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聰,莊素琪,江濤,沈志濱,陳艷芬,司徒瑩,楊超燕,唐春萍,4#(.廣東藥科大學中藥學院,廣州 50006;2.廣東藥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廣州 50006;3.廣州市新藥篩選模型系統建設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廣州 50006;4.廣東省局部精確給藥系統工程中心,廣州 50006)
皮膚和軟組織感染(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STI)為外科常見的感染性疾病,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其最主要的致病菌[1-2]??股氐某霈F使SSTI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具有多重耐藥性特征的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在全球廣泛流行[3-4]。目前臨床上用于治療SSTI的局部外用抗生素主要有紅霉素、夫西地酸、莫匹羅星等[2],而MRSA對紅霉素具有高度耐藥性,耐藥率高達85%[5],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MSSA)對夫西地酸、莫匹羅星的敏感性在全球部分地區也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6-7]。近年來,研究發現許多天然產物具有較好的抗菌效果[8-9],因此從天然產物中尋找新的治療SSTI的藥物具有重要意義。
香鱗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L.)Schott為鱗毛蕨科鱗毛蕨屬植物,民間常用香鱗毛蕨的水提液涂搽患處來治療牛皮癬、皮疹、皮炎、痤瘡等[10]。本課題組前期研究發現,香鱗毛蕨中含量最高的間苯三酚類單體化合物黃綿馬酸BB(其化學結構式見圖1)對皮膚癬菌(如紅色毛癬菌)[11]、SSTI致病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12-13]均具有較好的體外抗菌活性?;诖?,本研究采用平板法、棋盤稀釋法以及小鼠皮膚膿腫模型進一步綜合評價黃綿馬酸BB對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和MSSA)的體內外抗菌作用及機制,以期為該化合物的開發及利用提供參考。

