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海波
遼寧省建平縣沙海動物衛生監督所,遼寧建平 122431
冬季,豬只因為養殖舍內的氣溫過低、賊風侵襲或者通風不當等問題容易患病,其中主要是呼吸道類疾病與胃腸疾病。有效預防冬季豬病,應該從加強養殖舍內飼養管理、日糧供給以及免疫接種等方面進行。
冬季是母豬的產仔高峰期,新生仔豬出生時間較短,機體內各器官發育相對不完善、自身抵抗力較弱以及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等,如果飼養條件不佳,極易出現患病,其中仔豬腸胃病尤為常見,且死亡率相對較高。患病后仔豬會出現腹瀉甚至嘔吐等現象,隨著病情的發展會出現稽留熱、脫水等癥狀,直至仔豬死亡。部分仔豬得到了有效治療,但是由于病情較重形成僵豬,生長發育速度受到了嚴重影響,導致飼料利用率大幅度下降,失去飼養價值而被淘汰。
冬季是母豬的產仔高峰期,母豬不僅要經歷妊娠,還要為仔豬進行哺乳,這期間母豬的自身免疫力較弱,處于易患病狀態。若產仔期間與哺乳期間,對母豬的飼養管理不當,則容易造成母豬出現過食或者異食癖,從而引起母豬胃腸病,既影響了母豬的健康,也會導致母豬泌乳的品質與產量下降[1]。若母豬在發病后未能得到及時治療,容易誘發其他并發癥,最常見的就是母豬乳腺炎,如果治療不當,母豬會因為失去飼養價值遭到淘汰,嚴重的影響了飼養場的經濟效益。
規模化養殖場在冬季飼養豬只時,為了保證豬只不受到室內外溫差影響,處于全封閉飼養狀態,豬只始終處于飼養舍內。同時養殖舍為了保證室內的溫度適宜,需要對養殖舍進行供暖,部分養殖人員為了避免養殖舍的溫度流失過快,會降低養殖舍內的通風量,養殖舍內若通風不足會直接導致有害氣體含量增加、飼料粉塵增加,豬只長時間生活在空氣質量不達標的環境中會引起豬只呼吸道損傷、中毒甚至死亡。
養殖場進行豬只飼養的過程中,雖然提高了豬只的產量與生產速度,但是由于生產規模與養殖密度的增加,導致疫病的傳播速度、傳染數量倍增,直接影響了養殖場的經濟效益。因此在冬季飼養的過程中也要堅持預防疫病,為了降低豬只的患病率,避免豬只交叉感染,豬只在養殖場飼養過程中應該嚴格按照全進全出制度進行飼養。
冬季豬只發病率增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環境溫度降低,因此冬季御寒保暖工作至關重要。首先養殖舍內的整體溫度應該控制在18~28 ℃,適宜育成豬與大豬的生長發育;母豬產房的溫度應該適當增加至20~22 ℃,避免母豬受寒患病;仔豬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弱,因此仔豬出生后的溫度應該控制在33~35 ℃,然后每周溫度降低2 ℃,避免仔豬受涼,造成仔豬出現腹瀉,嚴重影響生產效益[2]。
豬只在飼養過程中,日糧中有部分粉塵顆粒,長時間吸入粉塵顆粒會影響豬只的呼吸道健康。與此同時,豬只在正常的飼養生產過程中會排出大量有害氣體,包括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糞便分解的氨氣與硫化氫,還有部分養殖舍內燒炭控溫燃燒不完全,而產生的一氧化碳,在達到一定占比后都會影響豬只的健康,甚至造成死亡。綜上所述,冬季養殖舍不應該因為保持溫度降低通風量,而是在保證通風量適宜的前提條件下進行控溫。
為了降低冬季豬病的發病率,也包括提高豬只的自身免疫力,科學的日糧配比至關重要。仔豬、保育豬、育成豬、種公豬以及母豬等,因為生長發育水平、日齡的差異,對營養的需求也有較大差異,為了保證豬只的正常生長發育,應該根據其需求量進行科學合理的營養配比,不僅可以提高豬只的自身免疫力,還可以提高飼料利用率。
定期對養殖舍內的糞便進行清理,避免糞便污染日糧與飲用水,同時糞便也適宜多數病原體存活,糞便從養殖舍清理出后,應統一收集至下風口的糞污處理區,并進行無害化處理。對整個養殖場進行定期清潔、消毒工作,包括日常使用的工具與食具,避免養殖舍內大量病原體滋生,影響豬只健康[3]。
現階段針對豬只大部分疫病的最佳預防方法就是進行免疫接種,其中包括豬流行性腹瀉、豬傳染性胃腸炎以及輪狀病毒等都可以通過免疫接種進行預防。冬季豬病危害性最大的就是仔豬腹瀉,不僅會造成仔豬大規模死亡,還會形成僵豬,影響正常生產,可以在母豬產前一段時間接種豬流行性腹瀉滅活疫苗,仔豬出生后會攜帶充足的母源抗體,可以有效的降低患病率。
冬季溫度低,給豬只養殖增加了難度。冬季是豬病的高發期,應該積極進行疾病預防,有效降低養殖場內的患病率,從而提升豬只養殖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