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西偉
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華豐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畜牧站),山東泰安 271400
牛羊養殖中細菌性疾病屬于一種常見病,具體包括沙門氏菌病、鏈球菌病和巴氏桿菌病等幾種。因為細菌性疾病具有比較強的傳染性、危害性,所以務必加強防控,以免造成全群感染。日常牛羊養殖地飼養、管理工作,除了針對牛羊本身的一些工作之外,還需要做好圈舍通風、消毒、糞污清理等,以免因為環境問題誘發細菌性疾病。及時預防、治療細菌性疾病,有效控制發病率與傳染性,不僅可以降低死亡率,還有利于保證牛羊的健康生長,減少因細菌性疾病導致的損失。
結合牛羊養殖的經驗,牛羊細菌性疾病作為常見病,主要有肉毒梭菌中毒、沙門氏菌病、巴氏桿菌病、羊梭菌性疾病等幾種類型。每種類型的癥狀表現均不相同,養殖戶需要結合牛羊養殖實際情況,判斷具體屬于哪一種疾病,再選擇對應的治療方法。
如果牛羊在養殖過程中感染了致病性肉毒梭菌,可能會誘發肉毒梭菌中毒癥[1]。一旦感染該癥狀,牛羊機體內部的肉毒梭菌中毒癥主要為發散狀態,而且在肉毒梭菌感染之后,牛羊還會有神經麻痹癥狀出現,對日常采食、活動等造成直接影響,若是病情嚴重還會出現呼吸困難、器官衰竭癥狀,極大地危害到牛羊健康、生產機能。
從癥狀上來看,沙門氏菌病和肉毒桿菌兩種疾病的癥狀相似度非常高,在牛羊機體內同樣有發散的現象,但是感染了沙門氏菌之后,牛羊個體很大概率會出現腸道炎癥、敗血癥,尤其是在羊養殖中更為常見。一旦羊感染了沙門氏菌,可能出現體溫升高、腹瀉、精神狀態萎靡、體質虛弱等諸多癥狀。
一般牛羊養殖中,感染了致病性梭狀芽孢菌,會直接誘發羊梭菌性疾病,并且威脅到牛羊種群,甚至會引發羊黑疫疾病。癥狀上來說羊梭菌性疾病的傳染性非常高,一旦感染會快速發病,治療難度非常大。牛羊如果有感染羊梭菌性疾病的癥狀,通常表現為急性發病癥狀,臨床上發現有呼吸困難、不采食等癥狀。當養殖人員發現了牛羊感染羊梭菌性疾病,應該馬上隔離患病牛羊,以免混養導致羊梭菌性疾病快速傳播。此外,發現羊梭菌性疾病之后,還需加強牛羊養殖飼料喂養的管理,展開牛羊免疫接種,起到大范圍的牛羊羊梭菌性疾病防治效果。
巴氏桿菌病往往表現為急性的癥狀。按照牛羊感染發病具體類型,劃分為肺炎型、浮腫型、敗血型等幾種形式。如果牛羊感染了肺炎型巴氏桿菌病,患病牛羊會有呼吸困難、精神萎靡等癥狀出現,而且疾病一般集中在肺部;如果感染了浮腫型巴氏桿菌病,常見癥狀是牛羊喉嚨一類的關節發生炎癥;如果感染了敗血型巴氏桿菌病,會有不采食、精神萎靡等癥狀出現。養殖人員對牛羊狀態進行觀察,便可以總結出針對性的治療方法,以免巴氏桿菌病在牛羊種群中發生大面積感染。
牛羊養殖時必須將牛羊飼料投喂作為關注的重點,養殖人員不能向牛羊投喂腐爛草料,而且要時刻關注飼料安全,以免牛羊在采食腐爛飼料之后感染肉毒梭菌。對于牛羊養殖圈舍的管理,養殖人員必須定期清理,清除糞便,及時展開圈舍全面消毒。對于牛羊群中已經懷孕的個體,要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例如可以采用隔離養殖和保證飼料營養等方式,提高懷孕牛羊病菌抵抗能力。在養殖過程中如果養殖人員發現有牛羊感染肉毒梭菌中毒的現象,必須馬上組織治療。可以采取靜脈注射方式,向染病牛羊注射多價抗毒素,控制注射量在3~5 mL/次即可。若是牛羊感染肉毒梭菌的情節較為嚴重,建議向其注射硫酸卡那霉素,一般每日注射2次,每次注射量為5萬IU/次。
牛羊投喂飼料需要提前展開檢查,不能有任何危害到牛羊身體健康的可能性,注意提高牛羊養殖飲食安全。養殖人員需要定期打掃牛羊圈舍,及時將圈舍內的糞便等清理干凈,主動與區域范圍內的基層動物防疫站取得聯系,對養殖牛羊進行疫苗注射,起到預防沙門氏菌病的效果。預防沙門氏菌病這一方面養殖人員必須注意,對牛羊注射疫苗一般是抗生素藥物,所以注射之前務必組織牛羊的藥物進行過敏試驗,以免出現用藥錯誤導致事故。若是發現牛羊有感染沙門氏菌病的現象,應該馬上組織治療。針對已經染病的牛羊,建議按時復用土霉素、新霉素,每日服用量在30~50 mg/kg,根據染病牛羊體重決定具體服用量,每次服藥可分3次完成。