圖1 黃綿馬酸BB的化學結構式
本研究所用主要儀器有BKQ-Z301型高壓滅菌鍋(廣州浩翰儀器有限公司),E-1010型電熱恒溫恒濕培養箱(德國Memmert公司),SW-CJ-1F型超凈工作臺(蘇州安泰空氣技術有限公司),Infinite 200 PRO型多功能酶標儀(瑞士Tecan公司),E-1010型離子濺射儀、S-3400N型掃描電鏡(日本Hitachi公司)。
黃綿馬酸BB由廣東藥科大學中藥學院中藥化學教研室提供,批號為GC-CZ-1809010,純度大于98%;莫匹羅星對照品(批號N0825A,純度大于99%)、莫匹羅星軟膏(批號18010176)均購自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紅霉素對照品(批號M0726A,純度大于99%)購自大連美侖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夫西地酸對照品(批號Z19J6Q1,純度大于99%)購自上海源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頭孢西丁鈉對照品(批號YQ200524,純度大于99%)購自深圳信立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CAMHB肉湯培養基(批號3302092)、營養瓊脂培養基(批號1067752)均購自廣東環凱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9213(質控菌株)購自廣東省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10株MRSA(編號MRSA11~MRSA20)和 13株 MSSA(編號 MSSA23~MSSA28、MSSA32~MSSA38)均由廣東萊恩醫藥研究院有限公司惠贈。
本研究所用動物為SPF級KM小鼠,雌性,體質量18~22 g,購自廣東省醫學實驗動物中心,動物生產許可證號為SCXK(粵)2018-0002。小鼠飼養環境符合SPF標準,溫度為20~25℃,相對濕度為40%~70%。本動物實驗經廣東藥科大學實驗動物倫理委員會審查并批準執行(批準號為gdpulac2019215)。
2.1.1 菌液的制備 受試菌株在CAMHB肉湯培養基中復蘇18~24 h,再接種于營養瓊脂培養基上,于35℃恒溫培養18~24 h至對數生長期,然后用0.9%無菌生理鹽水快速吹打菌落,收集菌液,用麥氏比濁管法調整菌液濃度至1.0×108CFU/mL,備用。
2.1.2 最小抑菌濃度和最小殺菌濃度的測定 采用CLSI M07-A9方案中微量稀釋法進行測定。將受試菌菌液濃度調整至1.0×106CFU/mL,取100 μL接種于96孔板中,再加入100 μL各藥物的倍比稀釋溶液(黃綿馬酸BB、莫匹羅星、紅霉素、夫西地酸的終質量濃度范圍分別為2.5~1 280.0、0.062 5~5 120、0.125~5 120、0.012 5~5 120 μg/mL),于35 ℃培養18~24 h,肉眼觀察孔內受試菌的生長情況,若孔內無細菌生長,則該孔對應的濃度即為藥物的最小抑菌濃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從未見細菌生長的孔中取20 μL液體涂于營養瓊脂培養基上,于35℃培養18~24 h,肉眼觀察培養基上受試菌的生長情況,若培養基上無細菌生長,則該孔對應的濃度即為藥物的最小殺菌濃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每次實驗均使用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9213作為質控菌株,頭孢西丁作為質控藥物,若測得頭孢西丁的MIC范圍為1~4 μg/mL,則該方法可靠。以上操作重復3次,測定結果用幾何均值表示。
2.1.3 時間-殺菌曲線的繪制 選擇對黃綿馬酸BB敏感且穩定性好的MRSA11和MSSA23作為受試菌,并將受試菌菌液濃度調整至1.0×106CFU/mL,然后設置黃綿馬酸BB中、高濃度組(濃度分別為MIC、2MIC),同時設置對照組和莫匹羅星中、高濃度組(濃度分別為MIC、2MIC)。在試管中加入各組藥液1.0 mL后再加入等量菌液(對照組僅含菌液不含藥液),于35℃振蕩培養。分別在培養0、1、2、4、6、8、12、16、20、24、36 h時取樣,采用平板法計算活菌數并繪制時間-殺菌曲線。殺菌作用的判定標準:細菌存活數從初始接種數量下降≥3 lg CFU/mL時,則認為殺菌率達99.9%,藥物在該濃度下對受試菌有殺菌作用[14]。
2.1.4 黃綿馬酸BB與莫匹羅星的聯合抑菌實驗 根據“2.1.2”項下的測定結果,選擇抑菌效果較好的黃綿馬酸BB和莫匹羅星進行聯合抑菌實驗,采用棋盤微量稀釋法[15]進行檢測。根據藥物單用時對受試菌的MIC值,將黃綿馬酸BB(A藥)和莫匹羅星(B藥)的最大給藥濃度設定為2MIC,分別在96孔板的橫向和縱向進行一系列二倍稀釋,然后各孔加入等量菌液(菌液濃度為1.0×106CFU/mL),于35 ℃培養18~24 h,根據“2.1.2”項下方法測定各藥物聯合后的MIC。以上操作重復3次。以聯合抑菌指數(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I)作為聯合抑菌結果的判斷依據:FICI≤0.5為協同作用,0.5<FICI≤1為相加作用,1<FICI≤2為無關作用,FICI>2為拮抗作用[16]。FICI的計算方式如下:FICI=FICA藥+FICB藥,FICA藥=MICA藥聯合/MICA藥單用,FICB藥=MICB藥聯合/MICB藥單用。
