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旻斐 葛丹琴
(1.武夷學院康復治療系,福建 南平, 354300;2.建甌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針灸科,福建 南平, 353100)
1頸椎病是椎動脈受到刺激或者壓迫而導致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以頸痛、眩暈、頭痛、視物不清為主要臨床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1-2]。近年來頸椎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且趨于年輕化,因此,有效治療頸椎病已經成為臨床關注的焦點[3]。中醫理論認為該病屬于“頭痛”“痹證”“眩暈”范疇,與氣血不暢、肝腎不足、痰瘀阻滯、經絡不通有關[4]。中醫治療頸椎病常用的手段是推拿、針灸、正骨等,其中正骨具有對癥、對位治療等優勢,其手法循序漸進,且操作靈活[5-6]。經絡定期推拿是經揉、捏、提、推、拿等手法疏通經絡、扶傷止痛、推行氣血、扶正祛邪以及調和陰陽[7]。本研究探討手法正骨聯合經絡定期推拿在頸椎病治療中的作用,旨在調整臟腑、理筋散結、正骨復位,改善患者預后,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建甌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收治的100例頸椎病患者,根據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本研究患者已簽署同意書,經建甌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 [(±s)/n(%)]

表1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 [(±s)/n(%)]
?
納入標準:①符合頸椎病西醫診斷標準[8]以及中醫氣滯血瘀型頸椎病診斷標準[9];②經X線檢查確診為頸椎病,且患者均為鉤椎關節骨質增生;③意識清晰、無神經病史者;④無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疾病者。
排除標準:①合并免疫系統、血液系統疾病、惡性腫瘤者;②月經期、哺乳期以及妊娠期女性;③骨質疏松以及結核疾病者;④鎖骨下動脈缺血綜合征患者;⑤存在外傷性、耳源性、顱內動脈瘤、腦源性等原因導致的眩暈性疾病患者。
對照組患者接受手法正骨治療[10],令患者拍攝張口位、正位、側位和雙斜位五張X線片,指導患者頸椎向前傾,直至到達特定角度,協助患者頸椎旋轉,促使其力點落在問題椎體處。叮囑患者身體保持放松,將雙手于身體兩側垂直放置,確保頸椎前屈角度適當,操作者一只手輕輕握住后頸,選取錯位頸椎橫突隆起處下方作為“定點”,并用拇指按于此處,另一只手將面頰托起并輕輕搖動頭部,當搖動至最大角度,托面頰的手施以“閃動力”,“定點”的拇指與此同時用力按壓,在定點壓力作用下,促使關節在運動中逐漸復位。手法正骨治療1次/d,連續治療5次作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完成后休息2 d進入下一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觀察組患者接受手法正骨聯合經絡定期推拿治療[11],手法正骨方法同對照組。經絡定期推拿手法選用三步推拿手法。令患者保持坐位,手法強度控制在患者能承受的范圍內,確保每步推拿時長為10 min。操作方法如下:①開元增流法:選取頸臂穴,之后選擇對應椎動脈作為起始段,通過食指或拇指羅紋面按揉,按揉方向為向內及向下,控制按揉頻率為70次/min。②補償平衡法:選擇兩側華佗夾脊,指推法采用一指禪屈拇指,確保在后關節處施力,控制手法頻率為100次/min。③解痙通暢法:選擇風池穴,通過手指沿著對應部位從椎動脈寰枕關節至脊柱方向按壓并推動,控制按壓頻率為90次/min,之后常規手法放松按揉頸項部5 min。連續治療2周作為1個療程,之后休息2 d,再進行下一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①比較兩組臨床療效[9]。治愈:患者體征和癥狀消失,頸椎功能恢復正常;顯效:患者體征和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頸椎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有效:患者體征和癥狀有所好轉,頸椎功能有所改善;無效:患者體征和癥狀未見改變或加重,頸椎功能沒有改善。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②比較兩組中醫證候評分[9]。計算肢體麻木、活動受限、神疲乏力、頭暈目眩、疼痛,分值越高代表證候越重。
③用椎動脈彩超于治療前、后觀測血流速度和椎動脈口徑并進行比較。
④比較兩組生活質量。通過生活質量問卷QLQC30評估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共計15個領域,包含30個條目,分別為癥狀領域(便秘、失眠、惡心、嘔吐、食欲喪失或不振、疲乏、呼吸困難、疼痛、腹瀉、經濟困難)、功能領域(認知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軀體功能、角色功能),各領域均采用4級評分標準,評分越高則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 20.0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8.00%,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4.0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觀察組肢體麻木、活動受限、神疲乏力、頭暈目眩、疼痛等中醫證候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s,分)

