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堅 姬炳煥 關雪萍
廣東省羅定市中醫院急診科,廣東羅定 527200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CHD)是由于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導致的一類心臟病[1]。好發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但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其發病逐漸呈年輕化趨勢[2]。高血脂是CHD最常見的癥狀,冠狀動脈血流改變后,隨著心肌氧耗增加,其組織內的氧環境失衡,當血脂代謝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就會引發心絞痛癥狀,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除了胸部出現緊縮、疼痛感外,隨著病情發展或會逐步出現惡心、發汗、嘔吐甚至呼吸困難等癥狀。目前針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臨床上多采用他汀類藥物治療,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水平降至目標值以下[3]。基于此,本研究就瑞舒伐他汀對CHD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探究,將臨床實踐作為基本前提,與國內外相關醫學研究結果相結合,以期為臨床治療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幫助,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審批號:LL22021-886J),選 取2020年6月 至2021年6月羅定市中醫院收治的CHD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A、B兩組,每組各60例。B組年齡49~74歲,平均(63.32±5.11)歲,病程1~4年,平均(2.51±0.64)年,心功能分級Ⅱ級15例,Ⅲ級28例,Ⅳ級17例;A組年齡50~74歲,平 均(62.12±5.02)歲,病 程1~4年,平 均(2.55±0.43)年,心功能分級Ⅱ級18例,Ⅲ級26例,Ⅳ級1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CHD診斷符合《臨床冠心病診斷與治療指南》[4]中相關標準;②冠狀動脈狹窄>50%;③未服用過他汀類藥物或停藥>3個月;④患者知情同意且簽訂相關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交流存在障礙或患有精神病者;②合并肝、腎以及其他器官系統性病變者;③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
B組患者飯后服用辛伐他汀片(成都華宇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840,規格:10 mg/片)治療,10 mg/次,1次/d;A組患者則服用瑞舒伐他汀片[阿斯利康藥業(中國)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0008,規格:10 mg/片]治療,10 mg/次,1次/d。兩組患者均以4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療程。
①血脂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2 d在空腹狀態下抽取兩組患者靜脈血3 ml,離心后取上清液,檢測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id-cholesterol,HDL-C)、LDL-C水平;②臨床指標:觀察記錄兩組治療前后的心絞痛發作情況(持續時間和頻率);③不良事件:包括惡心、疲乏、腹痛和血清轉氨酶升高。
顯效:HDL-C升高>0.26 mmol/L,TC下降程度>20%,經心電圖檢查各項數值正常,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有效:TC下降10%~20%,癥狀減輕,HDL-C升高0.14~0.26 mmol/L,且心電圖改善明顯;無效:臨床癥狀和各項生命體征變化不明顯甚至加重[5]。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完成本研究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血脂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A組HDL-C高于B組,TC、TG、LDL-C均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mmol/L,±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mmol/L,±s)
注 與治療前比較,aP < 0.05;TC:總膽固醇;TG:三酰甘油;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組別 n TC TG HDL-C LDL-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組 60 6.51±0.52 4.38±0.35a 2.53±0.48 1.03±0.37a 1.33±0.28 1.63±0.27a 4.23±0.58 2.03±0.47a B組 60 6.57±0.21 5.08±0.23a 2.58±0.53 1.94±0.42a 1.38±0.23 1.44±0.19a 4.38±0.53 2.94±0.49a t值 0.828 12.946 0.541 12.593 0.236 4.457 1.478 10.381 P值 0.408 0.000 0.589 0.003 0.287 0.000 0.141 0.000
治療前,兩組心絞痛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A組持續時間和頻率均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情況比較(±s)
注 與治療前比較,aP < 0.05
組別n 持續時間(min) 頻率(次/d)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組60 8.91±1.22 1.38±0.30a 8.53±1.48 1.03±0.37a B組60 8.87±1.25 3.08±1.19a 8.58±1.53 3.94±0.53a t值 0.177 10.729 0.181 34.876 P值 0.859 0.000 0.855 0.000
治療后,A組(8.33%)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B組(21.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n(%)]
治療后,A組治療總有效率(98.33%)高于B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再加上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我國CHD患者的人數明顯增加。該病不僅危害患者健康,還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并且該病病死率較高。目前,其具體發生機制尚不明確,認為可能與患者各類病變因素等共同作用結果有關。其中,年齡、糖尿病、高脂血癥、脂代謝紊亂、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等是導致CHD發生的高危因素[6]。在CHD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通過運用瑞舒伐他汀藥物,不僅可以改善患者血脂水平,還能提高治療效果,對改善患者預后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瑞舒伐他汀較其他他汀類藥物降脂效果更為顯著[7]。
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患者服用瑞舒伐他汀治療后,其血脂指標中的HDL-C升高,TC、TG、LDL-C下降,且其上升和下降的趨勢較B組顯著,提示瑞舒伐他汀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P< 0.05),本研究結果與姚瑤[8]的研究一致。藥理學研究顯示[9],瑞舒伐他汀可使肝低密度脂蛋白細胞表面受體數目增加,加快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吸收,從而改善血脂水平。而血脂指標能夠反映患者血脂代謝狀況,LDL-C、TC、TG水平升高可導致機體增加發生高血脂的風險,血清HDL-C水平降低則會加重CHD的病情。當LDL-C長期處于過高水平時,脂質易在動脈血壁內部發生沉積,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降低血管壁彈性,甚至引起堵塞,繼而引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10]。因此,需要加強對CHD患者血脂水平的控制。瑞舒伐他汀為新型他汀類藥物,能夠促進患者血管內皮功能的恢復,抑制血管內膜和平滑肌細胞增殖,且對LDL-C具有抑制效果,患者一般用藥3~7 d后,LDL-C水平明顯降低[11-12]。此外,馬冉等[13]研究顯示,瑞舒伐他汀使用后可能會導致患者HDL-C水平升高,本研究結果與之類似。因此,在使用瑞舒伐他汀進行治療時需要嚴格控制用藥時間與劑量。心絞痛是CHD的常見癥狀,患者在情緒激動或勞累的情況下出現胸骨后或心前區的疼痛,可伴隨胸悶、呼吸不暢等表現[14]。其發病機制復雜,與患者血脂水平和代謝功能有關,該病患者血脂水平往往較高,因此需要進行降脂治療。而瑞舒伐他汀為肝臟選擇性和親水型藥物,可控制TC合成,當細胞內TC減少,可有效刺激LDL受體加速,促進代謝,進而進一步降低TC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患者心絞痛持續時間與發作頻率均低于B組(P< 0.05),提示瑞舒伐他汀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療效較其他藥物顯著,可以減少心絞痛發作次數,縮短心絞痛持續時間。此外,A組患者產生不良反應的概率更低,其治療有效性更高,提示瑞舒伐他汀用藥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相關研究結果顯示[15],瑞舒伐他汀具有療效高、副作用小的特點,臨床上合理控制其用量時,患者較少產生嚴重不良反應。另外,本院相關統計資料資料顯示,兩組患者產生的治療費用差異不大,但A組患者費用相對較低且有效性較高、不良反應率低,具有更好的經濟性。本研究針對瑞舒伐他汀與辛伐他汀治療CHD的療效進行分析,初步證明瑞舒伐他汀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但研究樣本不足,其具體臨床效果還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瑞舒伐他汀較辛伐他汀治療CHD具有較好的效果,通過控制血脂水平而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心絞痛發作頻率,縮短心絞痛持續時間,使患者的身體健康狀況得到改善,降低醫療成本,并且也能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可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