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昱昕
(赤峰市醫院產科,內蒙古 赤峰, 024000)
1產后尿潴留(PUR)是分娩后嚴重且常見的并發癥,PUR的發生率為0.18%~47.00%,PUR的病理生理學尚不明確,但已報道與懷孕和陰道分娩期間發生的生理、神經和機械過程相關,如分娩過程中盆底肌肉、逼尿肌的創傷和神經纖維的過度擴張可能會損害膀胱敏感性,引起尿道周圍阻塞性水腫,導致膀胱過度膨脹。膀胱過度擴張所引發的風險較大,包括去神經支配、逼尿肌無力和長期排尿功能障礙[1]。目前,尚無產后PUR護理標準,導致產后護理效果不佳和治療滿意度較低。危機式護理管理是指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地在護理危機爆發之前預防、預控危機,降低危機發生的危害,將危機式護理管理理論引入到日常護理中,有助于PUR的早期發現和診斷,實施及時的干預,從而在臨床實踐中有效管理PUR和預防泌尿生殖道疾病[2]。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危機式護理管理理論在PUR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旨在指導未來PUR患者護理方案的優化。
作者簡介:張昱昕(1986.8-),女,漢族,籍貫: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產科護理。
選取2020年6月~2021年12月赤峰市醫院收治的足月陰道分娩頭位單胎活新生兒的90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對照組年齡23~34歲,平均年齡(27.42±0.71)歲;孕前體質量65~79 kg,平均體質量(71.47±2.41)kg;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25±0.64)周;分娩實施會陰切開術31例,未實施會陰切開術14例;分娩新生兒平均體質量(3.12±0.26)kg。觀察組年齡22~34歲,平均年齡(27.61±0.80)歲;孕前體質量64~82 kg,平均體質量(72.12±2.65)kg;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33±0.67)周;分娩實施會陰切開術30例,未實施會陰切開術15例;分娩新生兒平均體質量(3.18±0.27)kg。兩組孕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對比性。孕產婦及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赤峰市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均具有至少1項PUR診斷原因,即產后6 h內未排尿,經歷不完全排尿,或有沖動排尿,但在陰道分娩后12 h內通過超聲掃描或導管插入術證實,膀胱殘留量≥150 mL不能排尿[3];②單胎妊娠、陰道分娩的初產者;③年齡≤35歲。
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心、肝、腎、肺等器質性病變或嚴重功能不全者;②合并有機械性腸梗阻、內分泌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及免疫系統疾病者;③產后直接留置導尿管、無痛分娩、產鉗或胎吸助產者;④有溝通障礙或精神障礙者。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產婦入院時及生產前對產婦進行分娩及預防PUR的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緩解產婦緊張、焦慮的情緒;產后密切觀察產婦的生命體征,監測陰道出血量和惡露量;清潔外陰,指導產婦飲水,鼓勵產婦自主排尿,可采取熏蒸、聽流水聲、熱敷等方法促進排尿,對產后8 h不能正常排尿的產婦按醫囑進行無菌導尿。
觀察組實施危機式護理管理理論干預。(1)成立危機式護理管理理論干預團隊,該團隊由1名產科醫生、兩名護士長、10名產科護士組成,產科醫生作為團隊咨詢專家,在護理干預措施制定和實施過程給出專業的意見和建議,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為團隊成員詳細講解危機護理管理理論知識,查閱以往文獻了解PUR危險因素,并結合專家意見,制訂針對性的尿潴留預防護理措施,提高護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2)危機式護理管理理論干預實施。產婦入院后,護士在高級心理學家講授的專項心理護理培訓基礎上,根據產婦的心理狀況制訂心理護理措施,提供針對性的產后心理護理,告知產后PUR發生的原因、產生的維護及有針對性的預防對策,解釋產時及產后及時排尿的重要性,消除產婦對PUR的恐懼擔憂,增強預防PUR的意識。在生產早期加強盆底肌鍛煉,如做深蹲運動鍛煉盆底肌的功能,也有利于加強盆底肌的收縮功能。進入產房后,在密切觀察排尿量的基礎上,嚴格控制膀胱內尿量,告知產婦膀胱充盈會影響宮縮和產程,在第二產程指導產婦配合宮縮用力,加快產程的同時,降低膀胱肌損傷的風險。產后,指導產婦飲水800~1 000 mL。以膀胱底部恥骨聯合上方三指線為加強干預的警戒線。產后膀胱尿量超過800~1 000 mL的產婦,嚴格要求少喝水;尿量<800 mL的產婦,在保持膀胱儲尿量<1 000 mL的前提下,鼓勵其飲水,然后采用按摩、聽覺刺激、針灸等方式協助產婦盡早排尿。排尿后立即使用超聲波測量排尿后殘余尿,如果尿量>150 mL,則被定義為顯著PUR。立即置入導尿管導尿,24 h后拔除,之后指導患者進行間歇性自我導尿。另外,在指導產婦排尿過程中,為產婦提供隱蔽的排尿環境,尊重和保護產婦隱私,飲食上多指導產婦食用易消化、有營養的食物,既不增加胃腸負擔,又可快速恢復體力。(3)危機式護理管理理論干預檢測總結階段。詳細記錄護理細節,及時歸納總結存在的護理問題,并結合醫院實際和臨床經驗不斷修正護理過程,實現護理質量循環控制,同時注重護理人員班次安排,合理人員調度,保證護理實施基礎。
①比較兩組首次排尿時間及殘余尿量。記錄首次排尿時間,并采用B超診斷儀(生產企業:GE,型號:V730)測量兩組產婦在產后4 h和12 h的膀胱充盈的徑線計算殘余尿量,膀胱殘余尿量=上下徑×左右徑×前后徑×0.5。
②比較兩組PUR的發生率。PUR發生率=PUR發生例數/總例數×100%。
③比較兩組盆底肌收縮時間。采用盆底肌生物刺激反饋儀(生產企業:樂普,型號:AM300B)測量I型肌纖維和II型肌纖維收縮時間[4]。
④比較兩組心理狀況。干預前后采用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和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評估焦慮、抑郁的負性情緒[5]。HAMD量表包括17項,其中6項按0~2分3級記分法,11項采用0~4分5級記分法,<7分表示無抑郁,7~17分表示可能有抑郁,17~24分表示輕中度抑郁,>24分表示重度抑郁;HAMA量表包括14項,所有項目采用0~4分的5級評分,<7分表示無焦慮,7~14分表示可能有焦慮,14~29分表示輕中度焦慮,>29分表示重度焦慮。
⑤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從服務態度、服務技能、健康教育和院內環境4個方面評估護理滿意度,每個維度25分,滿分100分,>95分表示非常滿意,85~95分表示滿意,<85分表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應用SPSS 26.0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產后首次排尿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產后4 h、12 h膀胱殘余尿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后首次排尿時間、膀胱殘余尿量比較 (±s)

