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紅斌,高育興,黃建英,楊冬保,王愛紅
(1.新余市氣象局,江西 新余338004;2.新余市渝水區氣象局,江西 新余338025)
氣象業務主要包括氣象觀測、預報和服務三大塊。研究型業務就是要解決長期以來存在的科研與業務脫節的難題,逐步破除制約業務科研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障礙,實現兩者有機結合。氣象部門立足于貫徹“強化觀測基礎,提高預測水平,趨利避害并舉,科研業務創新”的戰略方針,大力推進研究型業務建設[1]。研究型業務建設是在深入分析、研判目前氣象業務發展面臨的新要求、新任務、新目標的基礎上,推進氣象業務向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
新余市氣象臺開展了基于智能網格點的鄉鎮預報和強對流天氣短時臨近分類預報預警,開展了短臨快報業務,制作了地質災害等影響預報和風險預預警等專業專項預報,預報產品可用性、及時性、精細化程度不斷提升。2020年新余市氣象局出臺了《新余市氣象局研究型業務實施方案》,推進業務和研究深度融合。開展了強對流天氣客觀預報方法研究,成立了“新余數值預報檢驗和本地化應用”創新工作室,與江西省氣象局退休職工馬中元簽訂了指導協議,指導該局職工申報科研項目和撰寫技術論文。利用“騰訊會議”云平臺多次開展遠程預報業務技術學術交流。
2013—2020年新余市氣象部門共立項38個,其中2013年立項2個,2014年立項12個,2015年立項3個,2016年立項2個,2017年立項3個,2018年立項1個,2019年立項7個,2020年立項8個。
1.2.1 江西省氣象局科研項目立項情況
2013—2020年11個課題在江西省氣象局科研項目立項,其中2013在省局科研項目立項2個,2014在省局科研項目立項2個,2015在省局科研項目立項2個,2016在省局科研項目立項1個,2017在省局科研項目立項2個,2018在省局科研項目立項0個,2019在省局科研項目立項1個,2020在省局科研項目立項1個。
1.2.2 新余市科技局科技項目立項情況
2013—2020年4個課題在新余市科技局科研項目立項,其中2014在新余市科技局科技項目立項2個,2016在新余市科技局科技項目立項1個,2017在新余市科技局科技項目立項1個。
1.2.3 科技經費情況
2013—2020年新余市氣象局共取得各項經費80.8萬元,其中2014年科技經費為53萬元,2015年科技經費為3.8萬元,2016年科技經費為1.5萬元,2017年科技經費為3.5萬元,2018年科技經費為0萬元,2019年科技經費為9萬元,2020年科技經費為10萬元。
2013—2020年新余市氣象部門共發表科技論文36篇,其中2013年發表科技論文3篇,2014年發表科技論文3篇,2015年發表科技論文10篇,2016年發表科技論文7篇,2017年發表科技論文5篇,2018年發表科技論文2篇,2019年發表科技論文2篇,2020年發表科技論文4篇。
降水天氣現象儀從2017-09試運行至2018-09-01正式運行以來,雖然設備整體運行平穩,但自動觀測數據和實際情況仍存在出入,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降水天氣現象儀將普通雨誤記為毛毛雨現象特別多;二是自動記錄的降水現象和降水量出現時間不一致明顯增多。針對存在的問題,分宜縣氣象局成立了“降水現象數據質量控制輔助系統研究”項目組。項目在實施過程中,課題組成員多次與臺站業務人員、業務管理人員及分管業務領導進行交流、溝通,了解臺站在實際業務工作中的困難。經過反復修改完善,最終完成了項目的所有功能,實現了無霧期間的毛毛雨和雨自動合并,對滯后降水和野值降水進行文字、聲音和短信報警,有效減輕了縣級臺站業務人員工作量。通過一年多的運行,系統運行穩定,分宜、奉新、蘆溪、修水等臺站業務質量得到了穩步提升。
隨著氣象業務與服務范圍的不斷拓展,業務技術不斷升級,業務科研組織方式產出的科研成果,難以滿足業務需求。普遍存在業務人員為了評職稱而申報課題,所申報的課題與業務融合度不夠。氣象科研工作緊扣氣象科技的業務需求發展不夠,科研成果對提高氣象業務價值不高,科研成果不能應用到業務中,科研與業務脫節。
2021-01-08江西省氣象局下發《關于2020年度江西省氣象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獎評審結果的通報》,南昌市氣象局申報的《基于CIMISS的基層氣象臺站災害性天氣實時信息智能自動化服務系統》獲科研開發與應用獎二等獎,地級市氣象局只有南昌市氣象局獲此殊榮。新余市氣象局在市廳級以上獲獎還有待突破。申報課題時積極主動,結題時一拖再拖[2]。2020-08-18江西省氣象學會下發《關于第十六屆(2019年度)全省優秀氣象科技論文評選結果的通報》,南昌市氣象局、贛州市氣象局各有1篇論文獲三等獎,新余市氣象局推薦的1篇論文僅獲優秀獎。
