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宇雁
(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清末民初是中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時期,除了來自歐美國家的工業化、城市化等方面的影響,西方的思想文化包括生活方式等也在影響我國,我國的城市面貌不斷發生變化。作為新型休閑娛樂空間,公園的興建成為民國時期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顧名思義,公園就是供公眾游覽休息的園林。公園“是以美觀及實用為目的供人類公共享樂或使用而設施之地”[1]。有別于傳統的名勝景觀、茶亭、茶館等單一功能的社交場所,公園是集多種娛樂于一身的公共休閑空間。史學界關于近代廣東公園的研究多集中于開埠較早、受西方文化影響較大的城市,例如廣州、汕頭等。民國時期,幾度易名的欽廉地區緊跟時代潮流,在廣東省政府的管理之下開展市政建設,積極修建公園,修復了城鎮內的一些名勝古跡。但是迄今為止相關研究成果較少。為此,本文從民國時期欽廉地區公園興建的視角,考察人們休閑生活空間的近代化過程。
辛亥革命以后,傳統的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三民主義成為民國政府的執政綱領。城市規劃、市政建設作為西方現代文明的象征,逐漸被精英階層引入中國,包含民主、平等、開放等現代性內涵的公園建設也得到廣泛宣傳,公園具有的改良都市、教育教化、娛樂衛生的重要功能逐漸引起公眾的關注。[2]學界普遍認為中國近代公園始于1868年上海租界的“外灘公園”。清末新政時,端方、戴鴻慈上奏請求設立公園等四大公共文化設施,由此引發各大城市興建公園之風。孫中山于1923年在廣州建立革命政權,在主政廣州之時,他首先將造林綠化、防止城市環境惡化提到建國方略的高度,提出了“花園城市”的概念,對廣州公共園林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孫中山在廣州的倡議引起其他城市紛紛效仿,地方當局相繼將興建城市公園納入市政建設規劃,公園建設在全國漸次鋪開,并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形成高潮。1925年,孫中山逝世,各地紛紛興建中山公園,或是將已有的公共園林改稱中山公園,以示紀念。為此,近代中國各城市公園的名稱,最常見的即是中山公園。
欽廉地區即今欽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在民國時期隸屬廣東省。1912年改廉州府為欽廉軍政府綏靖處,1914年改為欽廉道,隸屬廣東省,駐地在合浦縣,管轄合浦、靈山、防城、欽縣四縣。北海為合浦縣轄市。1920年裁撤欽廉道,合浦、靈山、防城、欽縣直隸廣東省管轄。與粵東地區相比,廣東省政府對于欽廉地區的市政建設雖然沒有那么重視,但是仍給予了一定支持。欽廉地區的公園建設,亦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欽縣城內原有濠池,昔日稱為五湖,宋代欽州知州陶弼曾于東岸上建五湖亭,年久失修,直至1906年才疏浚濠池,養殖魚類,并于魚塘上植桑、花木、瓜果等,此舉奠定了欽縣中山公園之基礎。
孫中山去世后,各地大量興建中山公園,以資紀念。據民國《欽縣志》記載,1926年欽縣設立中山公園,將濠池浚深,在湖之兩岸植以嘉木,并在湖邊興建中山圖書館,館前設紀念塔三座,館右側建打波場。此處的“波”是英文“ball”的音譯,打波場即打球場。此舉是為了響應早在1915年教育部就曾提出的各地籌設公共體育場的號召。
欽縣中山公園在建設時注意營造亭臺等公共休息空間。早在1923年,在八屬聯軍副總指揮申葆藩的倡議下,已建成供游人玩耍休憩的南湖水榭。在南湖的西南岸重建五湖亭,意在恢復陶弼所修建的五湖亭。在距離五湖亭不遠處修建野香亭,于亭北岸水體中央壘建長石山,增植良木。1934年,將天涯亭移到此處。以五湖為中心,岸邊錯落有致地布置亭臺,在水中假山處移建天涯亭,天涯亭為六角形,石柱、木梁、琉璃瓦,寬四米,高五米,古香古色,獨具一格,成為后人探古尋幽的好去處。廣東民政廳長林翼中特贈“宋跡三遷”匾額,懸于天涯亭內。在打波場的西南方向,設立釣魚臺。中山公園的修建,將原先單純的傳統園林轉變為風景名勝公園,布置園景,栽培花木,“公園建設,雖則范圍稍狹,而臺榭碑塔、樹林湖水相點綴,相輝映,頗具雅觀。朝景日出,樹頭若掛銅證,夜景月升,湖面如照明鏡,登樓臨榭時,自有一番樂趣也”[3],既滿足了游人休閑游玩的需求,同時也提供了精神層面上的享受。
