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李霞,侯俊峰
山東大學海洋學院(威海 264200)
“營養學”是研究食物與人體生長發育及健康關系,以及食物營養成分(包括營養素、非營養素、抗營養素等成分)在機體里分布、轉運、消化、吸收、代謝等方面的一門學科[1]。課程內容主要包括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和水等營養素的特性和生理功能、膳食來源、營養缺乏癥、不同生命周期和生活環境人群的營養需求,以及營養相關疾病的膳食防治、社區營養等內容[2]。該課程既依賴于食品、藥學、醫學、生物等專業基礎知識闡明和揭示相關機理,又依賴于生活和臨床實踐,需要將營養學知識與食物選擇、膳食計劃和宏觀營養政策聯系起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及臨床營養學問題,是一門多學科交叉融合以及基礎性和應用性都非常強的學科[3]。隨著大健康時代的到來,人們健康意識的上升,以及人工智能、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助推,營養學又隨著社會生活的變遷而發生新的銳變甚至升華。尤其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長時間、大范圍蔓延,讓人們對于營養健康的認識又提升到新的高度。因此將更多更新的案例及實際問題引入到“現代營養學”的教學中十分必要。
“現代營養學”課程以“營養基本原理—食物營養—改善食物營養”為主線,旨在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扎實的營養學基礎理論知識,同時又能在實踐過程中具備靈活的知識遷移能力及營養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然而在傳統教學中,往往存在授課模式單一、授課內容枯燥、以基礎理論知識講解為主,學生實踐能力及綜合分析能力不強、考核評價方式過于片面等方面的問題,導致教師的教學內容陳舊,課堂氛圍沉悶,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個人實踐能力得不到鍛煉,不利于學生綜合知識的掌握和綜合能力的提高。針對上述問題,結合新工科背景下學科發展需求及營養學課程特點,探索對課程教學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改革。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梅貽琦先生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其學術能力,知識水平,個人修養對學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營養學研究中新知識、新觀點相繼涌現,如曾經被認為是好膽固醇(HDL-C)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2019年《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中被報道,其含量的升高并沒有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則一度被認為是導致血管中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4],但根據2019年柳葉刀(《The Lancet》)雜志中一篇報道指出,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non-HDL-C)而非LDL-C或許才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根源[5]。科學的發展日新月異,這就要求教師實時把握科研的最新動態,要查閱大量資料文獻,總結領域內最新研究動態及研究結果教授給學生,不能固步自封,照本宣科,以免將一些陳舊,甚至錯誤的知識和觀點傳輸給學生。
以手機為載體的碎片化學習模式是當代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微博、VOLG、PLOG、短視頻、直播、公眾號等新興媒體平臺成為當下很多網紅食品、網紅保健品及一些飲食方式推銷販賣的焦點。而隅于校園和實驗室的大學教師往往因為自身職業特點,而桎梏于信息繭房,最終可能會和學生產生交流的壁壘。鼓勵老師在備課過程中,拓寬信息的獲取渠道,從學生接觸較多的網絡平臺入手,搜集教學案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這些學生關心較多的人物事件出發,不僅能讓學生更快速、更生動、更深刻地理解和吸收知識,也能培養學生辯證思考的意識和能力。
利用微課短小精悍、主題突出的特點,將每節課重要概念、重難點問題等通過微課小動畫的形式讓學生提前預習和思考,帶著問題進入課堂。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對一些重難點概念和知識多方位了解和記憶。
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現象、流行的飲食方式、飲食理念及新聞報道真實事件為載體,啟發學生思考各種營養素的特點、生理功能、適宜攝入量、食物來源,各種飲食方式的正確與否,食物來源及與疾病的關系等。案例導入可以將營養學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機體健康緊密結合起來,增強理論知識的畫面感和生活氣息,以更加接地氣、更生動、更立體的形象存在于學生的頭腦中。不僅能讓學生快速牢固地掌握知識,更能為學生以后的知識運用奠定基礎[6]。
現代營養學與每個人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這種鮮活的特點和緊密的聯系體現在每日的食物選擇、每餐的食譜設計、個人的健康狀態等方面。可通過生活小劇場的形式,讓學生分組演繹日常生活中接觸到、觀察到、經歷過的一些和營養學有關的現象場景。讓學生去思考,水果蔬菜要吃應季的嗎?豆漿比牛奶更有營養嗎?營養都在湯里嗎?一天不能吃超過2個雞蛋嗎?也可以通過在年輕人中非常受歡迎的素描喜劇、脫口秀的方式去揭示近些年高發的或者危害極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如三聚氰胺、蘇丹紅、塑化劑等。通過輕松詼諧的表達形式揭示這些沉痛的事件背后的原因及所造成的后果,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所學知識的重要性,結合思政教學,提升學生的責任感和道德感[7]。
