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平

3月25日,觀眾在日本京都《 兵馬俑與古代中國——秦漢文明的遺產》展覽上參觀(張笑宇/攝)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極大增強了文博工作者推動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決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交流展示工作,我國文物事業及文物交流工作進入了新時代,對外文物交流工作持續深化、創新發展,在眾多領域綻放異彩:文物入境展覽活躍,交流展覽精品迭出;文物外交服務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用日益凸顯;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在新征程上,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文物煥發出新的時代風采,是文博人的使命所在。
以展覽及展品資源活化為抓手,深度挖掘文博知識點、洞察觀眾興趣點,開展創新服務,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務人民。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革命文化光輝燦爛,現代文化活力四射,但在核心價值觀引領多元文化能力方面,實現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意識方面、文化產業發展方面以及文化產品市場傳播能力方面仍亟待增強。
深化體制改革,做大做強文物交流工作是增強國家軟實力、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任務十分緊迫。
為此,需要牢固樹立精品意識,提升展覽交流策劃和組織能力,推動實施中華文明展覽展示工程、革命文物展示工程、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展示工程。積極拓展文物對外交流平臺,通過設立海外展覽基地、舉辦“中國風景線”展覽推廣活動,多渠道多方式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能力。
一方面是建立多元主體協同機制,推動國內展覽“走出去”,著力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文博內涵、國際表達的展覽傳播體系,同時積極引進國外優秀展覽;另一方面,積極探索數字技術應用場景,創新展陳形式和敘事方式,運用互動式、體驗式、沉浸式展陳形式,增強展覽吸引力、感染力。
與此同時,發揮文旅融合優勢。在常規性博物館活動之外,應秉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探索培育具有研學特征、產品化特點、文旅深度融合特點的業務。以展覽及展品資源活化為抓手,深度挖掘文博知識點、洞察觀眾興趣點,開展創新服務,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務人民。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以數字經濟為標志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變世界發展格局。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成為國家戰略,更是加快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數字經濟涉及設計、生產、交換各個領域,促進了技術應用、產業合作和市場需求牽引。以數字經濟發展提升文化實體經濟創意能力、增強文化實體經濟綜合競爭力,能夠發揮數字技術對文創活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文博資源有效利用是數字經濟的關鍵要素,也是驅動文創業態發展的新要素。應規范館藏授權,貫徹共享理念,使館藏資源授權成為文博人主動把握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新機遇和新引擎。
目前,文博行業正在從數字化走向深度數字化,應積極構建文博行業“全生命鏈條”的數字化,打造文博行業新基建。以文物保護為切入點,逐步探索推動文博行業展示、傳播環節的數字化,并向文物采集、存儲、修復、展示、機構管理、服務研究等各環節的深度數字化延伸拓展,以信息技術和數字科技賦能文博行業全鏈條、全產業發展。
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必須高度重視培養人才、團結人才、引領人才、成就人才,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
要結合文物交流事業發展的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做好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完善“揭榜掛帥”“賽馬”“軍令狀”等人才創新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重視原創導向、突出需求導向、兼顧市場導向,以深化項目制改革為抓手、以引進高層次專業人才為核心,動員覆蓋文物交流全領域的國際國內智慧資源、創新要素為我所用,持續激發文創、智庫、文物返還等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努力營造鼓勵大膽創新、勇于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
按照黨的二十大部署和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要求,我們要從職能定位、履職能力、業務布局、隊伍建設、體制機制等方面,深入查找制約文物交流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和弱項,堅持轉型改革;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現,打造一批具有中國精神、文博內涵、時代表達的精品力作,把跨越時空的思想理念、價值標準、審美風范轉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和行為習慣,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