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寅生
黑龍江省饒河縣畜牧服務中心,黑龍江饒河 155700
新城疫又稱雞瘟或亞洲雞瘟,病原是新城疫病毒,能引起雞群突然發病以及死亡,本病以春秋兩季發病率居多?,F國內雞場均已定期進行疫苗免疫,但仍有免疫失敗致雞群零星發病,死亡率和病死率受病毒毒力影響,差別很大。疫苗免疫雖然能控制雞群發生大流行,但不能完全根除病毒,所以本病在大部分雞場中長期存在[1]。大腸桿菌在我國大部分雞場普遍存在,屬于條件性致病菌,當外界平衡被打亂時容易誘發。據不完全統計,各地雞群每年均有因出現新城疫后繼發大腸桿菌病情況發生,從而引起雞群大批量死亡現象,這種由病毒性感染繼發細菌性感染,雞群的康復率較低致死率更高,新城疫和大腸桿菌的混合感染危害性較強,是當今養禽業主要的傳染病之一。在科學飼養、飲食管理和環境管理基礎上,無論是新老養雞戶,還是相關技術人員,都要對飼養雞群加以重視,掌握最基本的臨床鑒別能力。當雞群出現食欲下降、精神欠佳、體溫升高等早期癥狀時,能夠做到早發現,及時確診和對癥治療,避免雞群病情加重,危及全群甚至全場其它雞群健康,造成疫病的流行和蔓延傳播,徹底從源頭上避免此類情況發生。
雞新城疫繼發大腸桿菌病通常有2~15 d的潛伏期,平均發病前的潛伏期以5~6 d居多,發病早晚與癥狀的輕重程度、病毒毒性、日齡、免疫能力、感染途徑、并發癥程度、養殖環境、應激反應等因素息息相關。本病高發于青年雞和產蛋雞,多與營養不良、食用霉變飼料、免疫保護過期、養殖管理不規范等問題有關。發病初期,病雞出現精神欠佳、食欲下降、體溫升高等癥狀,中期精神萎靡、呆立嗜睡、伴隨呼吸道癥狀,出現伸頸喘粗氣、咳嗽流鼻涕、眼瞼及面部腫脹,病雞還會發出咕咕的呻吟聲。雞嗉囊內被酸臭液體摻雜氣體充滿,拉黃綠(白)色稀便,體態日漸消瘦、毛皮干燥且松亂無光澤。病死雞雞冠和肉髯顏色為稍微帶紅的黑色,發紺明顯,產蛋雞的產蛋量明顯下降并很快絕產,且多產蛋殼較軟的羸弱蛋,孵化率明顯下降或者無法孵化[2]。
解剖病死雞尸體,可明顯發現各組織器官的病理變化,大部分器官皆有出血情況,自上而下解剖,可發現雞喉部位內的喉頭和氣管黏膜有充血或者出血現象,積存大量的帶血絲惡臭黏液,心臟和肝臟表面出現纖維化可剝離偽膜,心冠處脂肪內有輕微出血點,有嚴重心臟橫紋肌壞死和心包膜增厚,白色的炎性分泌物覆蓋于心臟表面,肝臟、腎臟、脾胃等臟器明顯腫大,且大部分具有白色炎性分泌物,覆蓋于臟器表面。氣囊壁增厚,充滿酸臭渾濁的黃(綠)色積液,脾臟顏色暗紅易碎,肺臟壞死灶明顯顏色發黑,十二指腸、盲腸等腸道整體出血嚴重,直腸彌漫性病變,腸壁變薄且有白(綠)色黏液,盲腸扁桃體水腫,腹腔被大量的積液和黃白色膠凍樣滲出物填滿,部分病死雞后腿肌肉有局灶性出血點,腎臟腫大淤血嚴重[3]。
采集病死雞的氣管或者支氣管等雞體組織的炎性分泌物,在無菌實驗室內進行病毒樣品分離,先將分泌物研磨成均勻的乳劑,加入滅菌生理鹽水制成20%的懸浮溶液,用慶大霉素抗生素除菌。然后在4 ℃環境下靜置2 h做離心沉淀,沉淀完成后去上清液接種到雞胚中,自雞胚尿囊腔接種,選擇9~10日齡雞胚作為實驗材料,接種完成后將雞胚靜置培養于37 ℃的環境中。以恒溫箱持續培養并觀察,一般2~3 d后可得出實驗結果,典型死亡的雞胚中可發現胚體和尿囊膜充(出)血,取尿囊中的液體進行HA試驗(紅細胞凝集試驗),試驗結果為陽性,將病毒與紅細胞凝集試驗,結果為陽性,用新城疫血清進行血凝抑制試驗,可發現分離出的病毒能夠被血清抑制,綜合HA、血凝、血凝抑制試驗結果,則可作為本病確診依據。
