庹林華 陳 濤
(沈陽化工大學,遼寧沈陽 110000)
科技創新使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邁入新臺階,但由于各個地區發展的不平衡,部分地區的經濟發展并沒有享受到高質量發展的效益。以金融為連接二者的紐帶,利用金融創新的先進科技對金融優質資源進行原創的重整與組合,以促進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中共十九大報告也強調了加強現代金融建設和金融改革創新的重要性,可見金融創新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必要性。
金融創新與經濟發展的研究中,喻平等(2016)運用耦合理論發現湖北省金融創新和經濟增長處于基本耦合狀態。謝延宇等(2017)通過耦合性研究發現我國金融創新與經濟增長質量存在不協調關系。王燦等(2020)借助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和一階效應模型證實金融創新能促進經濟增長并提高經濟增長率,宇超逸(2021)發現金融與實體經濟匹配度的高低會影響金融創新與經濟發展的關系。Bara(2016)研究發現金融創新與經濟增長存在雙向因果關系,二者關系衡量因金融創新的變量而異。Arthur(2017)發現金融創新的過程會受到經濟環境的影響,會因不同的領域和經濟背景而顯著不同。Mehboob(2022)以巴基斯坦為例,實證發現金融創新能促進經濟增長并對GDP有積極影響。
金融創新與產業發展的研究中,李媛媛等(2015)實證發現金融創新加快金融業發展的同時,也促進著技術進步和產業的轉型升級,但金融創新與產業轉型間缺乏聯動機制。李媛媛等(2016)又通過空間面板模型發現金融創新對產業結構優化存在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柳圓圓等(2020)認為金融創新能從融資端、市場端、政策端三個層面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并且借助第三產業對三大產業轉型升級的效果最為明顯。周瑛等(2021)基于VAR模型,發現金融創新與產業結構轉型間存在著長期的協整關系和雙向因果關系。
綜合上述研究,金融創新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同時也能通過各類途徑促進產業的發展。國內運用耦合理論研究金融創新和經濟發展關系的文獻,多數是基于各種發展理念以及已有文獻結論確定指標,尚未形成統一的衡量標準。金融創新與產業發展的研究多數是運用回歸模型分析,很少涉及耦合理論。此外,研究對象多是以國家數據為樣本,對區域內具體研究對象涉及較少。本文從金融創新與省域經濟發展關系以及產業關系的角度,以遼寧省為研究對象,選取具有代表性且可得性高的數據為樣本,探究遼寧省金融創新與整體經濟發展、產業發展的關系,為具體的省域內金融創新與經濟發展、產業發展的研究提供更為適用性的研究參考路徑。同時,創新性地利用居民金融類收入數據,探究該省金融創新的發展方向問題。
根據區域經濟運行報告,遼寧省固定資產投資、消費、進出口貿易三大需求中,固定資產投資實現低速增長,其余增速均有所下滑。三大產業發展平穩,農業的供給側改革、工業的新動能增長、服務業的信息技術推動均態勢良好。經濟平穩背后是遼寧省積極營造的金融支持服務環境,比如金融制度創新助推自貿區建設、金融改革推進結匯便利化試點建設、搭建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建立多維度與全流程的金融監管制度等等。
根據遼寧省金融運行報告發現:一、銀行業發展放緩。資產負債規模小幅增長,其中股份制商業銀行和農村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規模增長最快。銀行類穩定型產品比較受個人投資者歡迎,增長最快的是定期存款和個人大額存單,表外業務規模持續收縮。二、證券業發展較快。上市公司市值和股市融資額顯著增加,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的交易規模增長較快。大連商品交易所交易品種增加,交易額增長迅速。債券市場出現多項創新產品,如引入信用風險緩釋工具、超短期融資券、綠色中期票據等等。三、保險業分化發展。保險業資產增長提高,保費收入增速放緩。