2.2.1 黃綿馬酸BB乳膏的制備 參考文獻[17]方法制備黃綿馬酸BB乳膏:稱取凡士林6 g、液體石蠟8 g、十八醇5 g、單硬脂酸甘油酯7 g、脂肪醇聚氧乙烯醚4 g、月桂氮酮1 g、對羥基苯甲酸甲酯0.3 g、對羥基苯甲酸丙酯0.2 g、2,6-二叔丁基對甲酚0.5 g,加熱至80 ℃溶解,攪勻;降溫至65℃時,加入黃綿馬酸BB粉末0.5 g攪拌溶解,作為油相,備用。另外稱取甘油12 g、乙二胺四乙酸二鈉0.02 g,加適量純化水(乳膏總量為100 g),加熱至65℃溶解,作為水相,備用。將油相緩緩倒入水相中,邊加邊攪拌至室溫,即得0.5%黃綿馬酸BB乳膏。同法制備1%、2%黃綿馬酸BB乳膏及不含藥物的基質,于4℃保存,備用。
2.2.2 造模、分組及給藥 分別建立以MRSA11或MSSA23感染的小鼠皮膚膿腫模型:將小鼠背部脫毛、消毒后,取60只皮下注射MRSA11(菌液濃度為1.0×109CFU/mL),另外60只皮下注射MSSA23(菌液濃度為5.0×108CFU/mL),注射體積均為0.1 mL。造模次日,觀察小鼠背部皮膚,若出現膿包、紅腫,則表明造模成功。將造模成功的兩種感染小鼠均隨機分為基質組、莫匹羅星軟膏組和0.5%、1%、2%黃綿馬酸BB乳膏組,每組12只。每天早晚各涂藥1次,每次涂藥量為0.1 g/只,連續給藥10 d。
2.2.3 小鼠皮膚膿腫體積的測定 各組小鼠給藥后,每隔1天測量1次皮膚膿腫的長徑(L)與寬徑(W),并計算膿腫體積(V),具體公式為V=(π/6)·L·W2。
2.2.4 小鼠皮膚膿腫部位細菌含量的檢測 實驗第11天脫臼處死小鼠,取膿腫部位皮膚0.1 g(剩余部分用于病理切片的制備),加入9倍量無菌生理鹽水后,用組織搗碎機研磨制成皮膚勻漿液。將皮膚勻漿液稀釋100倍,取20 μL均勻涂于營養瓊脂培養基上,于35℃培養24 h后,肉眼觀察培養基上的菌落數。
2.2.5 小鼠皮膚膿腫部位的病理形態學觀察 取各組小鼠膿腫部位皮膚,按常規方法制備病理切片,以蘇木精伊紅染色,采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小鼠的皮膚病理形態學變化。
2.3.1 黃綿馬酸BB對兩種細菌形態的影響考察 參考文獻[18]方法,將MRSA11、MSSA23菌株培養至對數生長期后,調整菌液濃度為1.0×106CFU/mL,再分別接種于不同的6孔板上(每孔1 mL),然后分為對照組和黃綿馬酸BB低、中、高濃度組(濃度分別為1/2MIC、MIC和2MIC)。除對照組不加藥物外,其余各組均加入1 mL相應藥液,于35℃培養4 h后,以5 000 r/min離心10 min;收集菌體,加入2.5%戊二醛溶液1 mL,置于4℃固定4 h,然后采用掃描電鏡觀察MRSA11和MSSA23的形態。
2.3.2 黃綿馬酸BB對兩種細菌核酸外滲含量的影響考察 參考文獻[19]方法,將MRSA11、MSSA23菌株培養至對數生長期后,調整菌液濃度為1.0×106CFU/mL,再按“2.3.1”項下方法分組、加藥、培養、離心后,取上清液,采用酶標儀于260 nm處測定吸光度值,吸光度值越大,表明細菌核酸外滲含量越高。
2.3.3 黃綿馬酸BB對兩種細菌胞外蛋白含量的影響考察 參考文獻[20]方法,取0、5、10、20、30、40、50、60、70、80、90、100 μg/mL的牛血清蛋白標準溶液各200 μL,加入5 mL考馬斯亮藍溶液,室溫放置5 min;采用酶標儀于595 nm波長處測定吸光度值,以牛血清蛋白質量濃度為橫坐標、吸光度值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將MRSA11、MSSA23菌株培養至對數生長期后,調整菌液濃度為1.0×106CFU/mL,再按“2.3.1”項下方法分組、加藥、培養、離心后,取上清液200 μL,加入5 mL考馬斯亮藍溶液,室溫放置5 min;采用酶標儀于595 nm波長處測定吸光度值,然后將吸光度值代入標準曲線計算,即得蛋白含量。
3.1.1 受試菌的MIC和MBC 如表1所示,黃綿馬酸BB對10株MRSA的MIC為6.30~80.00 μg/mL,MBC為 40.00~640.00 μg/mL;對 13株 MSSA 的 MIC 為40.00~80.00 μg/mL,MBC為63.50~126.99 μg/mL。莫匹羅星對 10株 MRSA的MIC為0.16~80.00 μg/mL,MBC為0.20~1 280.00 μg/mL,而該藥對葡萄球菌屬的耐 藥 標 準 為 MIC≥8.00 μg/mL[6],這 表 明 MRSA12、MRSA13、MRSA16對莫匹羅星耐藥。紅霉素對10株MRSA的MIC≥2 560.00 μg/mL,而該藥對葡萄球菌屬的耐藥標準為MIC≥8.00 μg/mL[21],這表明10株MRSA對紅霉素均高度耐藥。夫西地酸對10株MRSA的MIC均為2 560.00 μg/mL,而該藥對葡萄球菌屬的耐藥標準為MIC≥2.00 μg/mL[7],這表明10株MRSA對夫西地酸均有耐藥性。另外,MSSA25、MSSA32、MSSA34對紅霉素耐藥,MSSA37對夫西地酸耐藥。頭孢西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9213(質控菌株)的MIC為1.0 μg/mL,表明本檢測結果可信。

