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初級中學(215228)壽惠芳
散文又稱美文,具有形散神聚、以小見大的特點。與其他文體相比,散文的自由性更強,因此鑒賞與寫作散文較為考驗學生的語言功底和文學素養。教學散文的方法多種多樣,但無論如何教學,都必須找到一個好的切入點,以取得由點及面、從局部到整體的效果。文章將結合教學實例,從背景、標題、寫法以及情感四個方面入手,探討散文教學技巧。
一般情況下,作者在寫文章的時候,不太會主動提及背景。這樣,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可能就無法順利地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鳴。因此,教師在進行散文教學的時候,可以先帶領學生一起借助工具書或網絡去了解散文的寫作背景。背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作者的創作歷程。散文的創作基本上都與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有關。同一位作家在不同的時間或心境下,所創作作品的風格可能存在很大差異。教師在教學散文時,可以從寫作背景切入,采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引導學生了解作者身處的時代,經歷的事情,以及當時的情緒,從而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以及創作目的。
比如《背影》里的第一段中有這樣一句描寫:“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句話中有一個關鍵詞——“不相見”。“不相見”這個詞比較簡單,有些學生在初次閱讀的時候并沒有注意到它,而若不明白為什么“不相見”,便不能深刻理解文章。教師為學生介紹這篇文章的創作背景,讓學生明白“我”與父親為什么不相見:“實際上,作者在寫《背影》前,與自己的父親發生過一些矛盾,導致父子關系淡漠,所以二人很久未相見。也正因如此,作者才會因父親的來信而想起那年父親為自己買橘子的背影,并且頗有感觸。因此,如果沒有有效了解‘不相見’,便很難體會作者的情感。”至于具體是什么矛盾,教師讓學生自主去搜集資料了解。通過搜集資料,學生不僅了解到了“不相見”的原因,還了解到了:1917 年,“我”的祖母去世,父親任徐州煙酒公賣局局長的差事也交卸了。辦完祖母的喪事,父親送“我”上火車北去。這期間,父親對“我”極為關懷、愛護。這使“我”非常感動,乃至經久不忘。“我”與父親雖然交流不多,但是濃濃的親情卻在不言處流淌。多年之后,每當“我”回想起那天,父親的背影就出現在“晶瑩的淚光中”。所以1925 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寫了此文。在了解了寫作背景后,學生再來看文章,就能夠理解在特定情境下,人物的特定心情了。
在學生了解相關背景之后,教師再對文章進行解讀,以使學生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徹。這樣,學生就不會像以往一樣,對散文的理解僅僅停留于表層。寫作背景資料的搜集,并不只是教師一人的工作,也可以交由學生去做,讓學生主動去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這樣,學生在聽課的時候往往注意力更集中,學習也更有針對性。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每篇優質文章的標題都經過作者的精雕細琢。一個好的標題可以在第一時間就緊緊抓住讀者的目光,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就可以從標題切入,讓學生由標題猜測文章的主要內容,或是讓學生由標題揣測作者的創作意圖。這樣不僅能夠為接下來的教學做鋪墊,而且能夠讓學生迅速掌握文章要領。另外,在解析文章標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鍛煉問題分析能力,學會解讀重點字詞的方法,提升對文本內容的概括和總結能力。
比如教師在教學《背影》這篇文章時,在黑板上寫下“背影”兩個字,讓學生自由地說一說由這兩個字想到了什么。學生積極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有學生說想到了美人的倩影,有學生說想到了一些懸疑小說中的情節,還有學生說想到了在車站送別時親人的背影……學生在自由發言的過程中,就能領悟教師的用意,即教師想讓他們了解“為什么作者要以‘背影’為題?”。這樣一來,教師就可以順勢導入:“今天我們來學習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看看他的《背影》里,寫了怎樣的人,說了怎樣的事。”這樣的導入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既直接又簡單,使學生可以順利跟上教師的教學節奏。另外,這樣的導入方式既自然,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獲得參與感,同時也為接下來的教學設下懸念。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用別的方法引導學生去關注文章的標題,如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一幅背影圖并提問:“這是一幅什么圖?”學生通過看圖很容易就能發現:“這是一幅父親的背影圖。”教師接著提問:“通過觀看這幅圖,你們感悟到了怎樣的情感色彩呢?”學生爭著回答:心疼、感激……在導入的過程中,教師引出懸念,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文本中去尋找問題的答案,進而理解文章題目的深刻內涵。
不過教師要注意的是,在由標題切入時,最好不要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否則就會在課堂上產生“明知故問”的反效果,大大降低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除了直接讓學生由標題猜測文章內容,教師還可以采用猜謎語的方式,即由標題設計一個謎語,讓學生去猜謎底。這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一開始就對文章充滿好奇。