遼寧省金融業存在的問題:一、金融渠道少,銀行類信貸規模有所減少但依舊是主要融資方式。證券、期貨、保險等非銀行金融機構規模較小且發展并不完善。二、各地銀行類金融機構實力差距太大,制約當地實體經濟發展。三、省內各地的各種小型金融組織雖多但比較弱且松散,致使其功能發揮受限。四、重點領域如房地產、產能過剩行業的金融風險暴露逐漸突出,從而導致地方的金融機構也處于風險暴露下。
綜合來看,遼寧省經濟發展與金融發展聯系緊密。金融業已滲透進各行各業,金融資本的注入在每個行業中產生放大效應,讓各行業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利用。金融創新則可以加速這種資金資源的有效配置,為了更深入了解金融創新與經濟發展的聯系,本文利用數據做進一步實證分析。
本文衡量經濟發展分別以遼寧省GDP、第一二三產業GDP、全省城鎮居民平均財產凈收入類別下的利息凈收入、紅利收入、保險凈收益為樣本數據,金融創新指標則根據學者李媛媛等(2016)論證的金融創新直接效應,以遼寧省金融業增加值代表整體金融創新程度,數據來源于歷年《遼寧省統計年鑒》。
1.熵值法
熵值法利用信息熵來確定權重,可深刻反映指標信息價值并避免了人為因素的干擾,是比較常用的賦權方法。本文運用極值熵值法計算耦合協調度模型中所需要的權重,極值熵值法是最優改進熵值法,完全利用了原始數據信息,結果更加精確。
2.耦合協調度模型
耦合協調度模型在研究系統協調性中運用最為廣泛,耦合度C表示各因素間的耦合狀態,C值越大表明各因素間相互影響作用越強。耦合協調度D表示各因素的良性耦合程度,D值越大表明各因素間的協調性越好。包含兩個子系統的耦合度公式為,協調度公式為代表系統內第i個因素所占權重,滿足,同時參考相關文獻分別對耦合度C和耦合協調度D進行分類。
耦合度C的分類,(0,0.1]為極低水平耦合;(0.1,0.3]為低水平耦合;(0.3,0.6]為中等水平耦合;(0.6,0.8]為高水平耦合;(0.8,1]為良性耦合。協調度D的分類,(0,0.2]為中度失調;(0.2,0.3]為瀕臨失調;(0.3,0.5]為初級協調;(0.5,0.8]為中度協調;(0.8,1]為高度協調。
受數據可得性影響,以2010至2019年為評價時限。先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再由熵值法計算出各系統內對應的指標值,最后由指標值根據耦合協調度模型計算出對應的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金融創新與經濟發展的耦合協調結果(見表1),金融創新與居民各金融類收入的耦合結果(見表2)。

表1 金融創新與經濟發展的耦合協調結果

表2 金融創新與居民各金融類收入的耦合協調結果
由表1,金融創新與整體經濟每年的耦合度均非零,說明遼寧省的金融創新與整體經濟發展間存在著相互依賴關系。2010年至2019年每個年份對應的耦合度介于0.8至0.1之間,屬良性耦合水平,說明在2010年至2019年遼寧省的金融創新與整體經濟發展的相互影響關系密切且比較平穩,表明金融創新能夠對遼寧省經濟發展起到很強影響的作用。二者的協調度逐步上升,2010年至2013年二者是中度失調水平,2017年至2018年二者為瀕臨失調水平,2019年則為初級協調水平。
分產業看:金融創新與第一、三產業的耦合度都處于良性耦合水平,與第二產業的耦合度之前存在高水平耦合但近年穩定處于良性耦合水平,說明遼寧省金融創新已經與各產業間形成了較深聯系。對比各產業的耦合度值,遼寧省金融創新與第三產業的相互作用最強。從協調度看,各產業與金融創新的協調關系均是從中度失調發展到現在的初級協調,存在巨大改善空間。
總體說明遼寧省金融創新和經濟發展存在相互依賴關系,協調性逐漸改善,目前已達到初級協調水平。根據遼寧省的“十四五”金融業發展規劃,可能的原因如下:一、全省金融總資產年均增速達7.95%,金融業稅收居省內各行業第二。二、金融體系在不斷豐富,銀行、證券期貨、保險、信托、金融租賃、典當行、資產管理公司等并存。三、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普惠金融力度不斷加。但依舊存在諸多薄弱環節:一、金融體系不完善,融資方式仍以信貸類間接融資為主,金融渠道少。二、地方金融機構實力弱,無法為需求者如民營、小微、“三農”提供更多金融服務。三、房地產等重點領域金融風險持續凸顯,地方金融機構金融風險受政策、疫情等因素影響正持續增加。
