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萍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了中華民族的自信之源,為文化自信提供了遵循。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精神家園,為新時代堅持文化自信提供了豐富的智慧補給。
戲曲藝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展現了從古至今中國人一脈相承的精氣神。1904年,富連成社成立。如今,歷經千百余年錘煉,它成為京劇教育界的“黃埔軍校”。其中,很多人物開宗立派,如侯喜瑞的花臉“侯派”、馬連良的老生“馬派”、于連泉(筱翠花)的花旦“筱派”、譚富英的老生“譚派”、葉盛章的武丑“葉派”、葉盛蘭的小生“葉派”、裘盛戎的花臉“裘派”、袁世海的花臉“袁派”等。享譽海內外的京劇大師梅蘭芳、周信芳少年時也曾在富連成社練戲,這段經歷對他們的藝術道路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初心是思想基石,富連成社創辦之初,創始人葉春善表示,創辦科班只為培養教育梨園后代。他明確把培養人才、傳承戲曲作為終極目標,個人名利訴求退居其次。葉春善和繼任社長葉龍章堅守“個人不為發家致富,只為替祖師爺傳道”的精神,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和優秀戲曲文化,挺立中華民族“仁義禮智信、忠孝節悌廉”精神脊梁。
“富連成精神”的核心,在于歷任領導者及教師隊伍對“替祖師爺傳道”的忠誠度和責任感,不僅傳承舞臺上的唱念做打等諸般“技”與“藝”,更包括對于其中蘊含的價值體系和美學精神的高度崇敬與堅守。正是這種“傳道”精神,富連成社才能既延續藝術和文化血脈,又與時俱進地培養了眾多優秀的藝術傳承者。
“富連成精神”歷久彌新,其影響力遠遠超過了富連成社本身的辦學歷史。時至今日,100多年前富連成社創始人振聾發聵的誓言和披肝瀝膽的行動,依然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呼應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不斷貢獻新的力量。

1936年,梅蘭芳與“富連成”世字輩學生收的梅派傳人李世芳、毛世來合影。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文藝工作者不僅要有好的專業素養,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修為,有“鐵肩擔道義”的社會責任感。戲曲藝術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戲曲界向來重視涵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倡導“學藝先做人”“藝高不如德高”“臺上演戲,臺下做人”等職業道德規范。
“自古人生于世,須有一技之能……”這首共計20行240字的富連成社六言訓詞,是對100多年前踏入梨園拜師學藝少年的開導訓喻之詞,濃縮了身處社會底層的戲曲演員在生活中總結出的務實的處世之道,進而形成對整個梨園行的規范教導。訓詞的主要內容:一是以“務正業”來談學戲,二是從德行來談交友。富連成社希望年輕的學員們明白,確認自己的熱愛與核心競爭力,擁有“一技之能”,是演員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其獲取的唯一途徑只有“專心用功”。“專心”便是認清并專注于自己的志業,“用功”則是錘煉一技之能的不二法門。“擇一業終一生”,富連成社社員精湛技藝的背后,靠的是下苦功夫,以敬業精神傳承文化,也成就自己。

1935年,“富連成”老社長與年輕弟子的合影。
科班不僅要傳藝,更要育人,教育學生規行矩步、老實做人。葉春善社長常對學生說:“藝術是應該認真學的,可是只靠學好了藝術,而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將來出去,也是行不通的。”老一輩藝術家們講求“藝德”,既包括對忠孝仁義日常道德的考察,也強調耐苦恒情的意志品質。德是藝的精神靈魂,藝是德的物質基礎。“德藝雙馨”是評價藝術家個人核心價值的標準,只有德藝共存,形成良好的藝術風氣,才能提高藝術質量,推動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時至今日,“富連成社訓”在表現戲曲題材的各類戲劇、影視及晚會等文藝作品中被反復引用,成為戲曲人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坐標。大力深入挖掘富連成社訓詞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價值,積極拓展訓詞所涵蓋的文化元素,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有力傳承,更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文藝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始終將人才培養擺在中心位置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的回信中指出:“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關鍵在人。”這深刻揭示了戲曲藝術傳承發展的根本規律。中國教育事業,始終把培養什么樣的人作為首要問題。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人才興則劇種興,人才強則戲曲強。