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紅
吉林省遼源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吉林遼源 136200
小鵝瘟是雛鵝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病鵝表現精神委頓、食欲不振、排黃白或黃綠色的水便,出現不明原因的死亡等癥狀,一般出殼3~5 d可以發生,可以蔓延全群,傳播快,死亡率高。20日齡的鵝發病率較低,一月齡以上的鵝極少發病,年齡越小死亡率越高,年齡越大死亡率越低,該病分為最急性、急性和亞急性。
解剖見腸黏膜出現充血、出血等敗血癥的癥狀,小腸里有大量滲出物,形成帶狀假膜,有呈管狀物的栓塞堵住雛鵝小腸后段。
在種鵝產前一個月左右,連續用兩次小鵝瘟疫苗,要是種蛋中含有母原抗體,會使雛鵝產生被動免疫。如果種鵝沒有注射小鵝瘟疫苗,對出生的小鵝要立即注射弱毒苗;種鵝產蛋前已經接種小鵝瘟疫苗的,可根據當地疫情情況,酌情注射弱毒苗,同時,病鵝和同群鵝要用高免的抗小鵝瘟血清進行防控,此病主要以預防為主。各種抗菌藥物對本病均無治療作用,只有抗小鵝瘟高免血清或卵黃抗體才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每只l mL,對早期病效果較好,晚期重病效果差。
主要發生于雛鵝,大多因氣溫突然變化,飼養管理不善,小鵝受寒而導致該病。病鵝精神不好、食欲不振、擁擠成堆,鼻涕粘羽、搖頭晃腦,羽毛蓬亂、污濕,病程一般3~5 d。
對病死雛鵝剖檢可見,上呼吸道有呈半透明滲出物,皮下、肌肉出血,肺部充血,心外膜有出血,肝、脾、腎有淤血和腫大,有灰黃色壞死點。
雛鵝剛出生后,體溫調節能力差,不僅怕冷還怕熱,必需科學飼養做好保溫工作,特別是第1、2周關鍵期,必需實行人工保溫,可采用紅外線保溫燈保溫法,改善飼養管理條件,切記不能忽冷忽熱。可以注射滅活苗進行預防治療,給病鵝肌注青霉素,也可口服磺胺嘧啶片,同時注意保暖。
此病系由禽巴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急性型病鵝閉目呆立、精神萎靡、飲水增多、食欲廢絕,消瘦拉稀、有關節炎癥狀,體溫高達41~43 ℃,發病2~3 d死亡。
解剖可見病鵝心外膜、心冠處有出血點,腸道有出血、充血。
發病前做好防范工作,進行全面消毒,發病后應及時治療,可用青霉素和鏈霉素合劑肌注3~4 d,每天2次,并在飼料中加入0.02%的復方新諾明,即可控制本病,每天2次可控制該病。
急性球蟲病多發于2~3周齡雛鵝,病鵝精神萎靡,食欲減弱或廢絕,閉眼昏睡、翅膀下垂,泄殖腔周圍羽毛被糞便污染,出現腹瀉、排血便或灰白色稀便,發病后體重逐漸減輕,站立不穩,羽毛蓬亂,生長發育受阻,嚴重的出現脫水,雛鵝多在病發后3~4 d內死亡。
病死雛鵝皮膚干燥、形體瘦弱,病死鵝小腸中段、十二指腸黏膜腫脹,有出血點或出血斑,腸內容物有淡黃色或紫紅色黏液,腎臟淤血,胃部腫脹、有出血點,腸壁增厚,有黏膜出血。
加強雛鵝的飼養管理,保持鵝舍內清潔衛生,勤換墊料,勤打掃勤消毒,保持鵝舍內干燥、通風、不悶熱,此外還要降低飼養密度,結合病原選擇對應方案進行控制,加強雛鵝管理。
鵝曲霉菌病多發于幼鵝,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發病的雛鵝食欲減退,翅膀下垂,羽毛松弛混亂,腹瀉,呼吸困難、急促,病鵝頭頸伸直,張口呼吸,出現甩頭、甩鼻、打噴嚏等癥狀。
剖檢病鵝可見肺部和氣囊廣泛性炎癥和小結節,肺部組織變硬里邊出現許多結節,結節呈黃白色、淡黃色或灰白色,觸碰柔軟富有彈性,切開之后里邊呈干酪樣,鼻腔、喉頭出血、充血。
對鵝舍進行全面消毒、清理打掃,合理通風,用制霉菌素拌料喂食,每公斤飼料加制霉菌素1片(每片50萬U),保護環境衛生和干燥,墊料要選擇不易發霉的材料,禁用發霉變質飼料喂飼雛鵝,及時隔離病鵝。
大腸桿菌病是在鵝機體抵抗力降低時易發此病,糞便污染是主要傳播的方式,空氣干燥、鵝舍內塵埃濃度升高,大腸桿菌通過呼吸和消化道感染雛鵝。此外,污染的種蛋也是傳播大腸桿菌病的途徑,帶菌母鵝產蛋時,由大腸桿菌性輸卵管炎引起的卵泡污染,產蛋時被糞便污染外殼,在孵化期間,大腸桿菌通過氣孔進入卵內感染。帶病雛鵝主要表現為精神沉郁、鵝體瘦小、少食或不食,腹部大,肚臍及其周圍皮膚紅腫、發炎,排白色稀便。
解剖見頭部水腫,肝、腎、脾有出血,肝臟腫大,呈黃色,可見淡黃色壞死灶,肝包膜略有增厚。
做好種蛋和孵化器具的熏蒸消毒,嚴防大腸桿菌侵入。感染后可以使用藥物防治,鏈霉素、慶大霉素等療效較好,以免疫預防為主,用滅活菌苗在鵝群2月齡、4月齡時各注射一次,可控制發病。
鵝寄生蟲病會危害鵝的生長,鵝寄生蟲病多發生于小鵝,相比來說,成鵝發病率會相對很少,要及時發現及早治療,避免時間長感染其它健康鵝群,擴散疫情。因此應盡快找到病因,進行對癥治療,如果平時加強預防,則可有效減少此病的發生概率。對于寄生蟲病,關鍵在于防,平時做好養殖管理,搞好清潔衛生,成鵝與雛鵝分開飼養,散養鵝要保持場地干燥清潔,減少與糞便接觸,飼養場地保持清潔干燥,在高發季節根據鵝群情況進行定期驅蟲,就能夠有效防止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