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華 梁景耀 王建琴 曹文苓 李華平 楊日東 畢超
廣州市皮膚病防治所,廣州 510095
通信作者:畢超,Email:1832532778@qq.com
神經梅毒是梅毒螺旋體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所致的慢性感染,可發生在梅毒感染后的任何臨床階段,累及神經系統,甚至導致死亡。神經梅毒沒有診斷金標準,實驗室檢驗項目主要依靠血清學試驗、腦脊液試驗,且血清學檢查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存在差異[1],及時診斷神經梅毒仍有困難。
高遷移率族蛋白B-1(HMGB-1)廣泛分布于腦、肺等器官組織細胞核中,是一種高度保守的核蛋白。HMGB-1 參與炎性反應、細胞凋亡的調控,當機體受到刺激時,HMGB-1作為炎性刺激因子釋放到細胞外,促進炎性反應。在近年的研究中發現,顱內感染患者腦脊液HMGB-1 明顯升高[2-3],對顱內感染的診斷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但在神經梅毒中的作用機制還未見報道,現將神經梅毒患者腦脊液檢測結果進行分析,為神經梅毒診斷提供新思路。
研究對象為2017年9月至2021年9月廣州市皮膚病防治所梅毒患者47 例,其中神經梅毒組21 例,非神經梅毒組26例。
神經梅毒患者納入標準,須同時符合以下3 條。非神經梅毒組患者僅符合第⑴條。診斷依據《梅毒診斷》[4](WS 273-2018)、《梅毒、淋病和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診療指南(2020 年)》[5]:⑴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 查 符 合 梅 毒 診 斷 標 準;⑵白 細 胞 計 數≥10×106∕L,蛋白量>500 mg∕L,且無其他引起這些異常的原因;⑶腦脊液TRUST試驗或TPPA試驗陽性。
收集以上2 組患者腦脊液,分別檢測TRUST、TPPA、FTA-ABS 免疫球蛋白(Ig)M、腦脊液常規、腦脊液總蛋白量、HMGB-1,并對兩組患者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
TRUST 采用上海榮盛產品,FTA-ABS IgM 試劑盒為歐蒙公司產品,TPPA 選擇的是日本富士試劑盒,HMGB-1 檢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生產廠家是美國HCUSBIO。
采用SPSS 13.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用(±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神經梅毒組病例21例,其中眼梅毒患者1例,三期梅毒1 例,其余19 例均為隱性梅毒;男18 例,女3 例,年齡(51.3±15.1)歲。非神經梅毒組26 例,均為隱性梅毒,其中男20例,女6例,年齡(48.6±8.3)歲。
神經梅毒組患者腦脊液TRUST 稀釋倍數[(5.29±3.89)比(0.96±1.48),中位數4(2,8)比0(0,0)]、白細胞數量[(82.91±66.42)×106∕L 比(14.00±17.23)×106∕L,中 位 數50.0(26.5~69.0)×106∕L 比3.0(2.0~4.0)×106∕L]、總蛋白量[(714.57±134.69)mg∕L 比(288.22±115.20)mg∕L]、HMGB-1[(1 265.16±345.10)ng∕L 比(693.92±166.26)ng∕L]均高于非神經梅毒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神經梅毒組腦脊液TPPA 全部陽性,非神經梅毒組TPPA 陽性率50%(13∕26),兩組陽性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腦脊液FTA-ABS IgM 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神經梅毒組腦脊液HMGB-1 與總蛋白量(r=0.07,P=0.77)、TRUST 稀釋倍數(r=0.34,P=0.14)無相關性,與白細胞數量呈正相關(r=0.62,P<0.01)。非神經梅毒組腦脊液HMGB-1 與其總蛋白量(r=0.30,P=0.14)、TRUST 稀釋倍數(r=0.5728,P<0.05,不可信)、白細胞數量(r=0.18,P=0.37)均無相關性。