近代以來,中國京劇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靠富連成社等科班培養出來的學員支撐著,他們的功底、思維、追求決定了京劇藝術乃至中國戲曲藝術的基本面貌。新中國成立后,以中國戲曲學校(中國戲曲學院前身)為主體的中國當代戲曲教育,主要承襲了富連成社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體系,為戲曲事業“江山代有才人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富連成社全面繼承了“由藝人培養藝人”的最傳統、最有效的訓練方式,始終不懈地采取重因材施教、重基礎、重師資、重實踐的戲曲教育方針,并用極嚴格的業務標準來衡量其教育成果。富連成社培養的人才,形成了包容京劇之樹“干冠”與“根系”的兩重格局:一如萊島瓊花,成為開宗立派的大師和出類拔萃的大家,不斷樹立著藝術前沿的標桿;一如園圃春工,悉心珍護芳菲,全力維護著藝術延續的血脈,互為補助、上下交融,使京劇藝術綿延不絕。
富連成社針對學生的條件,有的放矢地施以不同的教法和手段,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除了成角兒以外,相當多的富連成社弟子成為光彩照人的配角演員及優秀的教學、管理、傳播等各門類人才。富連成社重視舞臺各環節的配合,追求高度和諧統一的“一棵菜”精神,為培養各類戲曲人才提供了成長的土壤,優化人才集群化成長生態,“量材授藝,人盡其才”,不出“廢品”。
教育是國之大計。今天,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中,我們應當研究和傳承富連成社人才培養模式這件戲曲教育的法寶良方,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主動適應戲曲人才成長規律,多管齊下,多措并舉,構建系統化、層級化人才培養體系,精心打造使戲曲藝術得到健康發展、持續發展的戲曲人才群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這番話語指引我們激活文物資源的生命力,推動文物保護和研究成果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轉型和升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一系列重大政策、方針的出臺,為戲曲在新時代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富連成社保存、整理、改編、上演了多達近千出劇目,堪稱京劇劇目體系的建立者和集大成者。這些劇目不少是科班里的老先生為學生演出量身定制的,也通過各種途徑抄錄、改編了一些宮廷劇目,還與當時的一些其他班社進行過交流,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首尾俱全的整本大戲或連臺本戲。這些作品對于探索京劇劇目發展的歷史軌跡,研究清代以來民間演劇的內容形態和美學意義極具價值,對京劇的教學演出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要加強文化研究的立體化、活態化,重視戲曲文化與舞臺藝術的關系,重視文獻考訂與演出實踐的結合。運用活態研究和應用的方法,讓文物“活起來”,激活文化資源的現實生命力,使京劇這一立體的國學組成部分成為中華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以活態的方式向世人講述出一個個動人的中國故事。
目前,富連成社研究中心秉持“以史為鑒”的思辨精神,已完成畫冊《富連成社畫傳》、劇本集《富連成社藏戲曲文獻匯刊》、紀錄片《梨園一葉——京劇科班富連成社傳奇》,正在進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富連成社人才培養體系研究”,建構“富連成社研究系統工程”,以富連成為題材的更多文藝作品還將陸續出爐。
“富連成出品”致力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品質和戲曲藝術的水準。歷經百余年,這塊“國劇正宗”的金字招牌已經從舊經典升級成為新品牌,還將不斷被繼續擦亮。
在中華世紀壇五千年文明史甬道雕刻的大事記中,富連成社作為唯一一個戲曲班社被刻錄在1904年的歷史大事中,可見其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中華近代文明史上的地位。富連成社挖掘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激活了中華文化生命力,傳承了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守住了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形成綿延百余年、還將繼續書寫的“富連成現象”,成為中國戲曲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
以富連成社為代表的中國戲曲團體及廣大戲曲從業者,致力于凝聚中國風格,彰顯中國氣派,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讓我們在新時代大力研究解讀“富連成現象”,傳承弘揚“富連成精神”,在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中,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賦能,讓中華文化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推動中華文明與各國文明美美與共、和合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