新余市氣象部門科研人員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省部級課題立項方面還有待加強,尚無一人取得正研級高工資格。在2020年度江西省氣象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獎科技人才獎獲獎名單中,地級市氣象局只有萍鄉市氣象局李侃獲青年科技獎。2020-09-30江西省氣象局下發《關于2020年江西省第四屆縣級綜合氣象業務職業技能競賽結果的通報》,肖穎獲個人單項應急氣象觀測第六名,新余市氣象局僅獲得1個單項獎。
氣象監測不夠精細、預報預警不夠精準、氣象服務針對性不強,不能滿足不斷增長的服務新需求,氣象服務業務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氣象業務核心關鍵技術不足,是當前氣象業務發展最突出的制約因素。
在科研項目立項之初,就要從氣象業務需求出發,以實施業務化為目的,對業務需求的考慮應當貫穿于科研工作的始終,加強科技成果在長期運行中的檢驗,使之不斷完善,優勝劣汰。分析研究型業務建設中急需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結合研究型業務的需求,確定主攻方向,切實抓好科研項目的選題與立項[2]。要為申報各種項目和爭取橫向項目創造條件,對項目研究過程要進行全程監督和控制,加強項目結題制度管理[3]。大力推進本地預報方法尤其是災害性天氣預報方法攻關,制定研發目標,完成年度研發任務。
全面實施觀測自動化,對標“監測精密”。加強本市氣象災害高影響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的觀測站網建設;依托新余現有基本的氣象監測網、移動氣象站和C波段雷達車,完善氣象應急監測現場支撐服務系統建設。建立國家站市級保障,骨干站屬地保障,區域站社會化保障的綜合保障體系。市縣級要按照質量管理體系要求開展運行,加強對觀測業務運行的評估、認證和改進,確保觀測系統高效穩定運行。強化市縣級維護維修和現場核查檢測能力,強化氣象裝備社會化保障時效與保障能力。
以“智能網格預報產品”依托,建立從實況、臨近、短時到延伸期、月季年的滾動制作預報業務體系,開展新余市暴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本地預報方法研究,提高預報預警準確率,形成無縫隙、精細化的智能網格預報業務,提升預報業務現代化和智能化水平。
3.3.1 完善實況分析業務
加強氣象服務產品的實況分析,逐步完成從站點實況到格點實況的轉變,完善智能網格實況分析業務。研究多源觀測數據融合分析技術,利用宜春風廓線和多普勒雷達,吉安雙偏振雷達融合分析研究新余強天氣系統發生時的雷達回波和風廓線特征。
3.3.2 強化短臨預警業務
基于衛星云圖、多普勒雷達、風廓線、自動區域站資料,綜合應用快速同化分析、本地預報指標等,將縣局綜合觀測業務轉型為災害監測預警服務為主,增強新余市強對流天氣的識別和預報預警技術,提升臨近預警精準度和時間提前量,各類天氣預警信息提前30 min以上發出。基本建立省市兩級協同訂正、縣級應用服務的短臨預報預警業務,逐步推進預警信號屬地化發布。
3.3.3 完善短中期網格預報業務
以提升預報的客觀化、智能化和準確率為目標,完善短中期網格預報業務。研究和建立基于智能網格預報的短中期預報技術,不斷優化基于網格要素預報和主觀落區預報的災害性天氣主客觀融合預報技術,協同和訂正數值預報和省臺指導預報,千方百計提高預報準確率。
以需求為引領,推進氣象服務供給側改革,大力發展氣象服務的核心技術,構建氣象服務生態體系。
3.4.1 逐步建立公眾智慧氣象服務
利用大數據分析、數據挖掘、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公眾氣象服務數據進行匯聚、挖掘、梳理、歸納等結構化處理,對“新余氣象”微信公眾號進行升級改版和二次開發,建立集約統一的融媒體氣象服務業務。
3.4.2 強化精準高效的決策氣象服務
開展氣象防災減災數據的收集,建立和完善高影響天氣和突發事件氣象決策服務產品;建立新余市重大氣象災害“叫應”制度,完善分災種分區域的預警信息發布策略,實現決策服務的規范有序有效。實現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決策服務“一張圖”,為決策部門提供綜合影響分析的決策氣象服務。
3.4.3 拓展行業氣象服務研究
改善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加強與交通、電力、水利、農村農業、旅游等行業的溝通交流,調研各行業對氣象服務的具體需求,分門別類,建立起可供公眾、相關行業、重點項目建設等各取所需、自主獲取的氣象產品數據庫,實現專業氣象服務的規模化、專業化、個性化、定制化、智能化。
