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劉玉娥 張婧嫻 韓斌
腦血管意外又被臨床稱作腦卒中,近年來我國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且人們生活水平發生較大改變,導致我國腦血管意外的患病率升高,并在我國人口死因中位居第二,成為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1]。由于該疾病具備起病突然、病情發展快速、致殘率以及致死率高等特點,大部分患者可能在腦出血后遺留肢體功能障礙或者神經功能缺損現象,直接影響日常生活質量[2]。目前臨床多選擇介入治療進行干預,雖然能夠快速控制病情、減輕相應癥狀,但術后管理不當,容易引發不良心血管事件,甚至提升再住院風險。臨床研究發現,除了常規介入治療之外,選擇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對患者的預后至關重要[3]。正念療法+IMB(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是一種新型的護理干預模式,其中正念療法為心理治療技術,主要是指個體意識將注意力置于目前內外部體驗上,可快速消除患者負性情緒,成為調節患者情緒的干預方式;IMB為新型行為改變理論,可對個體進行信息、動機以及行為的綜合性干預,可促進患者自覺創建行為改變[4-5]。本研究探討正念療法+IMB技巧模型運用于腦血管意外介入治療術后的價值,結果報告如下。
選擇醫院2018年7月—2020年4月腦血管意外介入治療患者9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病歷資料完整,且中途未退出;患者與家屬簽訂知情書;符合《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6]中疾病診斷標準,且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療。排除條件:具備聽力或者交流障礙者;合并惡性腫瘤、精神類疾病、心力衰竭、肝腎疾病或者嚴重內分泌系統疾病者;存在介入治療禁忌證。按組間基本資料可比原則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觀察組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44~81歲,平均63.48±1.25歲;文化程度:初中至以下14例,高中18例,大專至以上13例;偏癱部位:左側19例,右側17例,雙側9例;病程1~8個月,平均病程4.63±1.01個月;疾病類型:出血性卒中18例,缺血性卒中27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22例;年齡45~80歲,平均63.77±1.20歲;文化程度:初中至以下15例,高中18例,大專至以上12例;偏癱部位:左側20例,右側15例,雙側10例;病程1~9個月,平均4.91±1.20個月;疾病類型:出血性卒中16例,缺血性卒中29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病情穩定48 h后進行康復訓練指導,按常規方法進行指導,即由責任護士根據患者病情安排指導內容,在床邊面對面講解并示范,之后由患者自行鍛煉,有疑問時責任護士負責解答,責任護士每天查房時口頭督促患者加強鍛煉。常規進行腦卒中知識宣教,其中讓患者及家屬了解腦卒中相關的風險因素及預防措施,健康飲食習慣的指導,在住院期間給予肢體功能康復鍛煉計劃,同時指導患者進行生活能力鍛煉,包括翻身、肢體擺放、穿衣方法、吞咽進食、語言交流恢復訓練。同時出院時交待隨訪和復診時間,給予相關的肢體功能康復訓練指導。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正念療法+IMB技巧模型護理干預。
(1)正念療法:①第1周。向患者解釋正念的概念與意義,并告知正念療法的過程、注意事項及可能出現的效果等。②第2周。指導患者進行機體掃描,首先囑咐患者閉上雙眼,放松機體,集中注意力,從腳趾開始直至頭頂探查全身,同時實現機體與心理的相互聯系,每次5 min,重復5次。③第3周。指導患者靜坐冥想,選擇坐位,保證情緒穩定,進行呼吸訓練,囑咐患者感受呼吸時鼻腔中氣流、隨著呼吸不斷運動的腹部等。期間要求患者放松機體,保證注意力集中,傾聽周邊聲音,每次5 min,重復5次。④第4周。指導患者正念行走,使其在緩慢行走過程中將注意力集中在腳部,感知腳在地面行走的過程,鍛煉對身邊細致變化的觀察能力,每次5 min,重復5次。⑤第5周。指導患者進行正念放松,將注意力集中在肌肉組織上,吸氣時繃緊肌肉,持續5 s,呼氣的同時緩慢放松肌肉,持續15 s,感知肌肉緊繃與松弛的差別。⑥第6周。指導患者進行正念瑜伽,在瑜伽動作中加入正念技巧,并按照巴奇歐設計的瑜伽動作進行訓練。⑦第7~8周。重復正念訓練,結束后召集患者相互交流,提出并解決訓練期間遇到的問題。
