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佳贇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要載體,土地是工業發展的基本要素。隨著中國新型工業化深入推進,面對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發展態勢,城鎮產業空間“質”不佳、“量”不足,在很多城市已成為制約產業提質升級的“攔路虎”,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所必須突破的瓶頸之一。
為此,珠三角、長三角等一些工業發達城市率先破題,通過深入挖潛,盤活存量,運用“折疊空間+垂直產業”新概念,積極實踐“工業上樓”新模式,從而有效拓展高品質產業空間供給,大幅提高工業用地的畝均效益,吸引了一大批從事先進制造業、戰略新興產業的企業前來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所謂“工業上樓”,是指讓企業在大廈樓宇中進行工業生產、辦公、研發、設計的新型產業空間模式。通過“工業上樓”,企業特別是中小創新型企業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單獨建廠成本高昂、配套有限的困擾,實現“拎機投產”,讓產業鏈、供應鏈更加牢固和緊密。
發展是硬道理,集約是大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十四五”規劃提出,推動工業用地提容增效,推廣新型產業用地模式。
寸土尺金,惜其貴,就要盡其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持續推進產業空間提質增效,下足功夫讓有限土地創造更大價值。
可以預見,以“工業上樓”為代表的、從供給側推動土地與空間要素的改革,將帶動更大范圍的產業創新,進而推動示范制造+研發辦公+總部大廈+新興科研院所的高度集約,一棟大樓就能成為一條生產鏈,一個園區就將是一個高品質先進制造業生態圈。
風物長宜放眼量,以“向上增效”等方式加快盤活存量低效工業用地,不僅是拓展產業空間的必然路徑,還是實現城鎮工業用地優化布局的“關鍵一招”,并將進一步成為推動城市品質能級躍升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