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寧,王鐵臣,谷星宇,孫 丹,張 旭,李利鋒,任華中
(1.北京市昌平區農業技術推廣站,北京 102200;2.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北京 100029;3.中國農業大學,北京 100083)
近年來,已有較多有關潮汐式灌溉應用于蔬菜育苗的報道,但將這種灌溉方式應用于蔬菜生產的報道則極少。常規的蔬菜生產節水灌溉方式大多采用滴灌,但存在灌溉裝備安裝不便、易于損毀、滴頭易堵塞、灌溉不均勻等突出問題,而潮汐式灌溉是指采用特制的栽培槽將水分從其下部直接供給水分,利用水分的滲透作用將槽內基質充分滲透進而滿足作物吸水要求。目前,潮汐式灌溉在蔬菜育苗上能夠達到節水、省工、控制病蟲害發生等效果,但在蔬菜種植生產上應用不多。相關研究表明,潮汐式灌溉可根據黃瓜不同生長階段和環境條件設定灌溉上限,既可保證灌溉后栽培槽內基質及根系充分吸水,又可避免或延緩栽培基質表面的鹽分積累,因而有利于提高水肥利用率及病蟲害防控水平[1-2]。近年來,利用春大棚黃瓜為生產對象,開展了相關技術探索,逐步形成了椰糠基質栽培潮汐式灌溉的技術模式,與傳統地栽模式相比,黃瓜采收期可提早4 d,產量相當,水、肥用量分別減少79.6%和44.4%。
本栽培系統由栽培槽、儲液池、供液系統和控制系統等組成(圖1)。

圖1 潮汐式無土栽培系統構造、灌溉及回液流程示意
栽培槽是本栽培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栽培槽是由PVC材質制作而成的倒梯形結構,規格為上面85 cm、下底35 cm、高25 cm。每個栽培槽內置長78 cm、寬15.5 cm、高14 cm的水槽用于控制上水和回水使之形成潮汐式灌溉效果。水槽兩側均設有網孔,用于灌溉時水分可以充分滲透到基質中,同時保證多余水分的回流。同時,水槽的底部中央設置通氣管以便于黃瓜植株根部充分通氣。為有效降低栽培槽基質表面的水分蒸發,還需在每個栽培槽的上面安裝一塊與槽口大小一致的蓋板。使用時將栽培槽順栽培畦方向擺放整齊,安裝后保持行距110 cm。為便于運輸和安裝,栽培槽體與水槽、插接管設置為組裝式。不同槽體之間通過軟管連接,便于基質裝填和栽培槽整體安裝施工。栽培槽內填充基質為椰糠,購自印度冉美基質有限公司,為粗細椰糠的混合物,粗椰糠∶細椰糠=3∶8(體積比),EC值<0.7 mS/cm。
儲液池的主要功能是保證回流液依高度落差自然流回。在棚室的西北角向下挖長255 cm、寬177 cm、高152 cm的地下儲液池,蓄水容積為6.9 m3。為防止肥液下滲和避免污染,在儲液池的四周涂刷防水涂料和水泥。同時,在儲液池的上方蓋一層木板,以保證人員安全和防止肥液蒸發。
供液系統由母液桶、施肥器、攪拌裝置以及水源等構成。母液桶按營養液配方分別盛放不同的肥料。母液桶由3個體積為200 L的塑料桶組成,分別標記為A、B和C。其中:A桶內含4.9 k g硝酸鈣+5.0 k g硝酸鉀+3.2 k g尿素;B桶內含5.2 kg磷酸二氫銨+22.2 kg硫酸鎂+450 g EDTA二鈉鐵+66 g硼砂+32 g四水硫酸錳+3.3 g硫酸鋅+1.2 g硫酸銅+0.38 g鉬酸鈉;C桶內含6 L磷酸。使用前將所需化學品裝填入與之對應的母液桶后,向每個桶中注入清水150 L。母液桶中的肥液應確保體積相等且處于完全溶解狀態。所有供液管路均選用PVC塑料水管連接。
控制系統由定時器、電磁閥、水泵以及液位監測浮球等組成。定時器可設置灌溉時間、灌溉時長和灌溉次數。當灌溉系統啟動時,水泵、灌溉電磁閥依次開啟,肥液從儲液池流出,經過紫外消毒裝置進入栽培槽。當所有栽培槽里的椰糠自下而上呈充分濕潤狀態時灌溉結束,電磁閥自動關閉。回液電磁閥開啟,回流液經回水管道返回至儲液池。當儲液池液位低于下限時,供液電磁閥啟動,母液按照預設的比例與清水混合經管道流入貯液池,直至水位達到上限[3]。