(2)IMB技巧模型:①信息階段。入院時評價患者對疾病與介入治療的了解程度,并了解日常生活習慣、用藥史、疾病史等。出院前調查患者對介入治療后用藥情況、生活方式、自我管理、預防并發癥、注意事項上的了解程度。出院后定期通過電話、微信、上門拜訪等途徑對患者進行隨訪,掌握其出院后是否遵醫囑用藥,是否糾正了不良生活習慣。每次交流時間控制在30 min,共5次,持續1周。②動機階段。通過訪談形式了解患者與家屬對介入治療后疾病控制方式、日常生活、術后用藥等方面的顧慮,并分析其產生相應顧慮的原因。出院前調查患者對介入治療后相關知識不了解的因素。針對隨訪中發現的問題,及時了解其產生的原因,并幫助患者發現并克服遇到的困難,以患者為中心,指導其開展行為轉變的人際溝通方法。在無意圖訪談期,鼓勵患者抒發內心真實想法與顧慮,了解其心理狀態,并表示尊重與理解。在意圖訪談期,指導患者認識手術的必要性,并加深其對健康的重視程度,幫助患者調整情緒,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在準備期,回顧治療方案,依據病情隨時調整,從而保證治療的有效性。在維持期,邀請家屬參與護理中,指導患者利用家庭與社會資源,營造積極氛圍。③行為階段。術后選擇通俗易懂的語言方式講解疾病與介入治療的相關知識,重點告知疾病產生的原因、預防措施等。并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展現術后定期監測、生活方式變化、按時用藥的必要性,進而提升患者對自我管理的認知能力。出院時告知患者復查時間,并告知家庭護理的方式以及相關注意事項,邀請家屬參與其中,監督患者按時按量服藥。隨訪中耐心解答患者疑問,并制定個體化約束方式,幫助患者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告知按時服藥的重要性,并邀請家屬監督。行為干預每次時間控制在30 min,共5次,持續2周。
所有患者干預前、干預后9周進行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自我效能、肢體運動功能(FMA)、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調查,最后在護理結束后評價兩組的依從性,比較兩組干預效果。
(1)SDS、SAS評分[7]:屬于心理咨詢中常用量表,其中SDS是由W.K.Zung在1965年編制,包含二十個抑郁主觀感受的項目,可評估患者抑郁狀態的嚴重程度。而SAS是由Zung在1971年編制,與SDS較為相似,包含二十個焦慮項目,主要評估患者焦慮主觀感受。最終分數不超出50分無抑郁/焦慮,50~60分輕度;61~70分中度;超出70分嚴重。
(2)自我效能[8]:最早是由Ralf Schwarzer 教授與其同事在1981年編制,而中文版是1995年由張建新、Schwarzer編制。涉及個體遭遇困難或者挫折時的自信心,包含癥狀管理、情緒控制、角色功能、溝通能力4項,每項滿分10分,分數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強。
(3)FMA評分[9]:主要對患者上肢、下肢運動能力進行評價,其中上肢共33項,滿分66分;下肢共7項,滿分100分,若低于50分無運動,為肢體嚴重障礙;50~84分明顯障礙;85~95分中等障礙;96~100分輕度。
(4)ADL評分[10]:包含大便、小便、用廁、修飾、吃飯、轉移、穿衣、活動、洗澡、上樓梯十項,利用0、5、10、15分4類積分標準,滿分100分,<20分中度功能障礙,無法獨立生活;20~60分生活需要幫助;超出60分生活自理。
(5)依從性:選擇院內自制的調查表,主要評價患者在按時按量用藥、規律生活、飲食運動上的依從性,滿分100分,超出80分完全依從,60~80分較依從,不足60分不依從。依從率=(完全依從+較依從)/觀察例數。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9周,兩組SAS、SDS評分均降低,觀察組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情緒變化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自我效能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9周,兩組自我效能各維度評分均升高,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自我效能評分比較(分)
