡以及不同地區的生豬產生影響的病毒,其主要的發病依托部位在生豬的消化道,也能夠在呼吸道或者是通過肌肉接種的方式傳播擴散。該病一般情況下會在冬季較為寒冷時集中出現,并且仔豬的發病率要高于成年豬的發病率,其次是母豬或者是育肥期的豬發病率較高,而正處于哺乳期的仔豬一旦患有該病就可能轉化為頑固性的腹瀉癥狀[1]。
豬流行性腹瀉有一個星期的潛伏期,并且病癥會隨著年齡的不同而展現出不同的情況,年齡越大的生豬其癥狀表現的越輕。患病的生豬主要表現出精神不佳、無食欲或者是食欲消減,排泄物主要為稀釋癥狀且顏色與正常不同,并且其排泄物的氣味過于難聞。新生仔豬一旦患病就有可能在3 d左右因為腹瀉脫水而身亡,通過觀察可以看出已經死亡的仔豬之前的嘔吐物以及排泄物中會出現大量的凝乳塊。隨著年齡逐漸上升,日齡稍大的仔豬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是會有體溫不正常的情況,主要是溫度變高的癥狀,排泄物的顏色也會與正常的生豬相比有些不同,但是隨著病程時間加長,仔豬的體溫反而會逐漸趨向于正常。成年豬在患病之后則是很少出現較為嚴重的病癥,即使出現病癥也會在治療之后快速恢復。此外,通過實驗室解剖病死的生豬,可以在其小腸內發現異樣,主要表現為體液多、水樣排泄物、淋巴結病化且腸系膜腫脹,甚至在內臟當中也會出現一定的病變,主要是在脾臟、腎臟以及支氣管中出現異樣[2]。
豬流行性腹瀉的基礎病癥和豬傳染性腸胃炎以及豬輪狀病毒性腹瀉過于相似,而這就導致部分養殖戶或者是獸醫在診斷的時候出現誤診,而之后的治療措施就自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導致病情加重同時影響到了正常的治療程序。因此,養殖戶或者是獸醫不能直接依照往常的經驗開展疾病診斷,而是盡可能使用實驗室診斷才能夠確定下一步的相關工作。實驗室診斷主要采用病毒分離培養、病毒中和實驗以及免疫電鏡等辦法,還有Elisa,這種方法是較為便捷且實效性強的方法,有著較高的敏感性,是臨床診斷工作中常用的辦法,而豬流行性腹瀉也可以使用這種方法診斷。
首先,不同階段的生豬在患有豬流行性腹瀉之后的表現也會有所不同,而治療的辦法也會有所不同。一般情況下會首先做好強心補液以及防止脫水的工作,尤其是仔豬,需要通過補充葡萄糖水以及生理鹽水方法防止脫水,同時每天使用抗腹瀉急救包,按照每頭仔豬2~4 g的劑量使用,并且結合口服人工乳防止仔豬出現饑餓情況。其次,針對仔豬的治療還可以從康復母豬身上提取血清并且加熱后混合恩諾沙星給仔豬服用,每日兩次,2 mL/頭。對于抵抗力稍強的患病生豬也可以使用饑餓療法,及在生豬出現腹瀉病況之后的2~3 d內進行患病生豬的飼料喂食工作,但是要確保患病生豬攝入了適量的淡鹽水以及護康酸,為其及時提供能量,而在饑餓療法實施的這段時間中患病生豬可以將身體內的病毒以及代謝產物排出,并且進一步縮短腹瀉的次數和時間,以此減輕患病生豬的腸道壓力,并且盡快恢復胃腸正常運作功能,恢復健康。再者,中藥也能夠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在生豬沒有患病之前就可以在飼料中添加一些具有增強免疫力作用的中草藥,而在生豬患病之后則是需要調整為相對應的治療方案,例如使用復方術芩提取液或大黃的提取物治療,也可以使用明礬紅糖治療辦法,將8~10 g的明礬通過容器加熱為液態后加入30 g的紅糖,攪拌之后立即取出并且放涼后將混合物揉成黃豆大小的團狀物,每份0.5 g,患病生豬用藥按照0.2 g/kg,每天3次,連用3~5 d。