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璆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廣西柳州 545500
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病毒(ASFV))感染所引發的病豬急性傳染病,發病率和死亡率極高,且ASFV能夠長時間存活于自然環境中,撲滅難度較大。但ASFV對人不具有傳染性,雖不會對公共衛生造成危害,但卻嚴重影響生豬養殖及豬產品交易,對于以豬肉作為主要蛋白來源的國家,若是暴發非洲豬瘟將會對國民經濟造成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自2018年8月我國首次發現非洲豬瘟以來,全國共有30多個省份發現疫情,累計對生豬進行撲殺超百萬頭,國民經濟損失巨大。目前,對于非洲豬瘟尚未有特效疫苗,因此加快臨床診斷和綜合防控措施極為必要。
非洲豬瘟屬DNA病毒目,非洲豬瘟病毒科、非洲豬瘟病毒屬,ASFV直徑175~215 nm,可編碼蛋白種類高達150~200種,是一種具有20面體結構、囊膜的雙股線性DNA病毒[1]。通過對感染細胞進行檢測,在其內部可以檢測到上百種病毒誘導蛋白質。通過細胞培養,病毒可引發細胞病變并吸附于紅細胞上。ASFV對外界的抵抗力極強,即便是在室溫環境下保存18個月的血清或血液中,依舊可以分離出病毒。
豬是ASFV的唯一自然宿主,通常只有家豬和野豬才會感染ASFV,當病豬體內病毒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將會向與其直接接觸的健康豬傳播病毒,從而形成非洲豬瘟擴散現象。以往,非洲豬瘟多發生于非洲大陸,并逐漸向南美、歐洲等地區傳播,目前該病毒已蔓延至亞洲地區,全球防控刻不容緩。就調查結果顯示,非洲豬瘟的主要傳播渠道有發病豬、被感染的豬肉制品、被污染的飲水、飼料、器具、人員等等。為進一步有效防控非洲豬瘟在我國的傳播和蔓延,全國各地積極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取得初步成效,生豬養殖業也已經有序恢復,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
非洲豬瘟與其它豬瘟病毒存在很多相似之處,在臨床診斷中極易出現混淆,因此深入研究該病毒的臨床癥狀,以期能夠提高相關部門對非洲豬瘟的敏感性,將疫情扼殺在搖籃。臨床研究結果表明,生豬感染非洲豬瘟病毒后,其潛伏期約4~19 d,癥狀以持續高熱為主。病豬皮膚可見明顯的紫色斑點,腹部會出現干裂性壞死病灶,這一癥狀明顯區別于其它豬瘟。此外,生豬感染非洲豬瘟病毒后,腹腔淋巴結會有明顯出血并呈大理石狀。一般情況下,若豬群接種過疫苗,那么很少會發生一般流行性豬瘟。當按照要求完成免疫的豬群發生豬瘟疫情,且病死率極高,極有可能是感染了非洲豬瘟,但并不能將此作為確認發生非洲豬瘟的依據,還需要結合實驗室診斷和流行病學調查。
實驗室檢測方法較多,其中免疫熒光試驗法、動物接種實驗法兩種是目前準確度較高、操作便捷,同時能夠準確與一般流行豬瘟區分的有效方式。在開展實驗室診斷前,需要抽取病豬血液,在進行抗凝處理后加入抗生素備用。免疫熒光試驗法能夠快速診斷出是否感染ASFV,因此實驗室應用較多。檢測方法:首先將病豬血液制作成血涂片,在剖檢時可制作淋巴結切片,利用ASFV熒光抗體對涂片和切片進行染色,然后置于顯微鏡下檢驗觀察,若淋巴細胞內核出現熒光顆粒,那么可確診感染ASFV[2]。而動物接種實驗雖然檢測結果準確率高,但投入成本大、耗時長,不適宜在實驗室應用,該試驗方法主要是通過向不同免疫豬注射帶有病毒的血液,然后進行臨床觀察,通過其發病時間和癥狀來判斷是否感染ASFV。