首先采集病雞心、肝、脾、腎等器官組織,接種在肉湯培養基里,在37 ℃恒溫環境中培養18~24 h后,在瓊脂和麥康凱培養基里分別劃線分離二次培養,可發現瓊脂培養基上菌落隆起明顯,直徑長達2~3 mm,顏色為灰白色,形態光滑濕潤,麥康凱培養基上菌落則為粉紅色。其次進行涂片鏡檢,挑出單個菌落移至載玻片上固定,以革蘭氏染色在顯微鏡下鏡檢,觀察菌落顏色和形狀以鑒別細菌,鏡檢結果為革蘭氏陰性小桿菌,為兩端鈍圓無芽胞無莢膜,大部分情況下呈單一分散狀。最后進行葡萄糖發酵實驗、VP反應和MR甲基紅實驗、吲哚實驗等生化實驗,以葡萄糖發酵實驗為例,將純培養物分別接種于葡萄糖、乳糖、麥芽糖、甘糖、蔗糖、山梨醇、棉子糖等發酵試管中,在37 ℃恒溫環境中培養48 h后,均會產生氣體和酸性,生成靛基質和不發酵蔗糖等,未分解出尿酸和未產生硫化氫化合物,MR實驗結果為陽性,VP反應實驗結果為陰性,符合大腸桿菌生化特性。結合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實驗室診斷的綜合判定,可確診為雞新城疫繼發大腸桿菌病。
疫苗是預防本病的有效措施,還需科學接種,以保障疫苗可以起到有效的預防效果。疫苗的接種情況根據雞發病程度、雞體免疫狀態等情況的不同,接種劑量和種類也有所差異,只有定期和針對性科學接種,才能避免接種失效或者引發不良反應的現象發生[4]。例如:急性新城疫病應立即啟動緊急疫苗接種,50日齡以上的雞接種Ⅰ系疫苗,采取頸部皮下接種的方法,對一例雞進行1羽份劑量的疫苗接種;50日齡以下的一例雞接種Ⅳ系疫苗,加大劑量為2倍量,以點眼滴鼻的方式進行疫苗接種;慢性病患雞和免疫抑制患雞等特殊雞體狀況一例雞,不適宜緊急接種Ⅰ系疫苗,以免疫苗過敏引發雞群大批死亡,為養雞戶帶來嚴重經濟損失。病雞可適量服用提高免疫力的轉移因子,結合科學規范的疫苗接種,共同起到預防性和治療性效果。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疫苗要在規定環境下運輸、保存等,以避免疫苗因環境或者保質期等發生變質問題,保障接種效果,目前疫苗種類齊全,基本上可實現雞群的群體免疫。
藥物治療是本病最直接有效的治療辦法,聯合其他預防性措施,可起到很好的診治效果,在科學規范的藥物治療下,本病的康復率可達80%以上,由于本病具有流行性傳播和傳染性特點,因此藥物治療還需和養雞場消毒清潔同時進行。先需進行藥敏試驗,以科學用藥增強療效,可使用高效抗病毒藥物配合抗生素藥物治療,將藥液混入雞飼料中或者飲用水中,連續服用7 d,與此同時為病雞補充0.1%電解多維、0.03%維生素C、5%葡萄糖等營養物質,通過加入飲用水中使雞服下,同時連服7 d,起到能量補充的作用,減少雞體應激反應,增加雞體免疫力,幫助腸道黏膜恢復健康,避免因持續排稀便,造成雞體電解質紊亂和脫水的嚴重后果。在日常養雞場管理時,應打掃好環境衛生,并定期消毒,堅持以碘液進行全面消毒,以防止環境滋生病菌或者促進本病的流行性傳播,病死雞要進行深埋、焚燒等無公害集中處理,以避免尸體傳播本病。
首先應加強飼養管理,科學調配日糧營養結構,滿足雞營養需求的同時,提高雞體免疫力,嚴格監管飼料質量,避免雞使用霉變飼料而感染本病。清理好環境衛生,每日將養雞場內的糞便、垃圾、雜質等清理干凈,營造溫濕度適中、通風狀態良好、養殖密度適宜的養殖環境,確保雞群能夠在干凈衛生的環境下茁壯成長。其次注重養殖場消毒,特別是在本病的流行性蔓延時期,要加大消毒頻率,不放過養雞場中雞飲食、休息、活動等接觸過的每一個區域,以降低病原體數量或者消滅病原體,從源頭上減少本病入侵的概率。最后重視雞耐藥問題,科學合理使用抗生素,在用藥前盡量做藥敏試驗,不要長時間使用同一種藥物,可采取交替用藥的方法提高療效,在發病前1~2天可以少量預防性用藥,配合中西醫聯合或者交替用藥等,提高本病的治愈率[5]。
近年來,各類疾病引發的雞群大批死亡現象頻發,不但給養雞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雞群也出現了明顯的耐藥現象,治療難度增大,病雞康復率顯著下降。糾其原因是濫用抗生素藥物產生的不良后果,加之飼養管理不當,造成了諸如雞新城疫繼發大腸桿菌病的流行性傳播,因此精準用藥、科學預防、加強管理等,是防治本病的主要措施,同時還需養雞戶引起重視,在雞群感染本病早期時及早發現和治療,科學搭配飼料營養和按期接種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