3.4.4 打造生態氣象核心業務
探索開展氣候資源分析與評估業務,開展風能、太陽能資源分析評估業務;省市協作,開展工業園區區域氣候評估業務。完善環境氣象預報業務,開展空氣污染氣象條件預報、重污染天氣預警、6要素污染物濃度和空氣質量指數(AQI)預報業務。推進仙女湖生態旅游氣象服務中心建設,在城區和仙女湖景區布設負氧離子觀測站。通過項目建設,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水平。
3.4.5 建設現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
提高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水平,完善全市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推進氣象防災減災和農業氣象服務標準化建設、智慧化服務,組織開展標準化氣象災害防御鄉鎮創建。深入推進現代農業氣象服務業務,開展特色優勢農產品氣候適宜性評價、農產品氣候品質評價、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選址的氣候可行性論證。
3.4.6 加強人工影響天氣業務
縣區融入中心城區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開展生態型人影作業業務,主動作為,組織開展降低森林火險等級、保障水資源安全的人影作業業務。依托省局建立的氣象大數據云平臺建立人工影響天氣大數據和智能指揮平臺,實現作業需求獲取、作業條件識別、作業決策指揮、作業安全監管、作業效果評估等業務功能,提升人工影響天氣實時業務能力。
通過自動觀測業務、智能網格預報業務建設,構建更加集約的業務流程,減少業務崗位值班的預報、觀測工作量,增加專業氣象服務和研究任務,并根據崗位職責任務的不同特點,完善崗位管理。以點帶面,帶動本市各區縣級氣象部門深入或探索氣象業務服務特點,鼓勵基層業務人員向綜合型人才發展,形成一縣一方向研究型業務格局。
3.5.1 充分發揮研究型業務團隊作用,加強輪崗交流
加強以市級為主、縣級參與的研究型業務建設,縣級負責開展各類基礎數據的獲取,本地特色服務需求調研分析,參與市局特色服務方法研究,圍繞地方服務需求開展服務應用。以團隊為基礎建立業務值班、科研、服務輪崗的流動機制。確保業務團隊人員每年集中時間集中精力從事相關總結研究或成果轉化。明確每個團隊重點研究方向,凝練業務服務中的技術難點,制定年度工作目標。加強年輕業務人員的多崗位鍛煉,在團隊帶頭人的指導和安排下開展科研工作,促進年輕業務技術人員成長,確立未來適合自己的業務研究方向。
3.5.2 加強合作交流,借智引智
加強與省氣象臺、信息中心、大探中心、科研所、服務中心、預警中心等部門內的科技合作,開展與高校、部門和企業合作,不同團隊按需聘請專家指導團隊研究任務開展,確保團隊有規劃、有指導、有實踐、有推廣。繼續開展市臺和區縣預報人員雙向交流機制,加強和提升基層業務人員預報服務能力。
3.5.3 完善首席預報員制度
首席預報員主要工作職責為常規天氣和災害性天氣預報的把關、科研開發、縣區預報指導等。兩名首席預報員明確自己負責的區縣局,對口為區縣預報服務提供技術支持。
3.6.1 完善氣象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完善激勵機制,完善科研項目管理辦法,推進科研成果的轉化,提高科研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建立業務+科研考核評價制度,進一步加強業務與科研的融合發展,培養科研業務一肩挑的復合型人才。
3.6.2 深化創新團隊建設和管理
完善團隊運行考核機制。加強與省級、地區業務科研單位的合作,建成科研開發和業務應用為一體的、專長互補的人才培養機制。有計劃地吸納縣級技術骨干加入省級創新團隊,推動基層創新能力提升。
3.6.3 加強業務人才培養
通過針對性的結對幫扶,逐步提升市縣級業務人員素質能力。分批分類組織或選送業務人員參加崗位技術培訓、交流進修、技能學習和技術總結,積極培養研究型業務人才。選拔有潛力的業務人員,參加全省氣象業務技術集訓,培養高水平天氣預報、縣級綜合業務人才。優化人才隊伍結構。
3.6.4 建立完善研究型業務崗位人才評價機制
依據研究性業務對業務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不同要求,突出對業務發展的貢獻,設立不同考核指標和標準,將業務質量、業務值班量和研究開發、成果轉化應用等納入綜合考核,在科技人才推薦、年度評優以及職稱職務晉升中,將考核結果作為重要依據。建立完善研究型業務人才的激勵機制,用好科技人才激勵政策,激發科研業務人員在研究型業務中的積極性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