由表2,金融創新與利息凈收入的耦合度整體來看屬于高度耦合水平,并呈現出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說明金融創新對居民的利息凈收入的影響正在減弱,與之相反的是,金融創新與股息及紅利收入的耦合度、金融創新與保險凈收益的耦合度整體均呈現上升趨勢。而統計年鑒中的利息凈收入統計來源于銀行類資產,股息及紅利收入、保險凈收益的統計分別來源于證券類資產和保險類資產。經對比可知,遼寧省金融創新對證券業和保險業的影響作用正在擴大,而對銀行業的影響作用在逐步減小。
金融創新與利息凈收入的協調度整體處于瀕臨失調的水平,協調度趨勢也是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到2019年降為中度失調。金融創新與股息及紅利收入的協調度在2014年和2015年有了質的提升,達到了初級協調水平,之后又降為瀕臨失調水平,2019年又提升為初級協調水平。金融創新與保險凈收益的協調度整體呈上升趨勢,但上升力度不大,目前為瀕臨失調水平。對比三者的協調度,遼寧省金融創新與證券類資產和保險類資產的協調關系逐漸改善,與銀行類資產的協調關系較于以前有所減弱。表明遼寧省金融創新的方向往證券業和保險業靠近,但由于某些原因如當地金融市場不成熟、金融體系不完善等原因,使得遼寧省的金融改革效果緩慢,所以對應的協調度雖逐漸提高但也只是在瀕臨失調水平和初級協調水平之間,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同時,遼寧省金融創新與銀行類金融資產的協調度一直處于瀕臨失調水平,本文研究時限內未達到初級協調水平以上,說明遼寧省金融創新的金融基礎并不穩定,這也是導致遼寧省其他金融方向的創新效果不顯著的原因之一。
實證結果表明,遼寧省的金融創新與經濟發展間確實存在著很強的相互作用關系,二者的耦合度每年保持著良性耦狀態,說明遼寧省的經濟發展與其金融創新是密不可分的。此外,遼寧省金融創新與整體經濟發展和各產業的協調度每年不斷上升,在2019年均達到了初級協調水平,說明遼寧省金融創新效果有起色,但仍有巨大的發揮空間。從金融創新與金融各金融類收入的耦合關系中可看出,遼寧省金融創新的方向正在往除銀行業外的其他金融行業發力。根據統計年鑒中可搜集到的數據做出的耦合結果來看,證券業和保險業與金融創新的耦合度逐年升高,相互作用的關系逐漸明顯,協調度也逐年升高,說明遼寧省的金融創新在向證券業和保險業發展。但遼寧省金融創新存在問題也是比較明顯,即金融創新與銀行業的協調度每年都是保持在瀕臨失調水平,說明遼寧省金融創新還未能構筑堅實的金融基礎,因為銀行業目前仍占金融資源分配的主導地位。
綜上分析,對金融創新促進遼寧省經濟發展提出以下建議。第一,完善多元化投資機制。除擴大銀行投資口徑外,還應積極拓展證券投資、基金投資、保險業務等投資渠道,完善金融服務體系,使金融創新與金融內的各行業盡快都達到初級協調水平。同時,省內各區域按不同發展路徑合理配置金融資本,打造省內區域特色經濟,縮小城鄉經濟差距,以此提升金融創新與省域經濟發展的協調度。第二,繼續優化產業結構。遼寧省金融創新與三大產業都已達到初級協調水平,其中第三產業協調度上升趨勢最為明顯,政府應繼續引導金融資源流入第三產業,使外部效應強的高新技術產業繼續推動其他產業結構升級,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第三,加大金融創新的投資。政府對高校提供金融創新項目支持力度,使高校注重金融創新人才的培養。同時,通過對證券公司、商業銀行的減稅政策等鼓勵其金融工具創新。第四,健全金融監管體系。金融創新也會出現新的金融監管漏洞,產生新的金融風險。金融史上的各種金融危機就是最好的例子,政府大力倡導金融創新的同時,也應建立相應的金融監管制度、監管工具、風險評估機制,保持市場的良好運轉。金融機構自身也需不斷完善內部稽查制度,對金融創新業務流程進行審查以及整改,及時發現業務漏洞,防止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