散文的寫作形式比較自由,但是這種自由并非泛泛而談。散文涵蓋的寫法十分豐富,因此讀起來才會這般靈動優美。想要深入地鑒賞散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由寫法切入,欣賞其中的語言表達。教師應當在精讀環節有效講解寫法,帶領學生細細品味散文語言的質樸與細膩。學生只有對散文的寫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閱讀的時候才會更有自信心。在了解了相關的寫法后,學生就能更加順利地讀懂文本的語言,并且進一步去欣賞這些語言。教師在散文教學中,可從“寫法”這一角度切入,引導學生去深層次地欣賞文章的語言表達,進而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背景》一文中最精彩的地方莫過于細節描寫。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發現,全文并沒有什么華麗的語言,質樸平實是其語言的特點。但是,最打動讀者的,恰恰也是這質樸和平實。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去探究相應的細節描寫。作者在描寫細節時采用最多的就是白描手法,比如:“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作者把當時父親的穿著打扮、體態,以及父親買橘子時穿過鐵路的情形,用不借助任何修飾的話語,原原本本地再現于讀者眼前。這種文字,清淡質樸,卻情真味濃,蘊藏著作者的深情。作者選用了最簡單、最基本的寫作方式,用最真實的語言去描寫父愛,更貼近實際生活。在閱讀時,學生能感同身受,從而更加真實地體會到父愛的無私與真摯。除了細節描寫,教師還需要讓學生關注側面烘托的寫作手法。比如文中寫道“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又寫道“我趕緊去攙他”。通過探究這些語言,學生能夠體會到作者通過側面烘托手法的運用,表現出父愛子、子也愛父的感人親情。
學生可鑒賞的寫法包括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達技巧以及謀篇布局等。在鑒賞時,學生需要結合具體的文章內容。采用寫法切入的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水平,使學生迅速掌握文章重點。
無論是寫人、敘事,還是詠物、說理的散文,情感都是其靈魂。散文之所以能夠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為作者的情感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一篇好的散文,總能夠透露出作者獨特的情感,如同畫卷一般,乍一看很普通,但是卻極具神韻。散文教學最終的歸宿是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并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散文之所以美,是因為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實感。散文中的情感散發著巨大的魅力,同時也是散文教學的重難點。學生在閱讀完散文之后,必須要體會到文章中究竟蘊含著什么樣的情感。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從文章、作者的情感切入,以使學生領悟文章的主旨。《背影》全文情感的抒發落在了最后幾句——“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讀到這里,教師讓學生發散思維去想象作者此時的心情究竟是怎樣的。有學生聯想到,作者一個堂堂七尺男兒,看到父親的信卻淚光盈盈,并感嘆“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由此可見作者對父親濃濃的思念與不舍。從情感切入,可引導學生緊扣關鍵句,并聯系全文做分析,以順利走進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結合實際說一說自己對家人的感激之情。比如,“學了這篇文章后,你想說些什么?”,又或是“你可曾關注過親人的背影,他們是否悄悄變老了?”。這時學生就會有許多的感觸,紛紛聯系實際生活,說出自己內心想說的話。如有學生說道:“學習完這篇文章,我才意識到原來父親的一舉一動都透露著愛。之前,我竟沒有好好地關注過我的父親,我可能錯失了太多的瞬間,而這些瞬間往往就是他表現對我的愛的瞬間。因此,日后我一定會珍惜每天和父親相處的時間,時常關注他,感受他對我的愛,并積極表達我對他的愛。”更有學生說道:“恍然回首,父親的頭發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變白了……之前,我對‘父愛’并沒有太深的感觸,不是因為父親不愛我,而是因為我并沒有留意他的愛。學習完這篇文章之后,我才意識到父愛的深沉,今后,我一定會認真地去感受父親的愛。”這樣教學可以使學生更迅速地將文本內容與生活相結合,真正理解并體會“父愛”的含義。
運用情感切入的方式,一方面能夠引發學生的思想情感共鳴,另一方面能夠升華課堂。在情感切入過程中,教師最好能夠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結合個人的經驗去談一些自己對文本的獨特理解,以引發學生的共鳴,激活學生內心最真實的情感體驗。在散文教學過程中,運用情感切入的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之,散文是一種重要文體,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和鑒賞時,除了傳授必要的技巧,還要讓學生積累豐富的情感經驗、豐盈自身的文學底蘊。學生在閱讀散文時需要用心去發現散文的美,要以自己的感悟去解讀作者的心聲。除了以上提到的切入點,還有很多切入點值得教師去探究。教師若能夠多探索、多反思、多總結,長此以往,便能夠在語文教學中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