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玉明
“擬聲”是指模擬自然聲響(或模擬其他樂器)而形成的、主觀體現客觀的一種音樂創作技法,也是鋼琴音樂中非常重要的表現方法之一。我國的鋼琴音樂作品是在借鑒了西方鋼琴音樂創作技法的基礎上,融入和模擬了大量的民族音樂素材,歷經百年的發展,形成了色彩絢麗、表現形式豐富、極具民族風格的鋼琴樂曲,其中“擬聲”的應用和表現也使樂曲別具迥異之色。
在鋼琴教學或演奏的現實過程中,探究音樂作品中有關“擬聲”的藝術表現,其中一些“隱性擬聲”的挖掘和應用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以及音樂表現等方面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在因“隱性擬聲”而產生的聯想、聯覺心理機制作用下,音樂的非語義性和非具象性意義解析變得更為直觀易懂,使鋼琴的教學、演奏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隱”者,蔽也。其基本釋義為“藏匿,不顯露”。而“隱性擬聲”是指鋼琴音樂中不能直接(或完全)客觀模擬和直觀感知,需結合樂曲的創作背景,通過聯想、聯覺心理機制作用深化理解,具有特殊表現意義的擬聲?!半[性擬聲”是“擬聲”的深化和擴展,其內涵豐富,音樂理解和表現意義更為深刻,需結合樂曲的創作背景、創作經歷和音樂意境深入解析,由聯想、聯覺心理機制來感受和認知。
這里的聯想是指音樂中的某些音或某些音群的音響,主要在聽覺感知作用下想起相關的情景或其他事物;聯覺則是在聽覺、觸覺等各種感覺之間相互作用而觸發的另外一種感覺。
依據作曲意圖和音樂的表現意義,“隱性擬聲”分為以下兩類。
1. 裝飾性“隱性擬聲”。以倚音的形態出現的特性音型,多與人聲(或器樂聲響)模擬有關,比較委婉、親切、自然,易于音樂聯想。
比如以王建中改編的鋼琴獨奏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簡編版)為例,其引子部分首先是鋼琴模仿竹笛嘹亮、悠揚、高亢的音色,富有信天游風格的曲調給人以親切、質樸之感,深受人們喜愛??墒怯袑W生問到,樂曲為什么是用倚音起句呢?有什么音樂意義嗎?師生在探討過程中,如果僅僅解釋為是對竹笛的“模仿性”,體現東方文化委婉、含蓄的表達方式,這似乎對音樂視野尚不夠豐富且善于思考的學生難具說服力,更不好理解,此時醞釀的情感也就比較模糊。
這里的倚音用“隱性擬聲”來解析:它模擬的是山丹丹“花開的聲音”。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緊扣樂曲標題,以“花開”二字對學生進一步啟發:山丹丹花開了!這是花開的聲音,你聽到過花兒開放的聲音嗎?你嗅到過花兒初開的清香嗎?以此引導學生理解裝飾音起句的意義,激發獵奇心理,使其能展開豐富的、有關花開的聯想而進行豐富的情感醞釀(鼓勵課后進一步探尋自然,聆聽花開)。
學生通過這些“隱性擬聲”的聯想,理解了樂曲的倚音起句,使得內心準備不再“空洞”,情感醞釀豐富多樣,易于彈奏出圓潤、親切、自然的音響,進而表達出靜謐溫暖、蘊含喜悅又神秘的色彩。
儲望華改編的鋼琴獨奏曲《二泉映月》,“愁情由人去,濃淡總相宜”,因其飽含的情感之豐富、藝術之雍雅深受師生們的喜愛。曲中有大量的單倚音,關于它的演奏已有諸多教師和演奏家進行過論述,比如說“倚音出色地模仿了二胡的滑音效果。在演奏這些裝飾音時不能按照彈奏西方作品時的技術處理,應該仔細體會倚音所在樂句的強弱、情緒,結合樂句的處理和二胡的演奏技巧來表現。在樂句強奏時,指尖要敏捷、快速觸鍵,扎實、有力。在樂句弱奏時,倚音的演奏應以較慢的速度連續奏出,用手腕帶動手指,使音色更加圓潤纏綿”①。這段講解已經很詳細地闡述了倚音的演奏方法,以及所要達到的聲音效果,但也有學生問到過,鋼琴(或二胡)中這些倚音的音樂意義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倚音?僅僅是為了模仿二胡演奏、保留其民族音樂風格嗎?
