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資源工程學院 魏彥民,徐毅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趨復雜。我國進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階段,新發展階段挑戰更加嚴峻[1]。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建設、知識拓新的重要群體,也是未來政治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具備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和較強的政治認同是對新時代青年的必然要求。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命題,對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2]。理工類高校肩負著培養我國科技人才的重要使命,科技人才政治認同狀況是新技術能否服務于國家和民族的基礎條件。研究解析理工類特色高校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現狀、加強和改進政治認同教育、完善和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是對新時代高校的必然要求。
研究團隊以某理工類特色高校為例,采用問卷調查、觀察法、談話法、個案法等實證研究方法開展調查,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現狀。本研究按照一定比例選取了多種學科學生樣本,并針對樣本所處年級、家庭背景等特征進行了分層抽樣。調研選取總樣本580份,回收有效數據總樣本502份,回收率86.55%。樣本選取時,以性別、民族、學科、家庭所在地四項特征作為主要依據。所選樣本特征數據比例與總體數據(西安某大學學生整體情況)比例基本保持一致,選取樣本符合總體特征。
本研究采用自編問卷《新時代理工類高校大學生思想動態和政治認同情況調查問卷》,共計102題。如圖1所示,問卷題目設置從特征分析、行為分析、態度分析三個角度出發,形成了基本信息、政治參與情況、政治認同情況、思政教育情況四部分內容。

圖1 測量工具結構圖
基本信息為前文提到的特征信息。政治參與情況分為理論了解度、信息關注度、實踐參與度三個維度,政治認同度細分為價值認同、實體認同、工具認同、效能認同四個維度[3][4]。其中,“價值認同”考察大學生對國家政治信仰、政治理想和主流思想意識的認同程度;“實體認同”考察對國家、政府、政體及政黨的認同程度;“工具認同”考察對國家法律、政策和制度等的認同度;“效能認同”考察在社會政治的運行過程中,大學生對政府治理、統治下取得效績的認同[5-6]。思政教育情況為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同階段接受思政教育情況。
在理論了解度方面,政治理論了解度調研數據值集中在認同到非常認同之間,但數據標準差較大,表明被調研群體有基本的政治理論基礎,但理論認知缺乏的個體仍然不少。對比不同學科情況,可發現理工類大學生政治認同度相較非理工類大學生較低,原因可能是個體所處政治氛圍和個人心理特征差別導致。
在信息關注方面,大學生對國內政治事件關注度較高。導致大學生對其他國家政治事件距離感較強的原因之一在于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較為單一,但從分析中可知大學生群體對世界各國事件關注度絕對值不低,可見理工類特色高校大學生群體并不閉鎖,會積極主動接收世界各國的各種信息。
如表1所示,在實踐參與方面,大學生參與度最高的實踐活動是組織干部競選,黨團類理論學習,重要節日或時間節點相關活動,這與學生提高自身能力的期許、團學組織提供的平臺和機會等有一定關聯。但在大力倡導社會實踐,并且機會逐漸增多的背景下,大學生對社會熱點調研類參與度低,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理工類特色高校大學生對社會熱點調研缺乏積極性。

表1 實踐參與調研情況表
在價值認同度方面,如圖2所示,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認同度高,但對馬克思主義認識度不足,對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領域的指導地位認同度不夠,對國家政治信仰、政治理想和主流思想意識的形成過程需要深度理解和學習。

圖2 價值認同情況圖
在實體認同度方面,本研究以國家、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政府四方面作為實體開展調研。通過調研數據,可知大學生自身國家身份認同強烈,普遍認為大學生群體愛國熱情較高,但“視情況而定”占比達30%,反映出理工類特色高校大學生群體總體較為理性,其中有99.2%被調研大學生首先認可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認同度強烈。通過對加入中國共產黨意愿調研情況可知,9.16%的被調研大學生暫無入黨意愿,32.07%的被調研者無強烈意愿。對黨員領導干部形象調研中,11.76%的被調研者對黨員領導干部的形象不認可,表示認可的被調研者認可程度也有待提升。對政府部門辦事效率和工作質量認可度調研中,21.12%的被調研者認為政府部門效率、質量一般,對于政府行政執法監督力度方面的建議占比達49.2%。
在工具認同度方面,調研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大學生對國家法律、政策和制度等持認同、肯定的態度,對我國法治建設和司法公正的前景持有信心。對于“在中國,人大代表選舉只是走過場”觀點的看法調研分值相對較低,由此可看出,受調研者雖對我國政治工具認可度高,但是對我國基本政治制度的認識和理解不足,對國家權力機關的職能和作用理解不深入。
在效能認同度方面,調研結果顯示,大學生對政府效能的態度是認可的,肯定了政府積極關照民生問題,但地方政府工作的公正性、公開性仍需提高。
從四個維度整體認同比例來看,如圖3所示,新時代理工類特色高校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態度積極健康,絕大多數大學生認同我國政治制度,肯定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國家取得的成績。其中,價值認同、實體認同、工具認同度均在90%以上,而效能認同度78.59%,也體現了大學生對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績缺乏一定的信心。大學生政治認同度整體向好,但效能認同度不足。