除此之外,中藥療法有使用烏梅散的方法,即將黃連,黃芩、板藍根、陳皮、六神曲、車前子、訶子,配以甘草調和諸藥,再以烏梅為藥引開展治療工作,對于生豬腹瀉癥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首先,養殖場內的通風工作要做好,尤其是在冬季,要在保持養殖場內的溫度正常情況下確保室內的空氣流通,并且做好定期消毒以及排泄物處理工作,可以使用燒堿等不同的消毒產品開展工作,對于進入養殖場的車輛以及人員都要做好登記消毒工作,以減少病菌滋生及傳播的概率。其次,對于臨產期和哺乳期的母豬都要做好營養供給工作,并且對其乳頭做好清潔和消毒工作,防止其乳頭帶病感染仔豬。再者,對于養殖場內的飼料以及飲水要做好檢查工作,確保其沒有受到污染,同時定期查看飼料存儲區域是否有受到污染,及時處理已經霉變或者是變質的飼料,切勿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而大量囤積沒有保證的廠商生產的飼料,對于剛剛斷奶的仔豬要堅持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進行喂養。此外,因為豬流行性腹瀉的特效藥還沒有在市面上出現,所以養殖場主要針對豬流行性腹瀉開展防治工作,引進生豬的時候需要檢查好生豬是否攜帶病因并且隔離一段時間之后才可以混養,同時日常管理中可以在飼料或者飲水中添加部分營養物質,提高豬群的整體免疫力,而一旦出現了該病,要及時做好隔離工作,并且早發現、早治療,盡量縮短病程,并且將病豬每日的情況記錄下來及時上報給當地的動物防疫中心[3]。
養殖戶要積極配合當地的動物防疫中心開展生豬免疫工作,尤其是對于母豬和仔豬制定的科學合理免疫程序要嚴格進行,而集中了相關疫苗的母豬初乳中含有抗體,通過哺乳方式直接傳導給仔豬,加強仔豬的抵抗力。同時,當前病毒性傳染病會有交叉感染的可能性,所以在針對豬流行性腹瀉開展免疫工作同時,也需要開展聯合疫苗接種,養殖場可以在防疫人員或者是獸醫的指導下開展相關工作。還有母豬反飼法,這是一種對經過人工感染病毒之后的母豬能夠在15 d天之后產生抗體和乳汁免疫力,并且將這部分免疫力傳遞給正處于哺乳期仔豬的辦法,但是注意反飼法有一定的風險性,一旦處理不好就可能導致病毒進一步擴散,不只是對于仔豬的生命健康存在威脅,對于養殖場內其它的生豬也會出現威脅,盡量不要使用或者迫不得已使用的時候需要有專門的獸醫指導開展相關工作,養殖戶個人切勿盲目使用這種免疫方法阻隔豬流行性腹瀉的出現。而為了減少注射疫苗之后的應激反應,養殖管理人員要嚴格重視仔豬的斷奶、分群相關工作,并且在夏季做好防暑降溫、冬季做好保暖防寒,一旦出現應激反應也需要及時和當地的動物防疫中心取得聯系,在有專人指導下開展相關工作,切勿依照傳統養殖經驗盲目應對[4]。
綜上所述,不科學的管理、不合理的飼養都極有可能造成豬群中出現豬流行性腹瀉。對此,養殖管理人員需要積極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做好日常消毒工作以及飼料管理工作,為豬群提供舒適、安全、健康的生長場所,同時做好免疫接種工作,提高豬群的滋生免疫力。而一旦出現了該病癥也不用驚慌,第一時間做好隔離工作并且為之后的治療環節奠定基礎,最大程度上控制疫病的傳播,并減少經濟損失,為當地的生豬養殖業發展以及消費者的食品健康安全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