據有關文獻記載,民間音樂家華彥鈞“能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說話、嘆息,以及雞鳴狗叫的聲音”。我們是否能從這些表述的話語中尋找到一些理解此曲裝飾音的蛛絲馬跡,將此吳儂曲調中的“隱性擬聲”給予學生相應的啟發引導呢?
樂曲中的這些“隱性擬聲”豐富了鋼琴的音樂語言,也豐富了我們的情感表達,對“隱性擬聲”音樂內涵的聯想,令我們的音樂思維空間進一步擴大。像《二泉映月》、李斯特《“嘆息”練習曲》中“隱性擬聲”元素的奇特趣意,恐怕需要從樂曲的產生背景、創作經歷、作者情感及音樂特征等方面仔細品味作者的坦訴,聆聽其“心語”了。
2. 主干音性“隱性擬聲”。以聲部的主干音形態出現的部分特性音型,多與自然原聲模擬有關,比較清新、簡約、樸素,多適于音樂聯覺。
在初級鋼琴曲目里有一首《采花調》,是黎英海根據四川同名民歌改編的復調性樂曲,旋律婉轉動聽、情感親切真摯,彈奏起來也自然順手,深受琴童們的喜愛。
從第12小節的最后一個音開始到第18小節結束,右手彈奏的聲部出現了重復A音。這些八分節奏的重復A音對初級彈奏技能的學生來說,想把聲音控制一致、聲部層次把握恰當且音色圓潤親切,是非常不易的。曾有愛動腦筋的學生問到過,這里為什么要用重復音彈奏?對于這一疑問,教師應該怎樣引導他們去理解和表現這些音呢?
這里重復的A音視作“隱性擬聲”的音型,它模擬了“小雨點兒聲”。以蜀地多雨、四季鮮花漸開的自然風貌特征為依據,引導小朋友將其想象成淅淅瀝瀝的“小雨點兒”聲。相信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都有過小雨點兒落在臉上的感受,或是觀察過小雨點兒落在花瓣上的情景:盛開的花兒在雨露的滋潤下格外鮮艷奪目……經過這些啟發和引導,容易使學生產生回憶,心理上產生自我情感體驗的一些鋪墊,進而聯想、聯覺到這些“隱性擬聲”而惠及整首樂曲。學生的內心感受豐富,練習興趣才會濃厚,音樂表現的掌控才能專注于樂,彈奏有情有義。
《烏蘇里船歌》原是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的民歌,其歡快流暢的旋律主要表達了赫哲族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幸福之情。陳銘志在尊重歌曲原有的基本旋律和感情表達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豐富和改編,運用鋼琴的和聲色彩和織體語言使其成為更具有張力和感染力的鋼琴作品。從樂曲的第5小節開始,微波蕩漾、漁船徐徐而行的美景從音符間悠然流出,其中第6小節左手分解音型中,在強拍位上出現了A音的跳奏,弱拍位出現了E音的跳奏,而且在第一段出現了六次之多。這里為什么會出現跳奏音?除了彈奏技巧、音色方面的要求,還要表現什么呢?不用跳奏彈法是否可行?
這里的跳奏音用“隱性擬聲”理解為,跳奏的A音可以想象成漁民在劃行木船時,船槳和船舷邊沿因磨動而發出隱隱的“吱”聲。這一“隱性擬聲”包含了很多信息:漁船厚重,滿載而行,漁民劃船有力,對前景樂觀自信;跳奏的E音是船槳帶起的水滴跳躍的“隱性擬聲”。這些“隱性擬聲”勾畫出了鮮活的生產場景,也使學生在音樂表現中感受到這些跳奏的音樂意義,趣味性增強。在學生興趣盎然的基礎上激發他們的音色想象,激發好奇心,進而激發他們探索現實生活或者音樂生活的熱情。
再比如肖邦的《降D大調前奏曲》,即使是根據樂曲創作背景的傳聞,產生了“雨滴”這樣的標題(或俗稱。喬治·桑曾敘述:當他把肖邦的音樂聯想成是對某種聲音的模仿的時候,他是多么的生氣啊?。?,終究還是難以脫離持續出現的A音(或G音)等重復音型所勾畫的意境。這些“隱性擬聲”性質的A音(或G音)在教學時只需給予相應的引導,學生們便可有效應用彈奏技巧,把握音色,在理解和表現中使演奏情景交融。還比如肖邦《b小調前奏曲》中的B音,又何嘗不是“隱性擬聲”特征的異曲同工?