圖3 政治認同總體情況圖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當前理工類特色高校大學生政治認同整體向好,但分類認同度差異大,學生個體差異大,態度與行為協同度差異大。同時,情緒認同多,深度認同少;政治時事關注多,理論學習少;體驗實踐參與多,深入探索研究少;信息接受度高,主動跟進少的現象也有存在。
通過觀察大學生在校表現,可以發現存在以下現象:學生群體對于某些行為是否為政治活動不明確,對政治參與認識不充分,開展或參與相關政治活動不規范、不嚴謹。大學生對黨支部的組織生活普遍認同度高,但對參加團支部組織生活以及班級民主選舉等認同度不足。
高校開展政治認同教育工作不僅要做思想態度上的認同教育,更要做實踐行動的認同引導。本研究以轉變觀念、把握規律,積極引導、創新內容,加強研發、豐富載體為主要思路,把握時代發展趨勢、把握學生成長規律,從政治認同培育環境、培育體系制度、培育載體平臺等角度提出對策建議。
新時代,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應以黨內政治文化為導向,對大學生的政治認同進行合理引導。在制度建設層面,構建更加完善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尤其要強化大學生黨員的政治認同感;在活動開展層面,聚焦增強大學生政治認同感,定期組織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等為核心的思想交流座談會、專題講座等,幫助大學生正確認知黨內政治文化;在傳播、宣傳黨內政治文化層面,以學生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發其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并從中逐漸體驗到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要高度重視發展大學生黨員,把政治立場作為重中之重,嚴格把控大學生入黨質量。通過發展大學生黨員、培育入黨積極分子使更多優秀的大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黨內政治生活中,并令其發揮一定的帶頭與示范作用,影響更多的大學生不斷堅定政治立場。
以思政作為強化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核心路徑,發揮思政課集中、高效價值輸出的作用。思政教師應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融合,將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作為強化政治認同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向學生傳授教材上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緊密圍繞提升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具體問題,進行積極引導。鼓勵思政教師撰寫圖、文、聲、像并茂的政治文化講解文章,借助新媒體平臺,使大學生以自然輕松的心態學習。學校也可鼓勵學生以不同形式與教師進行交流互動,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主題活動,實現學生與教師的良性互動。
當前,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互隔絕的“孤島效應”,課程思政體系不健全和專業教師政治認同教育意識差、能力弱等情況明顯存在。應從課程思政教師隊伍建設、考評機制建設、保障機制建設、課程思政資源挖掘等方面入手,進一步強化課程思政作用的發揮,適當融入政治價值、工具、實體和效度等內容。要充分發揮理工類專業實踐內容較多的優勢,在實習、見習等實踐教學環節強化課程思政教學,促使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提升感悟力、行動力。
高校在政治認同培育和政治文化建設上,真正做到與時俱進,善于利用互聯網技術、新媒體平臺等手段激發大學生政治參與熱情。首先,應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強化健康網絡政治文化環境營建,避免大學生吸收有害文化;其次,應及時對敵對勢力利用網絡散布詆毀國家和共產黨的不實信息予以說明,針對具體問題與大學生展開深層次的交流與探討。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導大學生探索政治文化和參與政治活動時,應考慮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設置不同層次和類別的教育平臺,促使大學生逐步在思想認同的基礎上提高實踐能力,讓大學生在聽、說、看、做、辯等實踐過程中提升政治認同的理論深度和參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