表1 兩組產后首次排尿時間、膀胱殘余尿量比較 (±s)
?
觀察組PUR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PUR發生率比較 [n(%)]
護理前,兩組I型肌纖維、II型肌纖維收縮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產婦I型肌纖維、II型肌纖維收縮時間均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盆底肌纖維收縮時間比較 (±s,s)

表3 兩組盆底肌纖維收縮時間比較 (±s,s)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
?
護理前,兩組HAMD、HA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HAMD、HAMA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HAMD、HAMA評分比較 (±s,分)

表4 兩組干預前后HAMD、HAMA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
?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n(%)]
PUR是一種相對常見的疾病,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PUR會對膀胱功能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繼發性尿路感染、反流性腎病、膀胱破裂、腎功能衰竭等嚴重后果。目前,臨床上常采用留置導尿管治療尿潴留[6]。然而,這種侵入式的治療方式既會增加患者身心痛苦,又會增加尿路感染的機會和住院時間。因此,預防PUR是當務之急。
危機護理管理理論是由美國危機管理專家、危機管理大師羅伯特·西斯提出的一種風險管理模式,包括縮減、預備、反應、恢復4個階段,通過控制每個階段的風險事件,以達到減少甚至規避風險事件的目的[7-9]。隨著現代醫學科學的開展,現代護理已由“以患者為中心”的責任制護理模式逐步轉變為“以人為本”護理管理模式,作為一種護理管理模式,危機式護理管理理論廣泛用于護理服務中,目的是盡早消除安全隱患,提高臨床護理質量,將危機式護理管理理論應用于在產婦順產后尿潴留預防中,能夠在風險發生之前,對可能引發PUR的危險因素作出針對性的防范措施,有效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10-11]。本研究中,觀察組首次排尿時間明顯早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產后4 h、12 h膀胱殘余尿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UR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危機護理管理理論干預能夠采取有效的方式引導患者盡早排尿,從而調節體內的水通道。以往的研究表明,危機護理管理理論在詳細分析PUR原因的基礎上制定產前、產時及產后的相應措施,可以從生理、心理多方面對其進行干預,有助于產婦產后排尿積極性及排尿的配合度,提高患者自主排尿的成功率,從而有效預防PUR,與本研究結果一致[12-13]。盆底功能障礙是PUR的主要原因,臨床建議進行盆底肌肉訓練[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I型肌纖維、II型肌纖維收縮時間均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危機護理管理理論可指導臨床采取按摩、針灸、鍛煉等多種手段刺激經絡感應排尿反射的主要中心,延長盆底肌纖維收縮持續時間,以增強獨立排尿的能力。另外,本研究危機護理管理理論干預在產前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解釋產時及產后及時排尿的重要性,消除孕產婦對PUR恐懼擔憂的同時,增強預防PUR的意識,并于產后給予安撫,幫助其克服心理障礙,有效緩解患者負性情緒。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HAMD、HAMA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樂觀情緒對PUR預防有積極影響,有利于產婦的產后恢復。本研究也有一定的限制,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受試者例數少,隨訪時間短,部分觀察指標為主觀指標,受患者個體影響較大,未來還需開展更大樣本量的隨機對照研究。
綜上所述,危機式護理管理理論對陰道分娩初產婦PUR發生率、首次排尿時間、殘余尿量、盆底肌收縮有較強的改善作用,可顯著提高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