肖斯塔科維奇《西班牙舞曲》的開頭部分,右手快速的G和E的雙音彈奏可視為“隱性擬聲”音型的又一體現,即舞者擊打響板(或踢踏步)聲音的隱性模擬。以此引發學生在音樂之余去探索和體會西班牙舞的響板,進而在表現作品時更有準備,從而演奏出具有真情實感、節奏個性鮮明且熱情的舞蹈音樂。
1. 鋼琴屬于表演藝術,需要深入理解和體會樂曲的內涵和思想情感,然后在相應彈奏技術、彈奏技巧的支持下,演奏出情真意切、動人心弦的音樂。教與學就是為完美演奏而充分準備的一段過程,所以“隱性擬聲”的挖掘和應用有方可尋。
首先,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在日常鋼琴學習過程中善于設疑和思考,避免“盲目地學、懵懂地彈”“只動手、不動腦”的現象。培養學生音樂探究意識、思維習慣,在寓教于樂中啟智。如《翻身的日子》中的特性音型:右手主題旋律中的B音和C音疊加的雙音;左手伴奏音型的G音倚音。
在前期的曲譜分析準備中,教師可以留給學生先期自我探究的問題。比如,找出樂曲中的特殊音型有哪些?為什么?這些模仿板胡和樂隊的“隱性擬聲”僅僅是體現陜北民族風嗎?遂指引學生在下一步的探究中逐步理解它們的音樂內涵。
其次,在深入了解樂曲的創作(或改編)背景、創作經歷的基礎上,依此循跡解析“隱性擬聲”創作的客觀來源,以及音樂表達意圖,使樂曲的生活性、趣味性更加濃厚,貫徹不同階段鋼琴音樂藝術學習的根本目標。
例如,拉赫瑪尼諾夫的《升c小調前奏曲》主題出現的八度音型。雖然大師曾談到它的創作靈感和來源是因“需要錢,只是希望創作出一些美好的藝術……”但其音型的產生離不開拉赫瑪尼諾夫生活域境中教堂文化的客觀啟示。
最后,鋼琴樂曲中“隱性擬聲”的應用不可覆蓋和替代音樂本身的非語義性、非具象性特征。比如王建中版的鋼琴獨奏曲《瀏陽河》,雖然樂曲模擬有一表正統,二表規格,三表尊崇的“金石之聲”,但我們仍然不能簡單地用“隱性擬聲”的解析,將自然、流暢的音樂織體所勾畫的湘江波光、大好河山、人杰地靈等意象語義化、具體化和全面化。
2. 對鋼琴音樂學生而言,經典音樂的興趣及其聯想、聯覺能力,理解能力和表現能力需要特殊的引導和培育方法,而“隱性擬聲”的挖掘和應用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1)有利于教與學的趣味性。在鋼琴音樂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和提出疑問,培養他們對音樂的思索、探究、感知、聯想、聯覺等能力,使得鋼琴的教與學更加生動有趣,為完美演奏做好鋪墊。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情感。在師生間的交流過程中,通過“隱性擬聲”引導學生認識音樂與生活、音樂與大自然的緊密聯系,形成“音樂即為生活,音樂源于自然”的理念,建立自我與經典音樂的親密關系,熱愛音樂,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3)有利于學生開拓音樂構思空間,領悟作品、理解音樂內涵。通過“隱性擬聲”的挖掘,使樂曲豐富的藝術魅力深刻地投射于學生們的心靈,進一步完善和開拓音樂思維,厚積藝術造詣,培植出更有深度的鋼琴演奏,引發清晰、強烈的情感共鳴,開啟心智,升華文化理解,提高綜合學習品格。
總體來說,鋼琴樂曲中的“隱性擬聲”是對“擬聲”這一技術技巧的進一步深化,是將樂曲中的一部分非語義性和非具象性的“無形”,轉化為較為通俗易解的“有形”,升華為較為傳神的“象形”,使隱喻、暗示等性質的音樂內涵能夠深入淺出,直觀清晰。相較對應的“顯性擬聲”而言,“隱性擬聲”的豐富性、可彈性、深刻性更具挖掘和應用的意義,更有益于鋼琴音樂的廣泛傳播和多層發展。
文中舉例,是基于鋼琴教學或演奏中常用且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小型鋼琴音樂作品,其結構較為精致,音樂具有適用性,“隱性擬聲”也頗具代表性?;袒虨橛茫云趻伌u引玉。
注 釋:
①單亦宏,《如何演奏鋼琴曲〈二泉映月〉中的裝飾音》,《黃河之聲》,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