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鵬翔
(宿州市市場監管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安徽宿州 234000)
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們也越來越關注食品的質量與品質。食品添加劑是食品制作、加工、生產過程中的一種非營養性必要組成物質,適當使用添加劑不僅可以改善食品的外觀,延緩食品變質時間,還可有效避免食品在銷售過程中出現變質、腐敗等問題[1]。目前,我國已被專業認證的可食用添加劑超過2 000種,主要包括防腐劑、抗結劑、膨松劑等。在深入食品市場調研的過程中發現,近年來我國由于食品安全造成的公共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因此應在現有工作的基礎上,優化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合理使用添加劑,為食品安全提供全面保障[2]。為進一步落實此項工作,筆者深入食品生產制造市場,分析過量添加食品添加劑對食品的不利影響,根據其影響提出對應的解決對策,旨在引導食品生產與食品加工制造供應商采取正確的手段添加添加劑,帶動食品行業健康、穩定地發展,為消費者提供安全、有利的食品購買渠道。
可食用色素的主要功能是使產品著色、提高產品的感官品質,使食品在視覺層面上更美觀,更易激發消費者的食欲。根據可食用色素的成分,可將其劃分為天然色素與化學合成色素。現階段,我國相關單位被允許添加的可食用色素包括辣椒紅、新紅、日落黃、亮藍和甜菜紅等。
抗氧化劑可通過主動氧化和形成過氧化氫化合物延緩食品的氧化作用,延長食品的保質期,進而可以為銷售商與供應商創造更高的價值與利潤[3]。其主要包括二丁基羥基甲苯、丁基羥基茴香醚等,使用范圍廣泛。
防腐劑是用于抑制微生物生存與生長的食品添加劑,相比其他類型的添加劑,防腐劑在食品中的應用范圍更廣。按照成分可分為天然防腐劑與化學合成防腐劑。通常生產單位會采用聯合多種防腐劑的方式防止食品腐敗變質。
在食品加工過程中,很多食物會因為加工等因素喪失原本的口感與味道,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甜味劑被廣泛使用[4]。甜味劑是用來增加食品甜味的食品添加劑,常見的有麥芽糖醇、安賽蜜、木糖醇、糖精以及果葡糖漿等,一般會被用在飲料、餅干、面包、糖果、糕點以及蜜餞等食物中。
增稠劑是一種親水性高分子化合物,能夠形成凝膠,提升食品的黏度,常見的有卡拉膠、果膠以及瓜爾豆膠等,一般會被用在酸奶、雪糕以及飲料等食品中[5]。
除了以上添加劑外,還有膨松劑、乳化劑、漂白劑和酸度調節劑等多種食品添加劑,這些添加劑在食品中過量存在,會對人體健康和代謝產生不利影響。
食品添加劑的使用不僅需根據食品類型與食品生產中的需求適量添加,還應嚴格遵循食品安全衛生市場發布的相關文件要求確定添加劑的用量。但在生產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添加劑過量問題,在未按規定過量添加食品添加劑時,會影響食品的外觀與色澤,部分食品添加劑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質會對人體安全造成影響。例如,在制作飲料時,有些生產商使用大量可食用色素,如胡蘿卜素、胭脂紅酸、莧菜紅以及姜黃色素等,若長期飲用,存在致癌甚至致畸的風險;在制作饅頭時,有些生產商違規使用硫磺對饅頭進行熏蒸,而硫磺會破壞食品中的維生素B2;有些不法商販在制作面條時使用熒光增白劑,以提高面條的色澤與光澤;有些生產商在制作果干、蜜餞等產品時添加了過量的甜味素,在進行食品安全衛生的監督檢查中發現,部分產品中添加的甜味素已超出了標準的10倍以上[6]。此外,《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規范》文件要求,在葡萄酒生產過程中不允許添加可食用色素與香料,但部分生產商為了強化葡萄酒的色澤,使其具有更高的銷量,在生產過程中添加胭脂紅等可食用色素。當人體長期攝入此色素時,色素會在人體內出現堆積現象,從而提升身體病變的概率。因此,食品添加劑的過量使用極大地影響了食品安全。