“現代營養學”不僅基礎知識涉及多學科交叉,其應用領域也網羅各行各業。行業導師是各大科研院所在專業碩士的培養過程中,為優化專業學位人才培養師資,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而設立。在營養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行業導師資源,為學生提供知識實踐部分的指導,讓學生了解在知識運用過程中,如何從整體性把握,如何建立思維導圖確定戰略,如何對每一步的具體細節進行實施。如營養師可以為學生講解營養套餐的設計原則,需要考慮的人群、食物等因素;醫生可以為學生講解某些特殊疾病人群在飲食中的食譜設計原則,以及一些特醫食品的使用注意事項;食品研發人員和食品加工企業的一線操作人員,則可以為學生介紹一些保健食品的開發的設計過程。通過不同行業的行業導師介紹,可以讓學生對于從理論知識到項目有更具象的認識和理解。
網絡資源對于營養學教學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其一是利用網絡豐富的圖片、視頻、聲音等方式豐富授課形式,提高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二是互聯網信息具有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等特點,網絡人物、事件的傳播、發酵可以為教學提供豐富的案例素材。前期很多實踐證明,微課、慕課等在線學習方式成為線下課堂的良好補充,各種學習方式之間取長補短,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立體的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而通過雨課堂、超星學習通等軟件實現一鍵簽到、小測驗、線上答疑等功能,極大提高課堂效率及學生的參與程度[8]。另外,隨著粉絲效應、飯圈文化的興起,明星偶像的影響力對于學生日益增長。如某些明星推崇的輕斷食、生酮飲食等飲食方式在學生中流行甚廣。通過課堂知識的講授,結合這些明星案例,可以讓學生對于課堂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9]。在這其中有很多網紅、明星的行為并沒有給學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可通過課堂中分析這些飲食方式的弊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培養其辯證思維能力。切忌因某個人或某個團體的某種言行,而失去自我判斷能力[10]。
著名教育學家Benjamin Bloom在1956年提出,產生新的原創性設計是學習的學習認知的最高境界[11]。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明關于高等教育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要從培養造就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出發,深化教學改革,嚴格教學管理,改進高校教學評估,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研究性學習是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營養學的研究性學習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實踐研究,二是理論研究。營養學課程有很多可以進行實踐項目設計的知識點,如保健食品、特醫食品開發、營養食譜設計等。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僅能鞏固已學知識,也會需要補充新的知識,不斷拓闊自己的知識邊界,是提高創新能力的極有效方式。另外,參與科研立項、科技競賽等也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實踐手段。在理論方面,鼓勵學生閱讀文獻,瀏覽相關科技網站,甚至關注一些科研項目,都是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提升創新能力的有效方式[12]。
應用性是營養學課程的一項基本屬性,對于課堂知識的靈活轉化應用是營養學學習的終極目標。傳統的考核方式中以卷面考試的方式為主,尤其對記憶能力考察的客觀題占比較大,難以真正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際應用轉化能力。改革后應適當增加平時成績占比,降低最終筆試成績占比。具體改革考核內容包括:一是營養評價,如許多食品或保健食品的廣告宣傳中往往存在對某一單一營養成分或功能的過度、夸大甚至虛假宣傳,可以讓學生從食品營養成分、食品加工工藝、目標銷售人群表等各方面對產品進行綜合營養學評價;二是問卷調查,綜合營養學中關于營養素吸收、營養評價指標、特殊人群營養等內容,設計調查問卷,并對某一社區人群的營養現狀進行總結梳理;三是食譜設計,針對某一社區人群營養特點,如身體現狀、生活環境、飲食特點等,為其進行食譜設計。這些實踐階段的環節設計,將能更全面、更合理、更科學地對學生的綜合實力進行評價。
綜上所述,針對“現代營養學”課程教學現狀,通過強化師資水平,提供多元化授課模式,完善考核評價方式等改革措施,可以顯著提升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及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新理論、新觀點將不斷涌現,這也對“現代營養學”今后的教學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戰,教師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把更多更好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融入“現代營養學”的教學過程中,才能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營養學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