近年來,梅毒發病率在全球范圍內逐漸增加[6-7],在我國晚期梅毒和隱性梅毒呈上升趨勢,其中隱性梅毒增至2019 年梅毒報告病例數的82.95%,提示神經梅毒相應增加[8-10],且不典型癥狀者增多。本試驗21 例神經梅毒患者,19例是隱性梅毒,占90.47%(19∕21),屬無癥狀神經梅毒,因此,實驗室的檢測結果至關重要。目前,國內外神經梅毒診斷無統一標準,實驗室檢測項目主要是血清學試驗、腦脊液試驗。核酸檢測技術由于靈敏度高、特異性強、快速等優點,已在病原微生物學領域被廣泛應用,但是,腦脊液梅毒螺旋體核酸檢測由于靈敏度和特異度不高,不推薦使用[11-13]。
多數國家]把腦脊液滿足以下3項作為診斷神經梅毒的必備條件:性病研究實驗室試驗(venereal disease research laboratory test,VDRL)陽性;總蛋白量>0.4 g∕L;白細胞數>5×106∕L[14]。美國疾控中心(CDC)性傳播疾病(梅毒)治療指南指出,梅毒患者有神經癥狀或體征,腦脊液只要滿足以下一項即可診斷神經梅毒[15]:(1)VDRL或RPR陽性;(2)總蛋白量>0.45 g∕L;(3)細胞數>5×106∕L。在我國,業界認為最經典的VDRL 沒有商品化試劑[16]。腦脊液試驗如白細胞計數、總蛋白量是輔助診斷顱內感染的常見指標,但靈敏度和特異度較低[9]。2018 年我國衛生行業標準梅毒診斷中明確規定神經梅毒的腦脊液結果需符合以下2 條:⑴白細胞計數≥10×106∕L,蛋白量>500 mg∕L,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異常;⑵VDRL∕RPR∕TRUST 或FTA-ABS∕TPPA∕TPHA 陽 性。相比其他國家,我國指南對于反映腦脊液炎癥的指標更為嚴格,可提高神經梅毒診斷的特異度,避免誤診,但是有的神經梅毒患者的蛋白質水平可能正常,尤指實質性神經梅毒[17],這樣有可能造成漏診。因此,尋找靈敏度更高的指標一直備受關注。
HMGB-1 是一種25 kDa 的非組蛋白DNA 結合蛋白,可確保基因組穩定性并調節基因轉錄,從而保護DNA 與轉錄因子的相互作用[18]。HMGB-1 廣泛分布于腦、肺等器官組織細胞核中,當中性粒細胞、單核∕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受到刺激時,可主動分泌HMGB-1至細胞外,分泌至細胞外的HMGB-1可以作為損傷相關分子模式分子激活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與Toll 樣受體結合激活,并上調促炎細胞因子的表達,如IL-1、TNF-α和IL-6等,驅動宿主炎性反應[18-19]。近年的研究顯示:HMGB-1不僅是重要的促炎因子,而且對炎性反應有調控作用,是炎癥級聯反應中重要的啟動者和促進者[20-22]。在腦損傷的研究中,劉曉剛等[2]、陳劍鋒等[3]、劉俊等[23]發現,顱腦術后顱內感染患者腦脊液HMGB-1 水平高于未感染者。寇威等[24]報道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療后,HMGB-1 水平下降,炎性反應減輕。國外Kaya 等[25]報道HMGB-1 是一種關鍵的炎癥分子,其水平在兒童發熱驚厥患者腦脊液中顯著升高。Piva 等[26]研究顯示醫療相關腦室炎和腦膜炎患者腦脊液HMGB-1 顯著高于無腦炎患者,HMGB-1 可與腦脊液葡萄糖聯合用于診斷醫療相關腦室炎和腦膜炎。Walker等[27]發現神經系統感染患者腦脊液HMGB-1升高。Peek等[28]用脂多糖刺激膿毒癥樣小鼠腦組織,誘導小鼠炎性反應,小鼠腦組織迅速分泌HMGB-1,且對HMGB-1 反應的細胞增加了7 倍。HMGB-1 在炎性反應中的作用是近年的研究熱點,特別是在顱腦損傷和感染中的反應機制備受關注。本研究顯示:神經梅毒組患者腦脊液顯著高于非神經梅毒者,且與腦脊液白細胞數量呈一定的正相關性。有可能是因為梅毒螺旋體入侵血腦屏障,損傷腦組織,機體受到刺激后,激活腦組織中炎性細胞,炎性細胞大量增加,并釋放至腦脊液,同時炎性細胞分泌大量HMGB-1,從而導致腦脊液HMGB-1濃度增加。
FTA-ABS[29-30]是梅毒特異性抗體檢測試驗,正常情況下,梅毒螺旋體IgM 不能通過血-腦屏障,所以當腦脊液中FTA-ABS IgM 陽性時,可以提示為神經梅毒。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梅毒患者FTA-ABS IgM 均為陰性,說明該方法在神經梅毒診斷中靈敏度較低。
總之,梅毒患者腦脊液HMGB-1水平上升,可作為神經梅毒診斷的輔助指標。本研究的樣本例數有限,HMGB-1作為炎性調控因子,與蛋白量的關系,與梅毒抗體的關系,值得增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