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博|文
有句老話,叫作“隔行如隔山”,人云亦云,代代相襲,自有道理在。
近20年來,有色金屬行業投資高速增長,從有色金屬礦石資源端的采選開始,到中游冶煉端的加工形成標準化的金屬品,再到有色金屬深加工制作成合金零部件,最終被用于制造業下游最終端的消費中,有色金屬行業與整個國民經濟息息相關。隨著我國資本市場不斷完善,企業跨界發展的空間和方式變得更寬廣和多元,“外行”跨界到有色金屬行業“分蛋糕”者,也不在少數。我們不禁發問:果真隔行如隔山么?
近年來,隨著我國產業結構升級以及全球寬廣的市場前景,新能源和光伏產業已經成為跨界者們最認可的投資方向之一。
在“跨界”鋰產業的過程中,部分跨界項目在原材料或副產品等方面具備關聯性,如國內鈦白粉領先企業龍蟒佰利聯集團股份公司和中核華原鈦白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磷酸鐵鋰項目,是由于鈦白粉副產品——硫酸亞鐵可以做磷酸鐵鋰原料;做銅材的企業進入鋰電銅箔行業,如海亮集團等。除此之外,一些相隔甚遠的外行也趨之若鶩。近日,從事進出口業務的上海百予實業有限公司投資105 億元興建年產25GWh 鋰電池制造項目;江蘇紅豆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投資約15億元,在烏蘭察布市建設3GW大功率固態鋰電池智能制造項目;今年3月14日,房地產企業宋都基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擬墊資16億元,參與西藏珠峰資源股份有限公司位于阿根廷的鹽湖提鋰項目。早在1999年,寧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就跨界進入鋰電材料領域,2013年,鋰電材料板塊的營業收入全面超過了服裝業務。

在另一個熱門投資產業——光伏業,今年以來至少有30家公司宣布跨界光伏行業,其中,既有江西正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皇氏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養殖企業,又有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上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建材龍頭企業,還有江蘇陽光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藍光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漳州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沐邦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不同行業的企業投資光伏及相關產業。江蘇陽光總投資200億元在內蒙古投建多晶硅、組件、光伏電站等項目;正邦科技聯手國家電投浙江分公司布局光伏,預計投資總額達到400億元左右;早期業務為水產飼料、現為光伏領先企業的通威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業績創下歷史新高,營業收入603.39億元,凈利潤122.24億元。
未來,隨著產業結構升級、“雙碳”目標的逐步實現,將會催生出更多的有色金屬“新材料”被使用。而像鋰、硅這些具備優異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新材料”,已經被認為是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推動力。因為有色金屬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車、機械制造、電力、通訊、建筑、家電等產業中的應用,有色金屬行業與做房地產、造紙、服裝、養殖、玩具等“外行”之間的“楚河漢界”愈發不明顯。也可以看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隔行未必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