表1 受試菌株MIC和MBC的測定結果(n=3,μg/mL)
3.1.2 MRSA11和MSSA23的時間-殺菌曲線 如圖2所示,對照組菌落數持續緩慢增長;黃綿馬酸BB中濃度組2種菌的菌落數均略有波動,整體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呈逐漸下降趨勢,6 h后菌落數少于莫匹羅星各濃度組,但36 h時仍有細菌生長;黃綿馬酸BB高濃度組MRSA11(培養2 h后)、MSSA23(培養8 h后)的菌落數一直低于其他各組,36 h時減少的菌落數>3 lg CFU/mL,表明其殺菌率達99.9%。莫匹羅星各濃度組2種菌的菌落數隨時間延長有下降趨勢,但在實驗時間內均未達99.9%的殺菌率。

圖2 MRSA11、MSSA23菌株的時間-殺菌曲線
3.1.3 黃綿馬酸BB與莫匹羅星的聯合抑菌作用 如表2所示,黃綿馬酸BB和莫匹羅星聯用時,對10株MRSA菌株的作用為相加,對MSSA34和MSSA38菌株的作用為協同,對其余MSSA菌株的作用為相加。

表2 黃綿馬酸BB與莫匹羅星的聯合抑菌結果
3.2.1 小鼠皮膚膿腫體積 如圖3所示,造模1 d后,小鼠背部形成的膿腫體積達到峰值,并隨時間的延長逐漸減小。經MRSA11感染后,與基質組相比,莫匹羅星軟膏組和1%、2%黃綿馬酸BB乳膏組小鼠在給藥第7、9、11天時的皮膚膿腫體積顯著減?。≒<0.05),0.5%黃綿馬酸BB乳膏組小鼠在給藥第7、9天時的皮膚膿腫體積顯著減?。≒<0.05)。經MSSA23感染后,與基質組比較,各給藥組小鼠在給藥第5、7天時的皮膚膿腫體積顯著減小(P<0.05)。

圖3 各組小鼠皮膚膿腫體積的測定結果(±s,n=12)
3.2.2 小鼠皮膚膿腫部位的細菌含量 如圖4所示,與基質組比較,各給藥組小鼠皮膚膿腫部位培養出的菌落數均顯著減少(P<0.05)。

圖4 各組小鼠皮膚膿腫部位細菌含量的檢測結果(±s,n=12)
3.2.3 小鼠皮膚膿腫部位的病理形態學 基質組小鼠表皮層、真皮層以及皮下組織的層次較為模糊,毛囊及皮脂腺周圍炎癥細胞浸潤明顯。莫匹羅星軟膏組小鼠皮膚組織層次模糊,真皮層內有少量炎癥細胞浸潤。0.5%黃綿馬酸BB乳膏組小鼠真皮層組織間隙炎癥細胞浸潤明顯;1%、2%黃綿馬酸BB乳膏組小鼠表皮層、真皮層以及皮下組織結構基本完整,層次較清晰,真皮層內炎癥細胞浸潤程度較基質組明顯減輕。結果見圖5。