合浦縣中山公園始于1926年陳銘樞將軍捐資倡修。由于戰爭的影響,直至1928年,合浦縣中山公園也只是把一塊地圈起來,并沒有進行系統性的修建。蔣光鼐將軍擔任南區行署主任之后,開始將合浦縣中山公園的修建工程提上日程。蔣光鼐將軍組建了“中山公園募款委員會”,并擔任名譽委員。他電陳廣東省政府,申請撥款修建中山公園,電文說:“廉城湫溢,市塵比櫛,風氣錮蔽,人狃數常。原有中山公園基地宏敞,惟瓦礫、荊榛,荒蕪滿目。擬從事經營,辟町畦,蒔花木,設備通俗教育,俾教人士游息其間,一新耳目……”[4]時任廣東省主席陳銘樞收到蔣光鼐的電報和中山公園的修建方案之后,大力支持,決定撥款修建公園。此外,陳銘樞還以個人名義,于公園內捐款建造一座民眾教育館,以供民眾游覽與讀書看報,合浦縣城中山公園得以初具規模。公園建成后,陳銘樞還在抗日戰爭時期捐資修建了“民族亭”。
合浦縣東坡亭四周蓮池環繞,夏日花開,清雅悠然。1929年當地曾計劃將此地擴建為公園,但缺乏經費,未能如愿。不久張之英駐守合浦城,于是“乃請其于防務保護費項下月撥一百五拾元,積為該園建筑費”[5],并積極籌劃建園,并在中山公園內的圖書館舉行籌建東坡公園委員會的成立會。1933年正式將東坡亭擴建為公園,門額“東坡公園”,乃是廣州六榕寺主持鐵禪所題。不久,縣長廖乃器又召開會議,決定在東坡公園內修建中山圖書館,“中山圖書館地址定在東坡公園內音公祠舊址,另筑音公亭,以存古跡”[6]。
防城縣最早建設的公園是中山公園,縣長鄧邦謨于1927年3月依托城內梅嶺修建,占地10余畝,“梅嶺榕蔭”曾是防城古八景之一。公園建成后,園內榕蔭石奇,樹木繁茂,鳥語花香,環境清新優雅,并與另一景“碧江長島”隔江相望,交相映襯。隨后又增添園內建筑,修建圖書館,撥款數千元以豐富圖書館藏書,所謂“縣立中山公園內經前任鄧縣長邦謨籌建圖書館,惟未完工,即行離任。職視事后,復募捐建筑完成,并購置圖書數千元”。除此之外,園內設陟古亭、校友池以及濬塘,并“增植花木,添置園椅,以備游人休息”[7],由此公園粗具規模。花木陳設,井然可觀,足以助力民眾的康健娛樂。防城縣中山公園在民國后期被駐軍占領,亦曾為國民黨防城縣黨部所在,隨后幾次更迭,原中山公園舊址已經不復存在。
防城縣伯南公園由20世紀30年代陳濟棠集資委托防城縣長張敏修建,因陳濟棠字伯南,故被命名為伯南公園。1926年,陳濟棠率軍接管防城、欽州、北海沿海港口,積極發展當地經濟和交通,推動社會事業的發展,對其出生地的防城縣尤為重視。當時的報紙為此報道:“粵省自陳濟棠以總司令而總領黨政后,對生長于斯之防城縣時施恩惠,視同湯沐。計此數年中,用省款在防城所造之公路及市政建筑,數達千萬……防城人歌功頌德,愛戴無間,近為紀念此種恩德起見,特集資若干發起建造伯南公園,且遍簡全省機關公園,請予助款。”[8]伯南公園位于四面環水的長洲島上,面積達五萬平方米,山清水秀,亭臺樓閣頗為壯觀,花果樹木郁郁蔥蔥,還有釣魚臺、游泳館、迷津園等。該公園在當時享有“古城桃園”之稱,游人絡繹不絕,到此休閑消遣。
北海是欽廉四屬的商埠之一,地理位置優越,港口經濟發達,車水馬龍,外商云集。民國以來,發達的都市無不紛紛修建馬路,建設圖書館,這些北海都已實現。“惟關于市民衛生、公眾娛樂之公園,尚付闕如,誠為美中不足”[9]。當時公園的建設被認為是市政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對公共事業的投入,一方面可以展現政府對民眾精神文明養成的重視,另一方面也能展現良好的城市面貌,“國家體面攸關,是公園之建,豈容再緩”[10]。1929年秋,駐防北海的旅長何犖投入公款3000元,將其作為北海公園的建筑費,并向廣大群眾勸捐4000余元,隨后“擬擇娛園附近空地著手建筑”,將公園定名為中山公園。但由于該地屬于私人地產,因此一拖再拖,直至20世紀30年代才正式修建。
北海市中山公園初建時面積為3.3公頃,正門外種植少量花木如雞冠花、指甲花等作為擺設。在正門正對面的草坪上,種植一株吊絲榕。園內種有少量風景樹,如榕樹、小葉榕、白玉蘭等,并請三四名農民護理花木。除此之外,園內還修砌石凳,方便游人休憩。適逢戰爭年代,公園的管理難以進行,至八年抗戰時完全荒廢。在抗戰勝利后,1946年重新整飭園景,安設石臺、石凳,并增設了一座抗日戰爭勝利紀念碑。[11]
除了上述公園,靈山縣以及東興等地也積極開展公園的興建工作。1926年,靈山縣計劃修建公園,縣長寧可風拆除了燕子嶺的關岳廟以及鎮龍樓,在文廟前修筑中山公園,園內修筑亭臺,種植花草樹木,以供游人游覽,并于公園內辟設圖書館。東興公園的建設被納入防城縣政建設之中,但公園建設比較緩慢。由于“東興公園設備亦未完全”,防城縣政府計劃“籌備養園工役經費,以期維持于永久”[12],由此可見,當時防城縣政府對東興公園的建設已具有長遠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