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青青 趙柯茗
(中國人民銀行吉林市中心支行,吉林吉林 132000)
吉林省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以盛產玉米、水稻、大豆等而聞名。2020年全省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600億元,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68.18萬公頃占全國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4.87%,糧食總產量3803.17萬噸,占全國糧食總產量5.68%。其中近年來吉林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如下圖:
由圖1可以看出,吉林省農業總產值占比優勢明顯,并且從2017年開始產值呈平穩上升趨勢。

圖1 吉林省農林牧漁總產值變化
降低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是農業低碳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因此為了進一步了解當前吉林省農業生產中的碳排放情況,下面將特別選取農業生產過程中所需的化肥、農藥、農用塑料薄膜三個因素作為主要資源投入物來進行分析,以此來判斷吉林省農業生產碳排放現狀。
1.單位化肥施用量農業總產值情況
該指標是從單位化肥投入量效率方面來對農業生產進行分析研究。單位化肥投入量越低,說明化肥的利用率越高(低投入、高產出),化肥的高效率使用會降低農業碳排放,從而會對農業生產低碳化提供可能。下圖為吉林省在 2010—2019 年間單位化肥投入農業總產值情況變化圖。具體如下圖所示:
從圖2可以看出,吉林省單位化肥使用量農業總產值總體是呈上升趨勢的,即當前吉林省農業化肥使用效率是逐年提高的,雖然正在2015年-2017年間效率是下降的,但是從2018年和2019年來看,近年吉林省農業化肥使用效率得到了顯著提高。

圖2 吉林省單位化肥施用量農業總產值變化
2.單位農藥施用量農業總產值情況
單位農藥施用量農業總產值主要是分析在農藥投入方面,吉林省農業生產過程中是否做到了農藥科學施用,因為農藥的使用過程不但會增加碳排放,而且不合理的施用會對環境甚至農作物自身都會造成污染,因此合理使用農藥顯得尤為重要。下圖為吉林省在 2010—2019 年間單位農藥施用量農業總產值情況變化圖。具體如下圖所示:
從圖3可以看出吉林省在十年間農藥利用效率是呈先下降再上升的,并且2017年—2019年間施用效率明顯得到提高。由此可見,近年來,吉林省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已經開始逐漸重視農藥的合理利用問題,不斷地推動農藥的施用效率的提高。

圖3 吉林省單位農藥施用量農業總產值變化
3.單位農用薄膜使用量農業總產值(萬元/噸)
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近年來,農用扣膜方式在吉林省農業生產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薄膜回收率低,用過一次之后很難進行二次利用,并且薄膜的降解十分困難,需要大自然的長期作用才能降解,所以農用薄膜的使用也成為了農業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之一。下圖為吉林省在 2010—2019 年間單位農用薄膜使用量農業總產值情況變化圖。具體如下圖所示:
從圖4可以看出,單位農用薄膜使用量農業總產值呈先上升后下降最后又上升的趨勢,2019年與2014年該指標值基本一致,而中間這些年該指標均低于2019年值,由此得出在2015年-2018年間農用薄膜的利用效率并不理想,因此吉林省在農業生產中應在挺高農用薄膜使用效率上極大力度,以降低農用薄膜使用而帶來的碳排放量。