養殖場要做好日常飼養管理,盡可能減少豬群流動,遵循同一批次豬群同進同出,對于病弱豬要及時隔離,確保養殖場內外環境干凈、整潔,定期對豬舍進行消毒處理。外來車輛及人員不可隨意進出豬場,且盡可能不從疫區調運生豬或是引種。此外,還應加強對其它豬瘟疾病的防控,提高豬群免疫力,盡可能降低感染ASFV可能性。在飼養方面,不要購買餐館剩余泔水喂養,盡可能選擇來源明確、質量有保障的全價飼料,對于自配料豬場要做好原料鑒別工作,所選用的原料不得含有豬血制品。
做好日常巡查與定期檢查,建立嚴格的日常監測制度,針對轄區內養殖戶建立資料庫,詳細登記進出養豬場的種豬情況。同時,生豬養殖企業也應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開展豬瘟流行病學調查、疫病采樣、風險評估等工作;加大進口檢疫力度,嚴禁從高風險和不確定區域引進活豬、精液和胚胎。同時,推進畜牧、農業、市場、交通等各部門聯合執法,對違規調運、泔水喂養生豬等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在此過程中,要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加強監督力度,實現信息互通共享。通過構建生豬流通網絡,對各個環節進行實時監控。同時,在養殖場、屠宰場等場所也可以安裝視頻監控,在運輸車輛上安裝定位系統,確保能夠及時溯源。此外,生豬養殖場在生豬調運時,必須嚴格按照《檢疫管理辦法》申報,嚴禁將病豬調運出養殖場。
生豬屠宰是非洲豬瘟疫情防控的重要節點,對于屠宰企業而言,兩頭連著養殖和市場,必須要明確屠宰企業在疫情防控中的主體責任,嚴把經營準入門檻。一是嚴查生豬來源。對標識佩戴、檢測證明等信息進行逐一核查,非物流體系車輛一律不得入場。同時,屠宰企業應進一步加大代宰戶管理力度,簽訂代宰合同,明確雙方職責;二是官方獸醫應嚴把“四關”,嚴格要求開展入場查驗、宰前查驗、同步檢疫、結果處理工作[3];三是嚴格執行無公害處理,對運輸途中死豬、病豬及相關產品,要統一運輸到無公害集中處理點處理,并立即向相關部門上報,及時采取防控措施;四是嚴格審查生豬定點屠宰證、動物防疫合格證等材料,對私自販運病死生豬行為進行高壓嚴打。
積極推進智慧監測系統的建設與應用,對生豬養殖戶采取清單管理模式。對于補欄生豬必須要在48 h內持有效檢疫證明向當地畜牧主管部門登記備案,嚴格按照防疫要求對補欄生豬進行隔離觀察。對于出欄、死亡生豬也應按要求進行登記備案,并及時更新生豬補欄、死亡、出欄等信息。對于小散戶生豬養殖戶,仍然按照當地政府和農業農村部門雙軌制進行監控。
要想提高非洲豬瘟的防控成效,確保能從源頭控制病毒傳染,就必須要加大基層宣傳力度,面向畜牧養殖人員、基層動物防疫工作者普及相關知識,通過宣傳和學習來提高相關人員的防控意識,使其能夠精準識別非洲豬瘟的發生。同時,應當建立常態化的學習和宣傳機制,通過日常學習和宣傳教育,促使養殖戶在遇到疑似非洲豬瘟疫情時,能夠提高警惕,及時上報,為地區動物防疫站預警提供有力的參考,有效避免因對非洲豬瘟了解不到位而引發的疫情擴散,進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對于動物防疫工作人員而言,還應定期進行系統培訓,學習相關知識,提高自我專業能力。此外,還應開展非洲豬瘟防疫技術學習,從而形成規范的疫情處理體系,盡可能做到早發現、早防控、早處理。同時,還應開展業務考核,將培訓考核結果納入績效范疇,并作為職位晉升、評優評先等重要指標。
總之,非洲豬瘟傳播速度快、危害性強、影響范圍廣,已被我國納入一類重大傳染性疾病。相關部門必須高度重視,加大對非洲豬瘟的防控力度,清楚該病的臨床癥狀,能夠有效與其它豬瘟進行區別,從而快速響應防控預案。同時,還應強化日常綜合防治,提高生豬飼養水平,加強動物衛生監督,明確主體責任,推行養殖登記備案制度,多方協作,形成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長效機制,降低我國生豬感染非洲豬瘟概率,推動我國養豬產業健康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