因為羊鏈球菌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所以養殖人員務必要定期觀察羊機體狀態、生長情況,若是有羊感染了鏈球菌病,應該馬上組織病羊隔離治療,并對羊群中是否有其它染病羊存在進行觀察。觀察之后全面清理、消毒羊圈,杜絕其它羊感染羊鏈球菌病的可能性。對于已經感染羊鏈球菌病的病羊,需要進行肌肉注射青霉素,每次注射量為30~60萬IU,每天注射1次,連續注射3 d。肌肉注射青霉素的同時,還需在病羊飼料中摻入羊氯苯磺胺作為輔助治療方法,投喂量以4~8 g為準,每天投喂2次,連續投喂3 d即可。
巴氏桿菌病與其他種類的牛羊細菌性疾病相比,具有比較長的潛伏期,而且在潛伏期內很難發現。所以,預防巴氏桿菌病這一方面,作為養殖人員必須做好牛羊圈舍的清理、消毒,加強牛羊飼料管理,盡量將巴氏桿菌病感染源全面消除。養殖人員實時觀察養殖牛羊狀態,如果發現有牛羊感染了巴氏桿菌病,務必要馬上組織治療。首先隔離病牛、病羊,其次采取皮下注射方式,注射巴氏桿菌抗血清,注射量以80 mL/d為準。最后考慮到實際治療效果,養殖人員可以在病牛病羊的飼料中摻加青霉素、鏈霉素等,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一般在發現羊染上羊梭菌性病之后,很難馬上展開治療,而且羊梭菌性疾病控制難度比較高。為此,養殖戶在發現羊梭菌性疾病的第一時間,需要馬上將染病羊隔離,同時注射強心劑,在飼料中放入抗生素。對于病羊的治療,建議口服10%石灰乳,投喂劑量控制為50~100 mL/次即可,只需連續投喂2次。預防羊梭菌性疾病時,養殖人員應該及時組織羊群接種疫苗,最大程度地降低羊梭菌性疾病感染率。
炭疽桿菌同樣具有非常強的傳染性、致死率,除了會感染牛羊外,還會威脅到養殖人員的身體健康。炭疽桿菌潛伏期在2~5 d之間,一旦牛感染了炭疽桿菌,將會有高燒、皮膚病等癥狀出現,按壓之后還會有疼痛感、發硬的現象。如果羊感染了炭疽桿菌,機體上則會出現搖擺不定、磨牙,甚至是猝死等癥狀,觀察病羊發現鼻孔有血液流出,顏色為醬油色、有氣泡。預防炭疽桿菌病需要加強飼養管理,注意牛羊飼料的營養均衡性,可以在飼料中摻加維生素、蛋白質等,滿足牛羊生長對營養物質基本需求。圈舍管理方面,加強光照、通風,定期清理糞污、替換墊草,做好圈舍消毒,創建無菌化的牛羊生長環境。牛羊引種檢疫方面,一方面及時組織接種疫苗,另一方面應該檢查牛羊引進來源,引種牛羊需要隔離飼養2個月左右,確定沒有任何異常再合群飼養。接種疫苗時,例如可以在每年9月組織養殖羊接種Ⅱ號炭疽菌苗,接種量為1 mL。感染炭疽桿菌的牛羊,采用鏈霉素、卡那霉素一類敏感性比較強的藥物進行治療,可最大程度地降低死亡率。
如在養殖中發現牛羊出現氣喘病,且久治不愈、反復咳喘,在已經確定感染了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巴氏桿菌等疾病基礎上,還有可能感染了傳染性胸膜肺炎、爛肺病等疾病,建議養殖人員對患病牛羊投喂咳喘爛肺康,同時注射鹽酸多西環素注射和氟苯尼考注射液。投藥時采用肌肉注射方式,鹽酸多西環素注射液Ⅳ的注射量為0.05~0.1 mL/kg,每100 kg體重需要使用1支,每日注射1次,連續注射2~3 d;氟苯尼考注射液的注射量控制在0.075~0.1 mL/kg,2 d注射1次,連續注射2次即可。兩種藥物混合治療,也可以根據鹽酸多西環素注射液和氟苯尼考注射液的說明書用量要求分別注射,遵循現配現用原則進行治療。
綜上所述,針對牛羊細菌性疾病的預防、治療,養殖人員必須結合日常喂養、生長等實際狀態,在觀察中作出總結。一旦發現感染細菌性疾病,必須馬上組織隔離、治療。對于不同的疾病需要采取相應治療方案。除了治療外,日常的疾病預防也必不可少,定期清理圈舍、全面消毒,為牛羊養殖創造無菌環境,降低細菌性疾病感染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