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輝 徐亞非 伍美藝 劉永明 李冠軍 謝健良
南方醫科大學第七附屬醫院骨科,廣東佛山 528244
慢性骨髓炎是指細菌感染引起并伴骨質破壞的慢性炎癥疾病,常見病因為血源性骨髓炎、骨折術后細菌感染等,發病后出現肢體紅腫、破潰流膿、色素沉著等癥狀,嚴重者出現昏迷或感染性休克[1]。隨著抗生素的濫用,導致病菌譜改變,革蘭陰性菌、厭氧菌比例升高,萬古霉素無法覆蓋這些致病菌,影響治療效果[2]。針對此種情況,現臨床探索載敏感抗生素硫酸鈣的治療,實現針對性、高效的殺菌,同時改進手術模式,利用臭氧生理鹽水沖洗殘留細菌,負壓封閉引流保護創面[3]。為此,本研究對負壓封閉引流、臭氧生理鹽水沖洗聯合載敏感抗生素硫酸鈣治療慢性骨髓炎的療效進行探討,選擇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南方醫科大學第七附屬醫院(我院)收治的慢性骨髓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選擇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骨髓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共45例,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22例,觀察組23例。納入標準:患者合作,能進行有效溝通;既往有急性骨髓炎或創傷性骨折病史,有竇道形成,排出膿性分泌物;符合《實用骨科學》[4]相關診斷標準;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凝血障礙或存在活動性出血傷口者;嚴重器質性疾病患者;智力低下,無自主活動能力者;患有精神障礙性疾病者;嚴重內科疾病未得到良好控制者;不合作者或者不能根據研究要求進行治療者。對照組男15例,女7例,年齡25~62歲,平均(45.68±3.84)歲,病程5~23個月,平均(10.94±1.18)個月,病因:血源性6例,創傷性16例;觀察組男14例,女9例,年齡27~62歲,平均(45.75±3.87)歲,病程5~24個月,平均(10.92±1.16)個月,病因:血源性5例,創傷性1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入院后行影像學、實驗室等檢查,明確病灶范圍及嚴重程度,留取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及藥敏分析,靜脈滴注敏感抗生素,若轉陰則采用廣譜抗生素。一期行清創術,仰臥位,全身麻醉,依據病灶位置及范圍切開皮膚,取出殘留異物,對竇道、肉芽、死骨和瘢痕組織等進行清理,經感染部位開窗入髓腔清理游離死骨,用碘伏溶液浸泡5~10 min,再用加慶大霉素的生理鹽水徹底沖洗髓腔,完成后重新消毒,更換手術器械。制備載萬古霉素硫酸鈣(英國百賽公司,批號:20173466999,5 ml粉劑),待凝固后制成直徑3 mm的顆粒,均勻充填至骨空腔中,引流管充分引流。術后繼續使用抗生素。
觀察組入院檢查、用藥及一期行清創術同對照組,術中取病灶組織進行細菌培養及藥敏分析,病灶清除后給予負壓封閉引流,依據創面范圍及性狀制作負壓封閉引流敷料,覆蓋整個創面,針對過深的創面,流敷料填充至腔底,獨立連接引流管和沖洗管,生物半透膜材料封閉處理,臭氧生理鹽水持續沖洗,3~5 d后拆除負壓封閉引流。二期手術選擇敏感抗生素結合硫酸鈣植入病灶,方法同對照組。
1.3.1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 術后3個月評價療效[5],治愈為體溫正常,原傷口無紅腫、無竇道和分泌物,局部病灶消失,實驗室指標正常;顯效為創面、竇道愈合良好,骨質部分修復,無殘留死骨,實驗室指標明顯改善;有效為創面、竇道基本愈合,骨組織較穩定,殘留不均勻骨組織,實驗室指標改善;無效為創面愈合不佳,存在死骨及空腔。治療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術后定期進行植骨床細菌培養,陰性為細菌清除,統計術后6個月細菌清除率(陰性例數/總例數×100%);術后定期復查,統計術后6個月骨髓炎復發率(復發例數/治療總有效例數×100%)。
1.3.2 測定治療前、治療后患者的炎癥因子及血沉指標 取靜脈血3 ml離心處理,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腫瘤壞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取全血采取魏氏法測定紅細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
使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65%)高于對照組(72.73%),細菌清除率(95.65%)高于對照組(68.1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術后6個月復發率(0)與對照組(6.25%)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復發患者經清創治療后痊愈。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復發及細菌清除效果比較[n(%)]
治療前兩組CRP、TNF-α、ESR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觀察組CRP、TNF-α、ESR明顯降低,且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炎癥因子及血沉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炎癥因子及血沉指標比較(±s)
注 CRP:C反應蛋白;TNF-α:腫瘤壞死因子;ESR:紅細胞沉降率
組別 n CRP(mg/L) TNF-α(ng/L) ESR(mm/h)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23 75.65±8.84 8.81±2.01 28.57±4.63 12.05±1.17 92.25±12.24 15.65±2.24對照組22 74.28±8.82 21.05±3.73 28.66±4.57 18.84±3.02 92.01±12.31 30.03±4.72 t值 0.520 13.787 0.065 10.028 0.065 13.149 P值 0.605 0.000 0.948 0.000 0.948 0.000
慢性骨髓炎病理特征為致病菌持續存在、低反應性炎癥、死骨及竇道形成。目前臨床治療慢性骨髓炎以病灶清創聯合抗生素治療為主,其中將抗生素充填清創后的腔隙,可實現局部高濃度殺菌,如載萬古霉素硫酸鈣治療近年來應用普遍,但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殺菌范圍有限,療效局限性越來越明顯[6-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細菌清除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證實負壓封閉引流、臭氧生理鹽水沖洗聯合載敏感抗生素硫酸鈣治療可促使細菌清除及病灶消失,利于創面愈合,獲得確切的療效。清除術后給予負壓封閉引流與臭氧生理鹽水沖洗,可促使創面處于封閉、干凈的環境,減少細菌量,利于白細胞和成纖維細胞進入,提高促膠原合成效果,而且臭氧殺菌作用強,可直接作用細菌DNA,相對抗生素具有不會產生耐藥的優勢[9-11]。此外負壓封閉和沖洗可避免植骨床細菌和骨髓炎的復發。而本研究中對照組復發率也較低,可能與納入樣本量小有關。同時聯合載敏感抗生素硫酸鈣治療,與單純載萬古霉素硫酸鈣治療相比,更能夠控制局部感染,彌補萬古霉素覆蓋致病菌不全面的問題,提高治療效果[12-13]。治療后,觀察組CRP、TNF-α、ESR顯著降低,且顯著低于對照組,證實負壓封閉引流、臭氧生理鹽水沖洗聯合載敏感抗生素硫酸鈣治療可進一步清除炎癥因子,改善血沉指標,利于創面愈合,感染控制。與李玉國等[14]研究結果“治療后觀察組血清CRP、TNF-α水平低于對照組”相近,究其原因為單純清創及載萬古霉素硫酸鈣雖然可起到一定抗感染作用,但部分患者仍可能殘留病灶組織,而利用負壓封閉引流及臭氧生理鹽水沖洗,不僅可隔絕外界環境的污染風險,保證創面清潔,改善局部微循環,同時可促進積血排除,清除細菌繁殖的培養基,提高感染控制效果[15]。
綜上所述,負壓封閉引流、臭氧生理鹽水沖洗聯合載敏感抗生素硫酸鈣治療慢性骨髓炎的療效好及細菌清除效果好,利于炎癥減輕,病情控制,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