表3 兩組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s,分)
?
兩組治療前血流速度和椎動脈口徑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血流速度均有所提高、椎動脈口徑均有所擴大,且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椎動脈口徑和血流速度比較 (±s)

表4 兩組椎動脈口徑和血流速度比較 (±s)
?
兩組治療前QLQC30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QLQC30評分均有所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續表3 兩組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s,分)

續表3 兩組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s,分)
?
續表4 兩組椎動脈口徑和血流速度比較 (±s)

續表4 兩組椎動脈口徑和血流速度比較 (±s)
?
表5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s,分)

表5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s,分)
?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加快,不正確坐姿、不良生活習慣、頸椎的過度壓迫等因素導致頸椎病患者數量與日俱增[12]。頸椎病發病機制復雜,主要因椎動脈長期遭受壓迫,血液出現供應不足,交感神經系統受到刺激所致。中醫學認為頸椎病主要病因與腎虛有關,主要為氣血虧虛、過度勞損、痰濁中阻、肝腎不足等[13]。與此同時,風寒濕邪侵入機體,流注機體關節和經絡,導致氣血凝滯,進而脈失所養,營衛阻滯之后則表現為不通,不通則痛,最終引發頸椎病[14]。所以,頸椎病的中醫治療應以活血行氣、溫經通絡、補肝益腎、祛風除邪為主。
手法正骨直接發揮作用,促使紊亂的關節復位,進而緩解棘突偏歪、頸椎間小關節紊亂等導致的血管痙攣和疼痛,實現改善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的目的[15]。經絡定期推拿是通過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的手法緩解頸部肌肉的緊張感,糾正錯位的關節和組織,進而促使氣血運行,改善頸動脈的供血情況,是治療急慢性損傷、多種寒熱性疾病的有效手段[1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8.00%,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4.0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肢體麻木、活動受限、神疲乏力、頭暈目眩、疼痛等中醫證候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手法正骨聯合經絡定期推拿治療頸椎病,可提高療效,改善臨床癥狀。經絡定期推拿是經一定的力度對患者的肌肉進行推拿,促使患者頸部和頭部神經完全放松,并通過推拿手法對患者的經絡對應的穴位進行治療,調節機體功能,促進頭頸部血液循環,改善患者臨床癥狀[17]。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前血流速度和椎動脈口徑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血流速度均有所提高、椎動脈口徑均有所擴大,且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手法正骨聯合經絡定期推拿治療頸椎病,可提高血液流速,擴大椎動脈口徑。經絡定期推拿有減輕神經根壓迫的作用,恢復頸椎生物力線,間接擴大椎間孔徑,進而發揮舒經活絡、活血化瘀的功效,促使臨床癥狀改善[18]。與此同時,經絡定期推拿可松解剝離粘連的軟組織,糾正紊亂的小關節,改善該部位活動功能[19]。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前QLQC30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QLQC30評分均有所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手法正骨聯合經絡定期推拿可提升頸椎病患者的生活質量。聯合治療可有效改善頸椎病患者臨床療效,減輕患者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癥狀,進而改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手法正骨聯合經絡定期推拿治療頸椎病,可明顯提高臨床療效,減輕臨床癥狀,提升血液流速、擴大椎動脈口徑,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