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曉艾
不久前,中宣部公布了2021年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示范項目、優秀團隊、服務標兵名單,遼寧省淡水水產科學研究院冷水魚科技特派團被評為優秀團隊。
組建于2010 年的遼寧省淡水水產科學研究院冷水魚團隊,主要從事冷水性魚類養殖產業化研究與示范工作。2020 年,遼寧省淡水水產科學研究院組建了冷水魚科技特派團,在品種養殖、魚病防治等方面,對本溪市南芬區及其周邊養殖戶進行技術指導。特派團利用自有成果,在南芬區、本溪滿族自治縣進行示范推廣,不僅優化了冷水魚養殖品種和結構,還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讓冷水魚產業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當地農業高質高效、農民富裕富足提供了科技支撐。
冷水魚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養殖魚類。本溪冷水魚養殖歷史悠久,以虹鱒養殖為漁業主導產業。但近年來受多重不利因素影響,許多虹鱒養殖戶經濟效益不好,甚至收不回成本。
從1997 年開始,本溪縣草河掌鎮養殖戶王炳剛承包流水池塘,嘗試養殖虹鱒。剛開始那幾年,養殖效果不錯,利潤也高,訂單不斷,主要銷往北京、黑龍江、沈陽、大連等地。但沒過幾年,虹鱒養殖出現問題,主要表現為種質退化嚴重,苗種質量差,生長速度慢、抗病能力低。特別是近幾年,受虹鱒魚病影響,加上國外市場打壓,國內虹鱒價格跌至谷底。看著魚賣不動,王炳剛急得直跺腳。
經過走訪調研,冷水魚科技特派團了解了養殖戶面臨的困境,決定為當地養殖戶尋找新出路。經過一番研究,他們決定從哲羅魚入手,調整本溪淡水魚養殖品種結構。哲羅魚是我國珍稀名貴冷水性魚類,具有生長速度快、抗疫病能力強、經濟價值高等特點,適合冷水地區養殖,且哲羅魚的價格是虹鱒的3—5 倍。
2010 年,特派團專家由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引進哲羅魚發眼卵8 萬粒,免費提供給本溪養殖戶試養,技術人員在草河掌鎮和久才峪村蹲點指導,面對面、手把手,為養殖戶傳授魚卵孵化、苗種培育和成魚養殖技術。哲羅魚“開口難”一直是苗種培育的“瓶頸”,養殖過程中哲羅魚野性尚存,每當有人走動便四處狂游,給人工馴化帶來極大不便。為提高馴化率,特派團提議使用微型自動投餌機馴化魚苗,苗種成活率顯著提高。
冷水魚團隊連續5 年為當地養殖戶提供了30 萬粒發眼卵,在久才峪村培育出一批哲羅魚親魚(最大個體40 斤),達到哲羅魚繁育的標準。2017 年,冷水魚團隊幫助養殖戶進行哲羅魚人工繁育,獲得首次成功。從此,久才峪村養殖戶開啟了哲羅魚繁育、苗種自給、商品魚售賣的新出路。
為調整當地冷水魚養殖品種結構,特派團在主推哲羅魚的同時,還積極推廣土著品種,如北方須鰍和拉氏鱥。

特派團專家察看魚苗生長情況
北方須鰍,山區溪流性小型魚類,雜食性,適應性強,因其肉質細嫩鮮美,深受消費者喜愛。在遼寧東部山區,商品魚每公斤售價可達60—120 元,經濟價值高,市場供不應求。然而,近年來,因過度捕撈,北方須鰍自然資源量急劇下降。為保護其物種資源和發展山區特色經濟,開展北方須鰍規模化人工繁殖和增殖放流工作迫在眉睫。目前,特派團正聯合大連海洋大學在本溪縣特種魚養殖基地進行示范推廣。
拉氏鱥俗稱“柳根子”,為一種偏冷水性的小型經濟魚類。該魚具有肉味鮮美、肉質細嫩、無肌間刺、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等優點,每公斤能賣到36元以上。其抗病力強,既適合進行高密度、大規模的池塘增養殖,也適合作為池塘養殖的一個搭配品種,養殖效益好,前景廣闊。去年,養殖戶王炳剛在特派團推介下利用10 畝魚塘養殖了“柳根子”,畝產可達1000—1500 公斤,畝效益在萬元以上。這樣,小小的土著品種又為當地開辟了一條冷水魚養殖的新路子。
特派團團長徐浩然說,推廣省內土著品種,不僅能優化冷水魚養殖品種,還有助于推動中國水產養殖結構改善,對建設美麗鄉村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虹鱒病毒性疾病頻發,成為嚴重危害我國虹鱒產業的重要疫病,但哲羅魚不會感染此類病毒。
目前,冷水魚科技特派團為當地推廣哲羅鮭、雜交鮭、虹鱒三倍體等近7 萬尾,打破了南芬區水產養殖品種只限于傳統虹鱒和鱘魚的局面。從市場價格上看,傳統虹鱒平均市場價格每公斤20元,鱘魚每公斤26 元,而哲羅鮭價格每公斤70 元,雜交鮭則每公斤80 元,虹鱒三倍體每公斤46元。在同等養殖條件下,新品種魚類帶來的經濟效益遠高于原有品種。
有了新品種,配套技術也得跟上。特派團采取“核心示范基地+核心示范戶+養殖戶”三級體系示范推廣模式,發揮核心示范戶引領帶動作用。
新品種和配套養殖技術的推廣提高了當地養殖戶的經濟效益。以冷凍預制水產品為代表的水產加工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青睞。特派團以本溪市艾格莫林實業有限公司為示范基地,改變銷售模式,把鮮活魚轉加工冰鮮產品后售賣,價格也由原來的每公斤20元提高到90 元,延長了冷水魚產業鏈,提升了經濟價值。
多年來,特派團通過培訓、現場指導、座談交流等方式,及時解決當地生產中遇到的病害防治、水質環境、苗種繁育等實際問題,并為養殖戶免費提供魚苗、魚藥、飼料等科研產品,幫助養殖戶快速掌握新技術。
“我們還根據多年生產試驗經驗和科研成果,編寫技術培訓手冊,發放技術資料和書籍200余冊。多次舉辦冷水魚技術培訓會和現場觀摩,培訓養殖戶和技術人員200 余人次。”徐浩然表示,科技讓本溪冷水魚產業再度熱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