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俊
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南陽 473000
腹瀉是新生仔豬最常見疾病之一,是一種病因眾多、病性復雜的仔豬常見疾病。新生仔豬的生長狀況以及死亡率都與腹瀉“息息相關”。因此,新生仔豬腹瀉一直以來是養豬業最關注的問題之一。3月齡以下的仔豬,尤其是出生3日內的仔豬更容易出現腹瀉問題。斷奶后的仔豬因斷奶應激也容易出現腹瀉癥狀。大規模養豬場內,仔豬腹瀉發病率不低于50%,因腹瀉造成的仔豬死亡率不低于15%。仔豬腹瀉不僅提高仔豬死亡率,還會造成仔豬生長遲緩、停滯,給我國的畜牧養殖行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必須引起廣大畜牧從業人員的高度重視。
仔豬傳染性腹瀉分為細菌性腹瀉和病毒性腹瀉。
1.1.1 細菌性腹瀉
主要是由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產氣莢膜梭菌等常見致病菌造成。大腸桿菌可以導致仔豬患黃痢、白痢。出現黃痢和白痢的仔豬通常會迅速脫水、消瘦、發育不良,嚴重的甚至死亡。沙門氏菌造成的仔豬腹瀉會出現高燒、皮膚出現紫斑、腸炎、糞便異味、生長停滯等現象。寄生蟲(球蟲、蛔蟲、線蟲、鞭蟲)造成的仔豬腹瀉同樣可引起仔豬腹痛、下痢、出血、消瘦等癥狀。
1.1.2 病毒性腹瀉
主要是由輪狀病毒、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流行性腹瀉病毒感染造成的。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仔豬腹瀉與黃痢、白痢相似,主要表現為厭食、精神萎靡、脫水、甚至死亡。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是一種季節性腹瀉,與沙門氏菌造成的腹瀉相似,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精神萎靡,且常伴有嘔吐癥狀。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腹瀉無季節性,以嘔吐、脫水為主要特征。
仔豬非傳染性腹瀉產生的原因眾多,主要為胃腸道發育不成熟、日糧質量低、營養因子水平低、飼養管理不當。
1.2.1 胃腸道發育不成熟
新生仔豬的胃酸分泌能力差,胃酸分泌量少,依靠乳汁中的乳糖發酵產生乳酸來維持胃酸性環境。仔豬斷奶后,乳糖供應減少,pH升高,有害菌大量繁殖,胃腸道內的菌群失衡,從而導致斷奶仔豬出現腹瀉癥狀。另外,仔豬斷奶造成嚴重的生長應激,體內消化酶水平降低,營養物質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出現因消化不良導致的腹瀉。
1.2.2 日糧的質量低
低質量日糧中含有大量抗原物質。腸道是重要的免疫系統所在地,日糧中的抗原進入胃腸道后可激活免疫反應,導致腸絨毛受損、隱窩增生,從而出現腹瀉的癥狀。胃腸道屏障受損,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趁虛而入”,進一步加重腹瀉癥狀[1]。
1.2.3 營養因子水平低
妊娠期母豬營養狀況與仔豬腹瀉有密切聯系。妊娠期母豬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缺乏,可造成仔豬發育不良、抵抗力下降。出生后的仔豬日糧營養缺乏同樣可以導致抵抗力下降,遭受病毒細菌等的感染,出現腹瀉現象。
1.2.4 飼養管理不當
新生仔豬機體很多系統機能尚未成熟,對環境溫度的適應性極差。冬季環境溫度需維持在28 ℃左右。保溫措施不當,環境濕度大,可造成新生仔豬的免疫力下降,環境內大量致病菌繁殖,從而造成仔豬腹瀉[2]。
仔豬腹瀉不僅僅是由單一因素造成的,更多情況下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補充酶制劑可以有效治療仔豬非傳染性腹瀉。補充酶制劑可以提高仔豬胃腸道內消化酶水平,提高腹瀉仔豬的消化能力,減少因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問題。對于傳染性腹瀉,可以補充微生態制劑和抗菌素,降低病毒性腹瀉問題。
腹瀉仔豬可額外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控制仔豬腹瀉,提高生產效益。
完善飼養管理,科學斷奶、補料,調節環境溫度,保持環境干燥、清潔,減少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降低仔豬腹瀉問題。
仔豬舍嚴格消毒殺菌,保持環境的干燥衛生,減少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從而降低仔豬腹瀉的發生率。維持仔豬舍環境溫度適宜、穩定,避免因溫差過大造成仔豬腹瀉。
關注妊娠期母豬的營養需求,避免因營養不良造成仔豬發育不良,抵抗力低下。另外,母豬初乳是仔豬最主要的免疫力來源,營養不良,初乳質量低,對新生仔豬的保護力下降,仔豬更容易出現腹瀉問題[3]。
適當時間給仔豬注射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二聯滅活苗,增強對病毒的抵抗力。需要注意的是疫苗存在散毒的危險,需嚴格控制,未發病豬場不可注射。
新生仔豬出現腹瀉情況的原因并不僅僅只是一種,身體機能不完善、環境惡劣、先天問題、日糧等因素均可造成仔豬腹瀉。針對仔豬腹瀉,養殖人員應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對已經出現腹瀉問題的仔豬,應立即進行治療和隔離,防止疾病的擴散。針對斷奶造成的腹瀉,養殖人員應盡量避免過早斷奶,從而減少腹瀉問題。對腹瀉仔豬綜合治療,減少因腹瀉造成的生長緩慢、死亡率增加等問題,提高養殖行業效益,促進畜牧養殖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