本系統建議選用生長勢強、抗病性好、連續結瓜能力強的黃瓜品種,如中農大22號、中農大25號等。采用嫁接育苗,砧木品種應具有脫蠟粉能力,如北農亮砧、京欣砧5號等。
北京地區春大棚黃瓜生產多于2月中下旬播種育苗、3月中下旬移栽定植。
定植前1~2 d啟動供液系統對栽培基質進行充分灌溉,此時灌溉清水即可,淋洗回液可排放灌溉到土壤栽培田間[4]。選擇晴天上午進行定植,采用雙行定植、每栽培槽定植6株。定植后采用EC值1.5~1.8 mS/cm的營養液灌溉2~3次,一般設定在08:00、10:00及15:00。
2.3.1 溫度管理
黃瓜定植后,力爭棚內溫度控制在白天28~32 ℃、夜間15~22 ℃。由于早春易于發生低溫危害,定植后大棚需注意加強保溫措施,遇到寒潮侵襲等極端天氣,需在棚內使用加溫塊等采取應急增溫措施。隨著氣溫的升高和光照的增強則逐步注意降溫和遮陽,夏季炎熱天氣可在中午采取遮陽網等措施進行降溫。
2.3.2 植株調整
黃瓜定植后20 d左右進入抽蔓期,需及時進行吊繩、吊蔓。采用單干整枝方式,摘除植株所有的側蔓和卷須,同時摘除主蔓4葉節以下的所有雌花。
隨著植株的生長,當植株生長點伸長至上部空間不足時(距離地面高約2 m)需及時落蔓。落蔓前先將植株下部的老葉、病葉及時摘除,然后沿順時針方向將植株莖蔓向下滑落。每次落蔓強度以控制植株生長點距地面1.5 m左右、整個植株保證13片功能葉片為宜,下落的莖蔓放置在栽培槽兩側的落蔓支架上,避免莖蔓著地而誘發病害。
2.3.3 灌溉策略
灌溉用營養液采用日本山崎肯哉黃瓜專用營養液配方配制[5]。
定植后2周內,分別于每天08:00、10:30和15:00灌溉3次,每次供液時間為8 min,第1周灌溉營養液EC值控制在1.6~1.8 mS/cm,第2周則上調到1.8~2.0 mS/cm。
定植后第3周至第4周,分別于每天08:00、10:30、13:30、15:30灌溉4次,每次供液8 min,同時將營養液EC值控制在2.0~2.2 mS/cm。
進入開花坐果期之后,隨著溫度和光照的逐步升高,日灌溉次數增加到5~6次,首次灌溉可提早到07:00—07:30,末次灌溉可延后到16:30—17:00,營養液EC值控制在2.2~2.5 mS/cm。確定營養液EC值的總體原則是生長前期宜選高限、中后期選低限。
整個生育期內的營養液pH值控制在5.5~6.5,過高或過低時分別采用磷酸和氫氧化鈉加以調整。
春大棚黃瓜生產中易發生蚜蟲和紅蜘蛛等蟲害。蚜蟲防治可選用25%噻蟲嗪(阿克泰)水分散粒劑3 000~5 000倍液、3%啶蟲脒(莫比朗)乳油1 500倍液、1.8%阿維菌素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22%氟啶蟲胺腈(特福力)懸浮劑7 000~8 000倍液進行葉面噴霧,期間注意輪換用藥。紅蜘蛛防治可選用43%聯苯肼酯(愛卡螨)懸浮劑2 000~3 000倍液、8%阿維·噠乳油1 500倍液、5%噻螨酮乳油1 500倍液或用1.8%阿維菌素2 000~3 000倍液進行噴霧,每7 d防治1次。
常見病害有霜霉病、白粉病和角斑病等。霜霉病可用50%霜脲氰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白粉病可用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 000倍液噴霧防治;角斑病使用72%農用鏈霉素4 000倍液或2%春雷霉素5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
采用本系統需注意及時采收,尤其是根瓜要適當提前采收,以防止墜秧。采收黃瓜外觀標準為長度 25~35 cm、單瓜質量在150~200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