圖4 吉林省單位農用薄膜使用量農業總產值變化
1.建立低碳農業發展轉型長效機制,提升金融服務支持水平。
一是結合國家相關指示精神,加快出臺促進低碳農業轉型的長效機制,從而實現金融機構在提供服務時有政策可依。二是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積極建立先進地區經驗總結復制推廣機制。對低碳農業發展轉型取得的成功經驗、主要做法、金融創新等推廣宣傳,進一步有序推進低碳農業轉型工作。
2.探索金融支持低碳農業轉型方案,擴大金融支持覆蓋面
金融機構根據低碳農業發展轉型需求特點的授信模式、豐富抵質押方式,不斷創新金融產品,為融資主體和項目提供綠色服務通道,將資源向低碳農業產業傾斜。推廣農戶家庭綜合授信,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重點服務,據農戶實際情況將其設置為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標簽,并進行建檔立卡管理,用“大數據風控+線下交叉驗證”的方式科學授信,逐步提升用信覆蓋面。同時為緩解農業經營主體的資金成本壓力,針對轄內農業產業化企業或者龍頭企業,開通綠色信貸通道、降低貸款門檻。
3.挖掘新型業務拓展模式,加強金融創新支持力度。
積極探索政府部門建立小額農貸擔?;稹L險補償基金,開展“政銀擔”“政銀保”等融資業務模式,量身定做“低碳農業”的擔保產品。積極圍繞“龍頭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政府+企業+家庭農場”等經營模式,探索建立“銀行+保險+擔保+龍頭企業+農業經營主體(農戶)”等配套金融服務模式等,從而進一步加強對低碳農業轉型工作的金融支持力度。
當前吉林省農業仍以原有作業方式為主,而面對新的發展要求,與之對應的低碳農業發展體系卻并未系統形成,從政府的政策出臺、政策扶持,到綠色技術理論和科技人才,再到農民對低碳農業的認識程度,尚處于初期的探索形成階段。這就導致了當前吉林省低碳農業的發展只能通過對其他省市以及國外的經驗和技術來作為當前發展的方向,并且農民作為主要生產者,對于低碳農業轉型過程中需要增加開支,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認同度不高,由此使得當前轉型期間會出現成本增高,技術受阻,發展受限,尚需時間和經驗來構建因地制宜、適合發展的低碳農業路徑。
吉林省雖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主要的糧食出口省份之一,但一直以來吉林省糧食產量所主要依賴的是先天良好的自然稟賦優勢,而科技加成度并不突出。受限于人員、經費的投入,當前吉林省對黑土地保護、農業用地再利用等方面的主要難題仍未取得關鍵性突破,而已取得的相關成果也尚未能夠做到推廣和普及。同時對于農業生產投入的生產資料檢驗檢疫技術也存在著技術空白,無法從監管角度對農業生產投入的原料提出綠色要求。由此導致的這些問題對低碳農業的發展勢必會造成更大的阻礙。因此,從當前吉林省農業生產的基本情況來看,農民的生產方式大多數還是采用了傳統的生產習慣,距離綠色化、低碳化的目標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吉林省近年來糧食產量處于穩中略升階段,但是農產品的銷售附加值卻一直未獲得突破。一方面,由于生產者多以個體為主,無法形成集聚效應和品牌效應,同時又缺乏對現代農業物流技術的了解和運用,缺乏對省內農業物流網絡的科學構建,導致了吉林省在新的產品市場開發相對滯后,進而導致了生產的綠色產品效益低迷、市場競爭力不足等情況。另一方面,吉林省內農業產業鏈的發展尚需完善,農業與“三產”的有機融合仍需更多的推動以及成功案例的推廣和普及。并且附加在農產品身上的創意性仍需探索,因為這是推動吉林省新型現代農業的文化重點。
推動和促進吉林省低碳農業轉型發展,首先就要將低碳農業理念進行有效宣傳推廣,加強農民對低碳農業的認識以及認可。充分發揮村集體的基層引導和帶頭作用,秉承因地制宜的農業發展原則,積極地將先進的生產技術引入,改變傳統的高碳模式,并通過相應獎罰機制來進一步帶動農民對低碳農業的支持。其次,鼓勵農民以集體或承包的方式進行集約化生產,以規?;a為基礎,進一步推動農業循環發展。近幾年來,吉林省在全省積極推進主要作物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燃料化的等資源的綜合利用,形成秸稈還田變肥、植菌變菜、過腹變奶、壓塊變煤、加工變板(繩)材等多種綜合利用模式,大力推廣農作物秸稈還田技術,沼液、沼渣作為有機肥料提供給周邊的水稻、水果、蔬菜、湘蓮、苗圃生產基地。形成“稻—沼—菜(稻)”循環生態模式,蔬菜及農產品的品質將得到明顯的改善、產量也將得到明顯的提高,可為農戶節約化肥、農藥使用費用。實現了既保證了綠色低碳農業發展,又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使農民也增加了收入。
低碳農業發展不僅追求綠色,更是要追求品質,這樣才能夠吸引更多的農民改變以往粗放的高碳作業方式,而轉向低碳集約農業生產。根據吉林省土地情況和天氣特點,以吉林市多年漁稻綜合種養實踐經驗為依據,逐步探索出具有吉林省特色的綜合種養模式。有別于以往傳統的農業種植,漁稻綜合種植與水產養殖有機結合,構建稻—魚、稻—蟹等共生生態循環系統,一水兩用,一田兩收。如:吉林市采用“圍田暫養”和“大壟雙行”養蟹模式;白城地區對農民的意見進行充分調研,選擇了更易操作、成本較低、施工便捷的的稻田養殖鯉魚和鯽魚夏花模式,取得了魚、稻雙豐收的推廣效果。如果能夠將這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綠色生態生產方式進一步在省內推廣,那么這對于進一步推動吉林省低碳農業的發展將會有更大助力。
低碳農業經濟的發展,不能僅僅從農業生產方式來著手,也應考慮低碳農產品的銷售,即樹立低碳消費理念,從市場環境引入綠色消費,進而帶動低碳農業產業鏈的動態發展。一方面,要對生產的農產品進行嚴格的檢驗檢疫,加大對低碳農產品的監督管理力度,落實農藥殘留檢驗、質量安全檢測,嚴防不達標的綠色產品入市,保障真正綠色產品生產者的利益。另一方面,要支持吉林省農產品供應商實施低碳營銷模式,使其認識到低碳的銷售方式可以為其在市場上贏得獨特的競爭力,贏得消費者認同。在低碳農業發展中,強化消費者參與,進一步提升社會參與度,通過低碳農業發展推動吉林省整體經濟發展穩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