兩組患者干預前的FMA、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9周,兩組FMA、ADL評分均升高,并且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FMA、ADL評分比較(分)
實施正念療法+IMB技巧模型護理干預后,觀察組依從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依從性的比較
腦血管意外通常發生在安靜狀態或者睡眠期間,發病后數小時之內即可到達高峰,加上腦血液動力學的變化,可直接造成腦動脈狹窄甚至堵塞,進而引發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情緒波動、肢體功能障礙等,嚴重者甚至導致死亡,成為危及機體健康與日常生活質量的常見病。目前臨床針對疾病多選擇介入治療,其可有效控制病情,但實際工作中發現術后可能出現不良心血管事件,直接影響預后,降低生活質量,因此除了常規治療之外,選擇合適的護理干預至關重要[11-12]。
正念療法在臨床較為多見,曾俊等[13]的研究中說明正念療法可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感。經分析發現,主要是因為正念療法中通過正念呼吸、冥想,對自身情感、想法進行自我感知,并客觀性評估心理體驗,最大程度接受現狀,并指導正確管理情緒方式,促進其維持良好心態。臨床深入探究發現單一正念療法的效果并不理想,僅在改善負性情緒上存在優勢,并不能夠快速增強患者的認知能力以及依從性[14]。王萍等[15]學者提出IMB技巧模型的效果顯著,其中選擇72例腦卒中溶栓術患者進入試驗,分別接受常規護理與IMB技巧模型干預,結果得出干預6個月后,干預組服藥依從性、功能鍛煉依從性以及痊愈率均高于對照組,說明IMB技巧模型干預可提升治療的有效性,并增加患者依從性。本研究將正念療法+IMB技巧模型應用于腦血管意外介入治療患者中,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的SAS、SDS、自我效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9周、12周觀察組評分優于對照組,提示觀察組不僅能夠緩解患者情緒,同時可增強患者自我效能感。經分析發現正念療法中包含正念療法的介紹、身體掃描、靜坐冥想、正念行走、正念放松、正念瑜伽、正念復習等,可促進患者以穩定情緒看待疾病,與其和平共處,并悅納他人與周邊事物。經過正念療法可增強患者參與情緒調控的腦部區域信號,并對腦區神經信號進行改善,從而調節機體的內分泌系統,有效減輕患者抑郁焦慮等情緒,與此同時引導患者培養正念思維,有效控制自我行為,并減少負性情緒,進而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感。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9周觀察組FMA、ADL評分、依從率優于對照組,提示觀察組可快速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提升患者依從性,改善生活質量。經分析發現,IMB技巧模型利用系統化干預為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并耐心解答診療、護理期間出現的問題,提供準確的疾病改變動機。同時幫助患者制訂解決方案,激發其潛能,使其更加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并予以正確的行為技巧指導,有效增強其認知能力,提升配合治療的依從性,以達到健康生活的目的[15]。
綜上所述,正念療法+IMB技巧模型應用于腦血管意外介入治療患者中的效果好,可迅速穩定患者情緒,提升自我效能水平,促進肢體功能康復,改善生存質量,提升配合治療的依從性。但本次試驗中仍存在較多不足,比如實驗前雖然經過納入與排除標準,但最后選定的觀察對象是否合理還需要商議;且觀察對象的樣本數量較少,加上試驗時長較短,因此臨床可進一步增加樣本數量,保證多樣性,并延長試驗時長,提升結果的精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