圖5 小鼠皮膚膿腫部位的病理形態學觀察結果(×100)
3.3.1 MRSA11和MSSA23的形態 如圖6所示,未經處理的MRSA11和MSSA23菌體完整,細胞表面光滑且形態飽滿,無破裂。黃綿馬酸BB低濃度組兩種細菌均出現皺縮變形;黃綿馬酸BB中濃度組兩種細菌均嚴重變形,部分菌體破裂,細胞碎片及溶出物增多;黃綿馬酸BB高濃度組兩種細菌的大部分細胞均破裂,碎片呈不規則片狀或團狀。

圖6 MRSA11和MSSA23菌株的形態觀察結果
3.3.2 兩種細菌核酸外滲含量 如圖7所示,與對照組相比,黃綿馬酸BB各濃度組MRSA11、MSSA23菌株核酸外滲含量均顯著升高(P<0.01)。

圖7 兩種細菌核酸外滲含量的檢測結果(±s,n=6)
3.3.3 兩種細菌胞外蛋白含量 如圖8所示,與對照組相比,黃綿馬酸BB各濃度組MRSA11、MSSA23菌株胞外蛋白含量均顯著升高(P<0.01)。

圖8 兩種細菌胞外蛋白含量的測定結果(±s,n=6)
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皮膚感染持續時間長,易反復感染,難以痊愈,且隨著大量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其耐藥菌株不斷產生,加大了治療難度[22-23]。相關研究發現,香鱗毛蕨的間苯三酚類化合物具有較好的抗菌活性[24]。本研究發現,黃綿馬酸BB對多株MRSA和MSSA均具有良好的體外抑菌和殺菌作用。黃綿馬酸BB對MRSA的MIC范圍較廣,這可能與不同菌株對藥物的敏感性存在差異有關。時間-殺菌曲線結果顯示,MIC的黃綿馬酸BB可明顯抑制MRSA11和MSSA23的生長,2MIC的黃綿馬酸BB作用于MRSA11和MSSA23 36 h后可達到99.9%的殺菌率,這提示黃綿馬酸BB的殺菌作用具有濃度依賴性。莫匹羅星是目前臨床上治療SSTI最常用的局部外用抗菌藥物[2],與黃綿馬酸BB聯用后,可對部分MSSA菌株產生協同作用。
目前,中藥抗菌作用的研究主要是進行體外抗菌活性評價,對體內的研究較少,而藥物應用于體內時會發生一系列復雜的生理變化,僅憑單純的體外實驗不能夠全面評價藥物的療效[8-9]。因此,本研究以皮下注射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方法復制小鼠皮膚膿腫模型,來評價黃綿馬酸BB的體內抗菌活性。結果顯示,0.5%、1%、2%黃綿馬酸BB乳膏均能減小經MRSA、MSSA感染后小鼠的皮膚膿腫體積;對小鼠給藥11 d后的皮膚膿腫部位進行細菌培養發現,兩種細菌的菌落數相比于對照組均顯著減少。病理學觀察結果顯示,1%、2%黃綿馬酸BB乳膏組小鼠皮膚表皮層、真皮層以及皮下組織結構基本完整,層次清晰,真皮層內炎癥細胞浸潤程度明顯減輕。以上結果提示,黃綿馬酸BB可在一定條件下加快皮膚膿腫的恢復進程,抑制膿腫組織內細菌的生長。
掃描電鏡的結果顯示,黃綿馬酸BB可引起MRSA11和MSSA23細胞皺縮、破裂。當細菌細胞膜通透性改變時,細胞內DNA、RNA等大分子物質會泄漏到胞外,這些成分可于260 nm波長處檢測到吸光度值,是細胞膜損傷的標志[25]。蛋白質分子比核酸大,如果蛋白質能泄露到細胞外,就能更好地反映細胞膜受損的程度[20]。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黃綿馬酸BB處理后,MRSA11、MSSA23菌株的核酸外滲含量和胞外蛋白含量均顯著升高,且具有濃度依賴性,這表明黃綿馬酸BB可通過破壞MRSA、MSSA菌株細胞膜的通透性,使細菌無法維持正常生命活動從而達到抑菌效果。
綜上所述,黃綿馬酸BB對SSTI的主要致病菌MRSA和MSSA均具有良好的體內外抗菌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改變細胞膜通透性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