為解決上述問題、避免食品添加劑過量對食品安全與食品色澤造成影響,地方市場監督管理局應定期對該區域內相關單位生產的食品進行抽檢,檢測食品中的營養物質含量和食品添加劑成分,以此約束生產方的生產行為,減少因食品添加劑過量造成的食品安全隱患[7]。隨著現階段我國科研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相關食品添加劑過量的檢測手段與檢測技術也在逐步發展,因此可輔助使用專業的技術與高精度的檢測儀器進行抽樣和檢測工作,并安排專門的負責人出具相應的檢測報告,確保食品安全檢測工作能規范實施。
為進一步落實此項工作,為食品提供全面的安全保障,應健全食品安全監督管理機制,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作為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的依據,由政府主導進行食品質量監管。在落實此項工作時消費者作為此項工作的主要參與對象,應認識到此項工作的重要性,主動參與到食品安全監督工作中。同時,政府可通過建立社區安全監督機制、市場消費者權益保障體系等,對消費者進行正確的引導與教育,從而形成多角度協同監管機制。例如,開通市民舉報、投訴專線,鼓勵消費者在購買了不符合規范的食品后,積極、主動地舉報,增加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率,全面防范食品添加劑的安全問題。
同時,成立專門的部門負責對食品安全生產企業的生產作業行為進行監督、檢查,安排專門的負責人對生產單位負責人進行培訓,要求統一、規范地使用食品添加劑。在對企業進行質量驗收時,一旦檢測出食品出現安全問題,應加大對企業的懲罰。在必要的情況下,可采取查封生產單位的方式,對其予以嚴懲。對于食品生產企業而言,要做到對自身的嚴查,在落實安全生產制度的基礎上,把控生產作業環境,確保生產過程的井然有序。同時,在生產部門中落實個人責任制度,對于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可直接找到負責人,避免在出現安全事故后內部出現責任推諉等問題。
有關部門要定期進行宣傳教育,利用互聯網平臺講解食品添加劑的種類、危害及主要應用領域,并可收集食品添加劑的危害數據,向消費者展示,使消費者直觀地認知到食品添加劑的危害。網絡活躍媒體和互聯網大V也可對相關食品進行測評,使消費者了解哪些品牌食品的添加劑使用不當,在潛移默化影響下,消費者會自覺抵制食品添加劑使用超標的品牌,倒逼這些品牌調整食品添加劑的用量[8]。
化學合成的食品添加劑對人體危害較大。因此,食品添加劑生產企業應積極落實主體責任,盡可能選擇天然食品添加劑,保證添加劑的安全性。
食品添加劑按照來源可分為天然食品添加劑以及化學合成添加劑,前者是指利用以動植物組織或分泌物等為原料進行提取加工得到的物質,而后者是指通過化學手段得到的物質類型。與天然食品添加劑相比,化學合成添加劑價格較低,食品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在產品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使現在的食物中使用的大都是化學合成添加劑,包括上文提到的抗氧化劑、防腐劑以及甜味劑等。因此,政府可為開發使用天然食品添加劑的企業提供補助,有序引導市場行為,并提高企業生產使用天然食品添加劑的意愿。此外,企業必須提高自身意識,積極開發天然食品添加劑。例如,以農副產品為原料通過提取、發酵等技術輔助進行生產,還可在開發過程中加大創新投入,積極改進開發技術,降低開發成本,建立獎勵機制,提升員工研發動力,不斷研發出滿足社會需要的天然食品添加劑,從而為企業帶來更大經濟效益的同時,產生更多社會效益,真正擔負起企業的社會責任。
針對食品添加劑過量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本文從加強食品添加劑的檢測、健全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這兩個方面,提出了食品添加劑過量的解決對策。隨著國家和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問題,食品行業的發展更要認識到此工作的重要性,并在此項工作中加強對其生產環節與食品的安全管理。同時,各級有關部門要根據當前食品工業的發展狀況,加強對食品添加劑的利用和反饋、加強有關法律和制度建設、加強社會監督,只有規范生產者的行為,合理合規地使用添加劑,才能促進食品行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