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把原來的“習作”和“口語交際”合并為“表達與交流”。“表達與交流”是一項綜合性的語文實踐活動,需要創設真實的情境才能觸發學生交際動機,喚醒其作者意識、讀者(聽者)意識和目的意識。在情境中學習、思考、實踐、反思,才能真正形成個體語言經驗,推動核心素養發展。
筆者認為,作為“表達與交流”中的“真實情境”起碼應該具有三個特點。
一是真實性。“真實情境”當然要“真實”。這里的“真實”包括但不局限于現實中出現的指向真實問題解決的情境,也可以是為了教學需要人為創設的指向解決可能存在問題的“擬真”情境。這樣的情境,一方面要符合“邏輯的真實”,即雖然當下沒有發生,但曾經發生或未來的生活中有可能面臨;另一方面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經驗和生活經驗,是學生憑借現有經驗可以想象和抵達的。
二是學科性。“真實情境”要能體現語文學科特點。“真實情境”要能揭示語文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與價值,要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出語文知識、技能等在現實生活中運用的方式,要能喚醒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和熱情。“真實情境”幫助學生實現語文學習與生活的有機融合,學科性是“真實情境”的本質屬性。
三是任務性。“真實情境”要聚焦具體的語言文字運用任務。教師要基于本次表達與交流的目標,設計適切的、富有召喚性的“交際任務”,通過“任務”驅動,引導學生具身參與,在對任務的理解、分析和解決的過程中一步步明確交際目的、清晰交際對象的特點,并基于讀者(聽者)和交際目的的思考,完善表達的方式。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了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形成個體語言經驗。
真實問題具有激活舊知、展示新知、應用新知和融會貫通的豐盈價值,在個體置身情境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知識與經驗真正成為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效工具。筆者認為可以關注學生的真實生活需求,聚焦真實問題,挖掘社會生活情境,讓其成為表達與交流的契機。例如,當學生與別人產生誤解需要解釋時,建議給對方寫一封信;與家人外出旅游前,制作旅游攻略或繪制旅行線路圖;班級干部改選時,讓學生進行競選演講等。
挖掘社會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確立讀者意識,依據聽眾或讀者的特點及需求,確定說(寫)什么、怎么說(寫)。在這樣的情境中,語言文字因為和實際生活產生了意義聯結,因而個體語言經驗有了切實的附著點和豐富的生長點。
陸志平先生說:“語言文字及其作品都反映了特定情境中的人類生活。”文本情境也是一種真實的學習情境。教師應立足教材文本,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情境,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進行表達與交流。例如,在學習統編教材五下第六單元《田忌賽馬》一課時,可以提煉這樣的情境,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進行表達:“田忌疑惑地看著孫臏:‘你是說另換幾匹馬?’假如你就是孫臏,此時,你會如何向他介紹自己的策略,打消他的顧慮呢?”在這樣的真實情境中,學生需要整體感知課文,提煉孫臏具體的做法;需要仔細揣摩文字,揣摩孫臏每一步做法背后的真實意圖;還需要考慮當時的環境和自己的身份,斟酌表達的語氣、語調。情境雖小,功效不弱。
1.創設逼真的語用背景
在創設真實情境時,教師首先應當設計一個“真實”的事件,誘發學生真切的寫作動機。例如,統編教材五上第五單元的習作是《介紹一種事物》,為什么要介紹呢?學生缺乏寫作熱情。教師可以設計“班級義賣會”這樣的語用背景:“下周我們班將舉行為期一周的班級義賣活動。每個同學既是銷售,又是顧客。我們既要把自己選擇的物品想辦法銷售出去,又要選擇最吸引你的物品進行競價。本次活動我們將評選出十位‘銷售之星’進行表彰,最終的義賣所得也將捐獻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在這樣的語用背景中,“事件”是開展義賣活動,“動機”是讓自己的東西吸引人,能以合理的價格將物品售出,又能買到自己心儀的好物。有了這樣的事件和動機,學生自然就有了表達與交流的欲望和熱情。
2.確定清晰的讀者人群
教師在創設擬真情境時,需要為學生事先設計好特定的讀者,幫助學生樹立起讀者意識。表達與交流是和在場或不在場的讀者(聽者)進行對話的過程。讀者(聽者)的年齡、身份、需求等決定了表達與交流的內容和方式。在《介紹一種事物》的習作中,筆者設計了這樣的要求:
“班級展板上將張貼你們的義賣海報,想購買的同學可以在后面競價,跟價最高的前十件物品的銷售者,就是本次的‘銷售之星’。”這樣的要求讓學生清晰了讀者(聽者)是自己的同班同學,需要結合自己想賣物品的特點和同學的心理特點選擇介紹的內容和方式。
3.賦予虛擬的角色身份
在設計擬真情境時,要賦予學生一個虛擬的角色身份,當學生站在特定角色的角度,面對真實的讀者(聽者)表達交流時,就會時刻考慮這一身份應該說什么、怎么說,照顧到讀者(聽者)的感受,千方百計打動讀者(聽者)。再回到“班級義賣會”這個情境中,當賦予了學生“銷售”這個角色身份后,他(她)就會自然而然地考慮“如何讓更多的同學想買這件物品”“并且愿意出高價買下它”這些現實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他(她)需要調動起“自我意識”,在生活中,“我”會對什么東西感興趣?別人是怎么打動“我”的?還需要關注“他人意識”,同學會對什么感興趣?他(她)更想聽哪一方面的介紹?怎么介紹才更能打動同學?這些都是推動學生語用能力提升的“硬核”問題。在這些復雜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個體語言經驗”才能獲得突破性的發展和跨越。
4.設計真實的適用評價
表達與交流的最終目的是達成特定的交際目的。因此,其考量的重點應聚焦其選材、構思、表達等是否符合此次交際語境的要求,是否很好地達成了本次交際目的。設計真實的適用評價,是擬真情境創設的最后一步,也是關系其是否“真實”的重要一步。可以有限制地進行真實讀者的評價,通過讀者的現場反饋檢驗交際目標的達成度;可以讓學生模擬擔任真實讀者,互相評價,共同完善;還可以提供“元認知評價支架”,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哪些地方沒有說清楚,哪些地方沒有打動人。
核心素養要求學生能夠辨識情境,根據情境特征,采用適切的應變方式和應對方法。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思考、實踐、反思,才能夠真正幫助學生形成個體語言經驗,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